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瓣膜病的外科处理

张勇;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关键词:瓣膜病,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因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8例行瓣膜置换术,术中视三尖瓣病变情况和左心房大小行三尖瓣成形术和左心房折叠术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行搭桥术.结果 因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8例早期死亡,其中因左心室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例,心律失常死亡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死亡1例.因冠状动脉病变,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无早期死亡.2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20个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行瓣膜置换术.术后生存的患者112例随访6~12个月,心功能Ⅰ~Ⅲ级.结论 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

    目的 根据住院患者的各项调查资料,分析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心脑血管事件罹患率及与其他各组分的关系.方法 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协会(IDF)提出的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8例37~96岁成人患者建成数据库,比较不同糖代谢组罹患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并据此计算代谢综合征患者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和其他组分的组合特点.结果 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构成比高于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前期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依次增加,且合并其他组分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结论 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腹型肥胖的基础上,其余组分中以糖代谢异常尤其重要,凡代谢综合征合并血糖异常者,除合并有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对照组高外,比单纯糖尿病者发生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血糖异常是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的靶点.

    作者: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赵明中;郑黎强;李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腔球囊漂浮导管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方法评价

    目的 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2种不同方法 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优劣,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球囊充气、阻断气流,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B组: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破裂支气管.结果 A组成功定位5例,B组12例,2组间定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远端气道充气、测压是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准确方法.

    作者:金普乐;李枝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的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的迅速出现和广泛传播是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显著特点.传统观念认为,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水平传递.目前,由具有捕获和表达外来耐药基因盒能力的整合子系统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中对多重耐药性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1989年Strokes首次提出整合子的概念[2].1991年,Hall通过对转座子Tn7上各种不同耐药基因的分析,正式提出了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的概念[3].整合子是细菌基因组中的可移动遗传物质,携带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组分,可将许多耐药基因盒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多重耐药.这些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以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见,但在革兰阳性杆菌谷氨酰棒状杆菌也存在.本文就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基因盒种类与结构以及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盒的捕获与表达及其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49例)与对照组(44例);选健康人85例为健康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限盐、低钠饮食、适当锻炼、减轻体重、口服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25 mg,3次/d,口服,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肱动脉内径及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卡托普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FMD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治疗后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②卡托普利降压治疗同时可以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王国利;宋月霞;王希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胸腺肽类制剂致咯血1例

    1 病历摘要 女,45岁.因咳嗽6个月、咯血2 d于2006年4月8日入院.入院前2 d肌肉注射胸腺五肽2支(1 mg/d),随后出现痰中带血,继而咯鲜血而入院.入院查体:T 37.3℃,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kPa);急性面容,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4月6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N0.68,L 0.30,RBC4.13×1012/L,Hb 130 g/L,BPC 214×109/L;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12.2 s,凝血酶原活动度100%,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28.2 s;红细胞沉降率12 mm/1 h,25mm/2 h;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正常.

    作者:裴志勇;曹丹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愈合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应用对促进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105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1例,观察术后72~96 h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和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平均为70 ml,皮下积液、积血率为3.7%(2/54),明显低于对照组120 ml和15.6%(8/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缘坏死率为3.7%(2/54),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0.7%(49/54),而对照组为15.6%(8/51)和70.5%(36/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住院天数为16 d,明显低于对照组(23d).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积血率、皮缘坏死率,并能显著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细胞肺癌83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放疗结合化疗、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治疗;化疗方案为足叶乙甙联合卡铂,对不同分期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3例中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0%,全组患者生存时间7~60个月,中位生存期16.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6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4.7%、16.8%、13.4%、4.5%.结论 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应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化疗方案以卡铂、足叶乙甙(CE)为主,治疗4~8个周期.

    作者:董桂兰;要瑞莉;王晓红;邹国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42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戴戒术在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45条肢体)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40条肢体小腿酸胀沉重感均消失或明显改善,6条肢体溃疡于2~8周内愈合,2条肢体湿疹样改变脱屑,皮肤变光滑,1例遗留有足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28例行股浅静脉彩超检查Valsalva试验见瓣膜返流0级或1级.结论 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只要正确选择病例,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于春林;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段鹏飞;桑宏飞;戎建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颈动脉硬化并高血脂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并在治疗后6、12个月及18个月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并复查血脂、血生化指标,观察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内径以及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时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3.46±0.13)至(2.90±0.08)mmol/L,P<0.01],治疗12个月时血浆总胆固醇[(5.35±0.17)至(4.68±0.11)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3.46±0.13)至(2.62±0.07)mmol/L,P<0.01]、甘油三酯[(2.02±0.19)至(1.55±0.11)mmol/L,P<0.05]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1.06±0.76)至(1.33±0.09)mmol/L,P<0.05].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的改变更加明显.治疗12个月时内膜中膜厚度开始变薄[(0.94±0.14)至(0.85±0.13)mm,P<0.05],治疗18个月内膜中膜厚度[(0.94±0.14)至(0.81±0.15)mm,P<0.01]明显减小,管腔内径明显增大(7.18±0.14)至(7.84±0.16)mm,P<0.01).治疗前后血糖、肌肝、尿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除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外,在一定程度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减缓和抑制进展作用.

