邓笑伟;刘长庭
目的 探讨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C-344T、Y染色体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入选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45例,正常人281例.提取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aeⅢ、HindⅢ)方法检测多态性.结果 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间CYP11B2C-344T多态性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ndⅢ多态性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indⅢ(-)基因型增多.结论 Y染色体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作者:班安然;杨长春;李庆祥;于本章;吴海英;刘国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的迅速出现和广泛传播是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显著特点.传统观念认为,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水平传递.目前,由具有捕获和表达外来耐药基因盒能力的整合子系统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中对多重耐药性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1989年Strokes首次提出整合子的概念[2].1991年,Hall通过对转座子Tn7上各种不同耐药基因的分析,正式提出了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的概念[3].整合子是细菌基因组中的可移动遗传物质,携带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组分,可将许多耐药基因盒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多重耐药.这些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以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见,但在革兰阳性杆菌谷氨酰棒状杆菌也存在.本文就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基因盒种类与结构以及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盒的捕获与表达及其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资料,评价诊治效果.结果 入院后24 h内确诊率为90.91%,7例合并胰胆合流异常,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经引流术和Ⅱ期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胰胆合流异常是小儿胆道穿孔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存在胰胆合流异常、胆总管扩张、感染的患儿可能更容易出现胆道穿孔.腹腔穿刺检查能显著提高自发性胆道穿孔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段栩飞;周诗琼;罗正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2种不同方法 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优劣,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球囊充气、阻断气流,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B组: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破裂支气管.结果 A组成功定位5例,B组12例,2组间定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远端气道充气、测压是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准确方法.
作者:金普乐;李枝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时,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方法 选择60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血浆MTL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MTL、SS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GRP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时血浆MTL分泌下降,SS分泌增高,致使胃肠运动及胃排空受到抑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MTL上升、SS水平下降,胃肠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赵平;王蕊;张秋才;郭连澍;陈宁;刘春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及癌前各级病变中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环氧合酶-2及VEGF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36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及食管鳞癌32例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组环氧合酶-2、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 环氧合酶-2和VEGF在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及食管鳞癌中表达异常增高,提示二者的表达增高与食管癌的多阶段演变过程相关,环氧合酶-2和VGEF可能成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和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作者:邢国兰;王立东;齐义军;范宗民;李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除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外,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病理结果:结核性肉芽肿12例,增殖性结核8例,炎性坏死18例.结论 支气管内膜结核病理改变从可逆向不可逆转变,早期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通过全身和局部抗结核药物治疗多可达到好转或治愈,若病情未能控制,便可进入溃疡肉芽肿和纤维瘢痕期,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变狭窄的部位、长度以及远端肺组织的病变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袁五营;汤少鹏;李遂莹;杜佳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CT扫描(NCCT)、磁共振水成像尿路造影(MRU)、泌尿系X线平片(KUB)结合超声波在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病因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111例患者,其中86例有双侧梗阻,25例有单侧梗阻,共197侧梗阻.所有患者的血肌酐值均>221μmol/L,均进行KUB结合超声波、NCCT、MRU检查.梗阻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包括:逆行肾盂造影、输尿管镜和/或手术.NCCT、MRU、KUB结合US(超声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度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115例梗阻的病因为结石,82例是非结石性的.对于结石导致梗阻NCCT诊断115例(敏感度100%),MRU诊断80例(敏感度69.6%),KUB结合超声波诊断87例(敏感度75.7%),NCCT的敏感度强(P<0.01).在所有82例非结石导致的梗阻中,MRU诊断74例(敏感度90.2%),NCCT诊断32倒(敏感度39%),KUB结合超声波仅诊断10例(敏感度12.2%),MRU的敏感度强(P<0.01).结论 对于结石原因导致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NCCT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非结石导致的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MRU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刘学锋;吴斌;闻宁;戴显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合并有冠心病的C0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通气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病情变化.结果 BiPAP通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尤其能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结论 BiPAP通气治疗是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且不会使冠心病病情恶化.
