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荣尊;罗德源;黄淼龙;姜月平;陈翀;万仁平
目的 根据住院患者的各项调查资料,分析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心脑血管事件罹患率及与其他各组分的关系.方法 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协会(IDF)提出的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8例37~96岁成人患者建成数据库,比较不同糖代谢组罹患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并据此计算代谢综合征患者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和其他组分的组合特点.结果 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构成比高于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前期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依次增加,且合并其他组分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结论 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腹型肥胖的基础上,其余组分中以糖代谢异常尤其重要,凡代谢综合征合并血糖异常者,除合并有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对照组高外,比单纯糖尿病者发生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血糖异常是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的靶点.
作者: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赵明中;郑黎强;李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徐卫国;王刚;邹玉环;杨小青;宋纪宁;杨文琦;李明;王文雅;赵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252Cf中子腔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49例直肠癌患者首先用252Cf中子腔内照射,4~5 Gy/次,1次/周,共治疗4次,总剂量16~20 Gy;中子治疗后第2天用60Co-γ射线盆腔外照射,2 Gy/次,4次/周,总剂量45~50 Gy.结果 ①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血便89.5%完全消失,10.5%明显减少;排便困难85.7%缓解;肛门坠胀、疼痛85.2%完全缓解,14.8%明显减轻,疼痛缓解率100%.②近期疗效:完全缓解30.6%,部分缓解38.8%,无变化26.5%,进展4.1%.③生存率:1年生存率95.5%,3年生存率46.7%,5年生存率20.8%.④放疗并发症:直肠急性放射损伤1级59.2%,2级22.4%;膀胱急性放射损伤1级12.2%;直肠晚期放射损伤1级22.4%.结论 252Cf中子腔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直肠癌,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好,放疗并发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环宇;张维铭;王科明;徐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率96.5%,结石取净率100.0%,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1 d.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家铭;温红梅;刘四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应用对促进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105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1例,观察术后72~96 h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和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平均为70 ml,皮下积液、积血率为3.7%(2/54),明显低于对照组120 ml和15.6%(8/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缘坏死率为3.7%(2/54),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0.7%(49/54),而对照组为15.6%(8/51)和70.5%(36/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住院天数为16 d,明显低于对照组(23d).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积血率、皮缘坏死率,并能显著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ID)及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ICD)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了解透析前后QTID及QTICD的变化,研究透析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尿毒症且除外其他心肌损伤疾病患者及65例肾功能正常者进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的QTID和QTICD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尿毒症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的QTID及QTICD予以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QTID及QTICD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前后QTID及QTIC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ID可以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透析治疗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龙香菊;李栋;林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放疗结合化疗、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治疗;化疗方案为足叶乙甙联合卡铂,对不同分期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3例中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0%,全组患者生存时间7~60个月,中位生存期16.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6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0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4.7%、16.8%、13.4%、4.5%.结论 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应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化疗方案以卡铂、足叶乙甙(CE)为主,治疗4~8个周期.
作者:董桂兰;要瑞莉;王晓红;邹国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45例,诱导化疗结束后用rhIL-11(1.5mg/d)皮下注射,连用14 d;对照组50例,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不给予rhIL-11治疗.对比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短,输注单采血小板数量少,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水肿、乏力、恶心和肌肉关节酸痛等,治疗组程度较轻,而且在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 rhIL-11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安全,可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除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外,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病理结果:结核性肉芽肿12例,增殖性结核8例,炎性坏死18例.结论 支气管内膜结核病理改变从可逆向不可逆转变,早期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通过全身和局部抗结核药物治疗多可达到好转或治愈,若病情未能控制,便可进入溃疡肉芽肿和纤维瘢痕期,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变狭窄的部位、长度以及远端肺组织的病变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袁五营;汤少鹏;李遂莹;杜佳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技术(Westem-Blot)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中Runx3 mRNA的表达,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3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基因的表达(6409.1042±298.2028)较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34565.3921±1108.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有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3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16例检测到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大肠癌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大肠癌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与其病理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在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标本中Runx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Runx3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袁权利;李华;白净;王毅刚;刘建辉;李岩;杨琳;于柏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2种不同方法 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优劣,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球囊充气、阻断气流,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B组: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破裂支气管.结果 A组成功定位5例,B组12例,2组间定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远端气道充气、测压是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准确方法.
作者:金普乐;李枝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资料,评价诊治效果.结果 入院后24 h内确诊率为90.91%,7例合并胰胆合流异常,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经引流术和Ⅱ期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胰胆合流异常是小儿胆道穿孔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存在胰胆合流异常、胆总管扩张、感染的患儿可能更容易出现胆道穿孔.腹腔穿刺检查能显著提高自发性胆道穿孔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段栩飞;周诗琼;罗正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出现心脏病变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315例颅脑损伤后出现心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表现和治疗的效果.结果 315例颅脑损伤中,心脏病变的主要表现分别为心动过速(315)、心肌缺血(290)和心律紊乱(278).18例死于严重心肌缺血,1例死于严重心律紊乱,其余296例心脏病变得以纠正.结论 心脏病变是颅脑损伤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其中主要是心动过速,其次为心肌缺血和心律紊乱,治疗中要根据不同病变给予不同处理.
作者:王满;魏瑞琐;王立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49例)与对照组(44例);选健康人85例为健康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限盐、低钠饮食、适当锻炼、减轻体重、口服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25 mg,3次/d,口服,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肱动脉内径及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卡托普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FMD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治疗后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②卡托普利降压治疗同时可以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王国利;宋月霞;王希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及癌前各级病变中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环氧合酶-2及VEGF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36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及食管鳞癌32例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组环氧合酶-2、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 环氧合酶-2和VEGF在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及食管鳞癌中表达异常增高,提示二者的表达增高与食管癌的多阶段演变过程相关,环氧合酶-2和VGEF可能成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和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作者:邢国兰;王立东;齐义军;范宗民;李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18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胆管一期缝合组101例和T管引流组88例,观察2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结果 一期缝合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日常活动方面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胆漏、腹腔感染及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管一期缝合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痛苦更小,安全可行.
作者:胡军红;史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用术中肠道减压、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切除吻合临床治愈28例,死亡2例.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漏(2例),切口感染(10例).结论 积极的术前准备,有效的术中处理,掌握好适应证,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吉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 女,45岁.因咳嗽6个月、咯血2 d于2006年4月8日入院.入院前2 d肌肉注射胸腺五肽2支(1 mg/d),随后出现痰中带血,继而咯鲜血而入院.入院查体:T 37.3℃,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kPa);急性面容,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4月6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N0.68,L 0.30,RBC4.13×1012/L,Hb 130 g/L,BPC 214×109/L;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12.2 s,凝血酶原活动度100%,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28.2 s;红细胞沉降率12 mm/1 h,25mm/2 h;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正常.
作者:裴志勇;曹丹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合并有冠心病的C0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通气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病情变化.结果 BiPAP通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尤其能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结论 BiPAP通气治疗是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且不会使冠心病病情恶化.
作者:孙磊;朱登芝;杨秀娜;郭春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