    作者:池素娟;胡皓璐;沙明磊;王东生;吴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320例手术患者行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三级评分法评定其效果.结果 臂丛阻滞麻醉后,有效率为98%,显效率100%.5例患者出现霍纳综合征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结论 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王惠军;吴志峰;刘保平;金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18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胆管一期缝合组101例和T管引流组88例,观察2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结果 一期缝合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日常活动方面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胆漏、腹腔感染及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管一期缝合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痛苦更小,安全可行.

    作者:胡军红;史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胆道穿孔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资料,评价诊治效果.结果 入院后24 h内确诊率为90.91%,7例合并胰胆合流异常,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经引流术和Ⅱ期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胰胆合流异常是小儿胆道穿孔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存在胰胆合流异常、胆总管扩张、感染的患儿可能更容易出现胆道穿孔.腹腔穿刺检查能显著提高自发性胆道穿孔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段栩飞;周诗琼;罗正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纤维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2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率96.5%,结石取净率100.0%,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1 d.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家铭;温红梅;刘四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后并发心脏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出现心脏病变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315例颅脑损伤后出现心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表现和治疗的效果.结果 315例颅脑损伤中,心脏病变的主要表现分别为心动过速(315)、心肌缺血(290)和心律紊乱(278).18例死于严重心肌缺血,1例死于严重心律紊乱,其余296例心脏病变得以纠正.结论 心脏病变是颅脑损伤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其中主要是心动过速,其次为心肌缺血和心律紊乱,治疗中要根据不同病变给予不同处理.

    作者:王满;魏瑞琐;王立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Runx3基因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技术(Westem-Blot)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中Runx3 mRNA的表达,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3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基因的表达(6409.1042±298.2028)较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34565.3921±1108.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有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3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16例检测到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大肠癌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大肠癌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与其病理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在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Runx3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袁权利;李华;白净;王毅刚;刘建辉;李岩;杨琳;于柏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环氧合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及癌前各级病变中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环氧合酶-2及VEGF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36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及食管鳞癌32例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组环氧合酶-2、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 环氧合酶-2和VEGF在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及食管鳞癌中表达异常增高,提示二者的表达增高与食管癌的多阶段演变过程相关,环氧合酶-2和VGEF可能成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和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作者:邢国兰;王立东;齐义军;范宗民;李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子宫憩室妊娠漏吸1例

    1 病历摘要 女,28岁.早产1次,人工流产1次.因人工流产术后3d仍伴严重早孕反应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见完全性纵隔撕裂后的残痕;子宫颈着色、光滑;子宫前位,稍大,质软,活动佳;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4×109/L,N 0.65,L 0.35,Hb 130g/L,RBC 4.2×1012/L.B超示子宫体6.1 cm×5.3 cm×4.7 cm,其间有一约1.8 cm×1.6 cm×1.3cm的妊娠囊,且见胎芽和心血管搏动.尿hCG阳性.诊断:①早孕;②人工流产漏吸.即行清宫术,术中探得子宫腔8.5 cm,用6号吸管刮宫;术后仅见少量蜕膜组织,未见绒毛.B超示胎囊及胎芽仍在.即在B超监测下清宫,用探针反复探查官腔以求接近胎囊,多次失败,后在子宫左后侧壁处探及一洞穴,B超显示已触及胎囊,即顺探针方向用5号吸管以400 mm Hg(1 mm Hg=0.133 kPa)负压谨慎吸引,至荧屏上胎囊消失、宫腔回声均匀,结束手术.术后2周随访无异常,术后46 d月经复潮.后经子宫碘油造影证实为子宫憩室.

    作者:任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为主方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联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L-OHP+5-Fu/CF方案及5-Fu/CF方案化疗4个周期以上,评定其疗效及毒性.结果 L-OHP+5-Fu/CF组有效率45.5%,明显高于5-Fu/CF组的22.5%(P<0.05),毒副反应轻,以外周感觉神经异常为主.结论 L-OHP+5-Fu/CF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优选方案.

    作者:张力;任必勇;刘必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咽癌骨转移6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骨转移发生率为18%,鼻咽癌骨转移90%发生于治疗后2年内,多转移到脊柱、骨性胸廓和盆骨等处.88%发生于颈淋巴结转移后3年内.结论 鼻咽癌骨转移可能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彭军;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表格规范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