作者:孙磊;朱登芝;杨秀娜;郭春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徐卫国;王刚;邹玉环;杨小青;宋纪宁;杨文琦;李明;王文雅;赵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引起肺癌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进一步降低肺癌手术的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切除的243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76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时间-常数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术后并发症、术前合并心肺疾病、高龄、手术切除范围(P<0.01),临床病理分期、癌残留情况(P<0.05).多因素分析影响肺癌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并发症、合并心肺疾病、高龄、手术切除范围、临床病理分期、癌肿残留.结论 术后并发症、严重肺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高龄是肺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侧全肺切除、病理分期晚期及癌肿残留也是肺癌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龙荣尊;罗德源;黄淼龙;姜月平;陈翀;万仁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因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8例行瓣膜置换术,术中视三尖瓣病变情况和左心房大小行三尖瓣成形术和左心房折叠术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行搭桥术.结果 因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8例早期死亡,其中因左心室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例,心律失常死亡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死亡1例.因冠状动脉病变,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无早期死亡.2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20个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行瓣膜置换术.术后生存的患者112例随访6~12个月,心功能Ⅰ~Ⅲ级.结论 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
作者:张勇;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两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29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胆总管放置T管引流27例,胆总管一期缝合2例.结果 均以微创外科方法完成手术,术中未置胃肠减压管.平均手术时间86 min.术后疼痛轻微,1~2 d胃肠功能恢复.T管放置时间为2个月,均经T型管造影证实无残余结石后拔出T型管.住院天数6~9 d(带T管出院),平均7 d.无明显并发症发生,7例残留结石术后3个月后在门诊经纤维胆道镜取石后拔除T型管.结论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的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其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相似;但腹腔镜技术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对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晓龙;张国志;王军;袁庆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骨转移发生率为18%,鼻咽癌骨转移90%发生于治疗后2年内,多转移到脊柱、骨性胸廓和盆骨等处.88%发生于颈淋巴结转移后3年内.结论 鼻咽癌骨转移可能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彭军;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ID)及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ICD)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了解透析前后QTID及QTICD的变化,研究透析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尿毒症且除外其他心肌损伤疾病患者及65例肾功能正常者进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的QTID和QTICD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尿毒症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的QTID及QTICD予以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QTID及QTICD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前后QTID及QTIC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ID可以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透析治疗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龙香菊;李栋;林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45例,诱导化疗结束后用rhIL-11(1.5mg/d)皮下注射,连用14 d;对照组50例,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不给予rhIL-11治疗.对比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短,输注单采血小板数量少,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水肿、乏力、恶心和肌肉关节酸痛等,治疗组程度较轻,而且在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 rhIL-11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安全,可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联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L-OHP+5-Fu/CF方案及5-Fu/CF方案化疗4个周期以上,评定其疗效及毒性.结果 L-OHP+5-Fu/CF组有效率45.5%,明显高于5-Fu/CF组的22.5%(P<0.05),毒副反应轻,以外周感觉神经异常为主.结论 L-OHP+5-Fu/CF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优选方案.
作者:张力;任必勇;刘必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应用对促进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105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1例,观察术后72~96 h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和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平均为70 ml,皮下积液、积血率为3.7%(2/54),明显低于对照组120 ml和15.6%(8/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缘坏死率为3.7%(2/54),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0.7%(49/54),而对照组为15.6%(8/51)和70.5%(36/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住院天数为16 d,明显低于对照组(23d).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积血率、皮缘坏死率,并能显著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320例手术患者行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三级评分法评定其效果.结果 臂丛阻滞麻醉后,有效率为98%,显效率100%.5例患者出现霍纳综合征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结论 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王惠军;吴志峰;刘保平;金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 女,28岁.早产1次,人工流产1次.因人工流产术后3d仍伴严重早孕反应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见完全性纵隔撕裂后的残痕;子宫颈着色、光滑;子宫前位,稍大,质软,活动佳;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4×109/L,N 0.65,L 0.35,Hb 130g/L,RBC 4.2×1012/L.B超示子宫体6.1 cm×5.3 cm×4.7 cm,其间有一约1.8 cm×1.6 cm×1.3cm的妊娠囊,且见胎芽和心血管搏动.尿hCG阳性.诊断:①早孕;②人工流产漏吸.即行清宫术,术中探得子宫腔8.5 cm,用6号吸管刮宫;术后仅见少量蜕膜组织,未见绒毛.B超示胎囊及胎芽仍在.即在B超监测下清宫,用探针反复探查官腔以求接近胎囊,多次失败,后在子宫左后侧壁处探及一洞穴,B超显示已触及胎囊,即顺探针方向用5号吸管以400 mm Hg(1 mm Hg=0.133 kPa)负压谨慎吸引,至荧屏上胎囊消失、宫腔回声均匀,结束手术.术后2周随访无异常,术后46 d月经复潮.后经子宫碘油造影证实为子宫憩室.
作者:任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