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素娟;胡皓璐;沙明磊;王东生;吴寒
目的 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及癌前各级病变中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环氧合酶-2及VEGF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36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及食管鳞癌32例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组环氧合酶-2、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 环氧合酶-2和VEGF在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及食管鳞癌中表达异常增高,提示二者的表达增高与食管癌的多阶段演变过程相关,环氧合酶-2和VGEF可能成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和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作者:邢国兰;王立东;齐义军;范宗民;李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放疗结合化疗、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治疗;化疗方案为足叶乙甙联合卡铂,对不同分期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3例中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0%,全组患者生存时间7~60个月,中位生存期16.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6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4.7%、16.8%、13.4%、4.5%.结论 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应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化疗方案以卡铂、足叶乙甙(CE)为主,治疗4~8个周期.
作者:董桂兰;要瑞莉;王晓红;邹国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ID)及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ICD)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了解透析前后QTID及QTICD的变化,研究透析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尿毒症且除外其他心肌损伤疾病患者及65例肾功能正常者进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的QTID和QTICD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尿毒症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的QTID及QTICD予以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QTID及QTICD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前后QTID及QTIC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ID可以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透析治疗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龙香菊;李栋;林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技术(Westem-Blot)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中Runx3 mRNA的表达,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3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基因的表达(6409.1042±298.2028)较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34565.3921±1108.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有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3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16例检测到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大肠癌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大肠癌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与其病理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在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Runx3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袁权利;李华;白净;王毅刚;刘建辉;李岩;杨琳;于柏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戴戒术在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45条肢体)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40条肢体小腿酸胀沉重感均消失或明显改善,6条肢体溃疡于2~8周内愈合,2条肢体湿疹样改变脱屑,皮肤变光滑,1例遗留有足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28例行股浅静脉彩超检查Valsalva试验见瓣膜返流0级或1级.结论 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只要正确选择病例,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于春林;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段鹏飞;桑宏飞;戎建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资料,评价诊治效果.结果 入院后24 h内确诊率为90.91%,7例合并胰胆合流异常,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经引流术和Ⅱ期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胰胆合流异常是小儿胆道穿孔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存在胰胆合流异常、胆总管扩张、感染的患儿可能更容易出现胆道穿孔.腹腔穿刺检查能显著提高自发性胆道穿孔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段栩飞;周诗琼;罗正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颈动脉硬化并高血脂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并在治疗后6、12个月及18个月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并复查血脂、血生化指标,观察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内径以及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时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3.46±0.13)至(2.90±0.08)mmol/L,P<0.01],治疗12个月时血浆总胆固醇[(5.35±0.17)至(4.68±0.11)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3.46±0.13)至(2.62±0.07)mmol/L,P<0.01]、甘油三酯[(2.02±0.19)至(1.55±0.11)mmol/L,P<0.05]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1.06±0.76)至(1.33±0.09)mmol/L,P<0.05].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的改变更加明显.治疗12个月时内膜中膜厚度开始变薄[(0.94±0.14)至(0.85±0.13)mm,P<0.05],治疗18个月内膜中膜厚度[(0.94±0.14)至(0.81±0.15)mm,P<0.01]明显减小,管腔内径明显增大(7.18±0.14)至(7.84±0.16)mm,P<0.01).治疗前后血糖、肌肝、尿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除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外,在一定程度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减缓和抑制进展作用.
作者:池素娟;胡皓璐;沙明磊;王东生;吴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252Cf中子腔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49例直肠癌患者首先用252Cf中子腔内照射,4~5 Gy/次,1次/周,共治疗4次,总剂量16~20 Gy;中子治疗后第2天用60Co-γ射线盆腔外照射,2 Gy/次,4次/周,总剂量45~50 Gy.结果 ①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血便89.5%完全消失,10.5%明显减少;排便困难85.7%缓解;肛门坠胀、疼痛85.2%完全缓解,14.8%明显减轻,疼痛缓解率100%.②近期疗效:完全缓解30.6%,部分缓解38.8%,无变化26.5%,进展4.1%.③生存率:1年生存率95.5%,3年生存率46.7%,5年生存率20.8%.④放疗并发症:直肠急性放射损伤1级59.2%,2级22.4%;膀胱急性放射损伤1级12.2%;直肠晚期放射损伤1级22.4%.结论 252Cf中子腔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直肠癌,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好,放疗并发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环宇;张维铭;王科明;徐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用术中肠道减压、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切除吻合临床治愈28例,死亡2例.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漏(2例),切口感染(10例).结论 积极的术前准备,有效的术中处理,掌握好适应证,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吉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骨转移发生率为18%,鼻咽癌骨转移90%发生于治疗后2年内,多转移到脊柱、骨性胸廓和盆骨等处.88%发生于颈淋巴结转移后3年内.结论 鼻咽癌骨转移可能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彭军;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 女,45岁.因咳嗽6个月、咯血2 d于2006年4月8日入院.入院前2 d肌肉注射胸腺五肽2支(1 mg/d),随后出现痰中带血,继而咯鲜血而入院.入院查体:T 37.3℃,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kPa);急性面容,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4月6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N0.68,L 0.30,RBC4.13×1012/L,Hb 130 g/L,BPC 214×109/L;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12.2 s,凝血酶原活动度100%,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28.2 s;红细胞沉降率12 mm/1 h,25mm/2 h;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正常.
作者:裴志勇;曹丹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因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8例行瓣膜置换术,术中视三尖瓣病变情况和左心房大小行三尖瓣成形术和左心房折叠术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行搭桥术.结果 因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8例早期死亡,其中因左心室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例,心律失常死亡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死亡1例.因冠状动脉病变,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无早期死亡.2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20个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行瓣膜置换术.术后生存的患者112例随访6~12个月,心功能Ⅰ~Ⅲ级.结论 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
作者:张勇;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2种不同方法 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优劣,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球囊充气、阻断气流,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B组: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破裂支气管.结果 A组成功定位5例,B组12例,2组间定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远端气道充气、测压是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准确方法.
作者:金普乐;李枝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CT扫描(NCCT)、磁共振水成像尿路造影(MRU)、泌尿系X线平片(KUB)结合超声波在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病因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111例患者,其中86例有双侧梗阻,25例有单侧梗阻,共197侧梗阻.所有患者的血肌酐值均>221μmol/L,均进行KUB结合超声波、NCCT、MRU检查.梗阻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包括:逆行肾盂造影、输尿管镜和/或手术.NCCT、MRU、KUB结合US(超声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度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115例梗阻的病因为结石,82例是非结石性的.对于结石导致梗阻NCCT诊断115例(敏感度100%),MRU诊断80例(敏感度69.6%),KUB结合超声波诊断87例(敏感度75.7%),NCCT的敏感度强(P<0.01).在所有82例非结石导致的梗阻中,MRU诊断74例(敏感度90.2%),NCCT诊断32倒(敏感度39%),KUB结合超声波仅诊断10例(敏感度12.2%),MRU的敏感度强(P<0.01).结论 对于结石原因导致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NCCT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非结石导致的有肾功能受损的输尿管梗阻,MRU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刘学锋;吴斌;闻宁;戴显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率96.5%,结石取净率100.0%,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1 d.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家铭;温红梅;刘四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应用对促进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105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1例,观察术后72~96 h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和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平均为70 ml,皮下积液、积血率为3.7%(2/54),明显低于对照组120 ml和15.6%(8/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缘坏死率为3.7%(2/54),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0.7%(49/54),而对照组为15.6%(8/51)和70.5%(36/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住院天数为16 d,明显低于对照组(23d).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积血率、皮缘坏死率,并能显著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根据住院患者的各项调查资料,分析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心脑血管事件罹患率及与其他各组分的关系.方法 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协会(IDF)提出的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8例37~96岁成人患者建成数据库,比较不同糖代谢组罹患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并据此计算代谢综合征患者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和其他组分的组合特点.结果 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构成比高于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前期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依次增加,且合并其他组分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结论 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腹型肥胖的基础上,其余组分中以糖代谢异常尤其重要,凡代谢综合征合并血糖异常者,除合并有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对照组高外,比单纯糖尿病者发生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血糖异常是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的靶点.
作者: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赵明中;郑黎强;李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徐卫国;王刚;邹玉环;杨小青;宋纪宁;杨文琦;李明;王文雅;赵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