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锁;赵宏斌;胡敏;马秋野
目的动态观察体外冲击波干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表达骨细胞生长因子和酶联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诱导成骨的机制.方法将5kV、100频次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隔代观察(P3-P1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计数阳性率.结果5kV的体外冲击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干预后的P3代hMSCs胞浆内即出现黄染颗粒,pERK1/2弱阳性;对照组仅P9代个别hMSCs阳性(P<0.01).干预组P9代hMSCs中pERK1/2活跃,TGF-β1出现强阳性表达(72.2%),随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干预后pERK1/2被激活,TGF-β1参与了hMSCs增殖后期ERKs酶联信号活动.
作者:王五洲;邢更彦;张可超;张瑞强;姜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1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充分引流后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观察疗效.结果15例中,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80%.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简便、安全、有效,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月峰;马玉泉;李保庆;苗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前胰岛素抵抗与术后6~8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清晨空腹测定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CI术后6~8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再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观察胰岛素抵抗与PCI术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患者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别(P>0.05),空腹胰岛素(FS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岛素抵抗组的病变血管小直径(MLD)小于胰岛素敏感组[(2.2±0.2)mm比(2.4±0.3)mm],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敏感指数(RR=2.763,CI=1.897~4.229,P<0.01)和支架长度(RR=1.295CI=1.112~1.867,P<0.05)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谷剑;齐晓勇;彭应心;史力生;李树仁;荀丽颖;王天红;党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一次性冲击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1 g/kg)一次性冲击治疗,和常规剂量(400 mg/kg)以及常规治疗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快速改善肺功能.结论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蒋汉民;沙红;任文娟;过静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与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2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分组,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空腹C肽、餐后C肽及血脂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这些参数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组患者年龄较大、血压较高,体质指数(BMI)、FINS、PINS、空腹及餐后C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E(ApoE)、IR均显著升高,ISI显著下降,与2型糖尿病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FBG、PB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血压升高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顾丽萍;吴艺捷;姚莉莉;赵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组)和193例心肌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多(P<0.05).糖尿病组三支病变和双支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单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左主干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支数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
作者:朱小玲;李庆祥;艾辉;李南;孙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声带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局部应用抗生素与激素雾化吸入[1].自2004年7月我科在声带息肉切除术后应用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侯庆军;蔡继云;梁振;孟祥远;王东海;姜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输尿管症(CM)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肾造瘘4例,1年后行输尿管膀胱再植3例,术后5年无异常,另1例4个月后行肾、输尿管切除.肾、输尿管切除术4例.输尿管定期扩张、双J管置入6例,随访5~9年,肾功能均正常.保守观察6例,随访11~19年,病变无进行性加重.输尿管裁剪修整,膀胱再植16例,10例随访3~17年无异常,吻合口狭窄及膀胱输尿管返流各2例,再次术后随访6年无异常,2例术后3年行患肾及输尿管切除.结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解除梗阻、保留和恢复肾功能;佳治疗方法是进行输尿管裁剪修整、膀胱再植术.
作者:董永超;王养民;乔够梅;张淑萍;景德善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尿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不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PCOS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采用穴位注射尿促性腺激素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肌肉注射疗法.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卵泡发育及排卵现象,统计受孕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周期排卵率达86.8%,总妊娠率为68.7%,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周期排卵率为65.5%,总妊娠率为33.3%,有2例并发卵泡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穴位注射尿促性腺激素用药量少、临床费用低,卵泡质量好,排卵率、妊娠率高,流产率、多胎率低,不良反应少,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彦;王彦平;丁秋蕾;关宏勇;陈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33例(糖尿病组)、正常对照者30例(正常对照组),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于0、30、60、120 min取静脉血,测定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结果①糖尿病组30、60、120 min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②糖尿病组稳态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HOMA-IR与空腹胰岛素,葡萄糖耐量试验60 min后胰高血糖素60及胰高血糖素60/胰岛素60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0.79,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升高,胰高血糖素可能是胰腺α细胞对胰岛素抵抗的标志.
作者:冯海英;丁焕然;史视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甲状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大多数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4例经针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余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结论甲状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细针穿刺活检检查是协助诊断简便有效的方法,治疗以首选抗结核治疗为佳.
作者:付华;吴斌;王元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由Adams等[1]于1959年首次报道,其病理特点为病变部位髓鞘脱失,局部没有炎性改变,并保留了相应的神经细胞.
作者:王长远;姜凤英;王晶;孙长怡;秦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1病历摘要男,65岁.因右侧胸痛3个月,于2004年3月13日入院.3个月前干农活时出现右胸刺痛,未经诊治好转;近1周加重,持续性钝痛;咳嗽,咳少量白粘痰,无发热、气促、咯血、盗汗及体重下降.
作者:陈小可;周一平;李明;夏利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自身抗Aβ抗体对血浆Aβ变量(包括Aβ40、Aβ42水平和Aβ40/Aβ42比值)的影响.方法采用一种特异性的组织淀粉样斑块蛋白免疫反应(TAPIR)测定方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113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5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中抗Aβ抗体和血浆的Aβ水平.结果尽管自身抗Aβ抗体频繁地出现于2组研究对象,但TAPIR阳性和TAPIR阴性血浆的Aβ40和Aβ4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自身抗Aβ抗体尚不足以影响血浆Aβ水平.
作者:徐武华;陆兵勋;徐俊;王慕真;梁瑞华;何丽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对472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年龄<65岁女性患者的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和临床诊断符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72例临床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的符合率为52.12%;无危险因素时冠心病临床诊断符合率仅24.72%,即3/4患者误诊,伴1个危险因素时便骤升到48.63%,伴3个危险因素时达80.00%.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多,临床诊断符合率越高(P<0.01).≥45岁女性的诊断符合率则显著高于<45岁女性(53.97%与34.09%,P<0.05).有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诊断符合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无高脂血症、无高血压患者(分别为75.45%与45.03%,64.77%与36.06%,56.44%与46.63%;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女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诊断准确率关系密切,关注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临床误诊.
作者:江时森;黄浙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的关系.方法以2002年在我院体检的2 165例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法测定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男女均以血尿酸416 μmol/L为界限,大于该值者为高尿酸血症.甘油三酯≥2.3 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固醇(CH)≥5.69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结果血尿酸增高和正常者分别为262例和1903例,前者占12.1%;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及收缩压值明显增高(均为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明显相关,重视高尿酸血症及其伴随表现的防治,对提高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艳萍;舒荣;韩依轩;崔刘福;宋海澄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综合征患者血清总T3和总甲状腺素(T4)水平可明显降低,游离T4水平可降低、正常或升高,γT3水平升高[1].现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56例诊断为低T3综合征且患不同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爱群;李秋云;翟文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瓦伦贝格综合征(WS)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32例WS患者行MRI、MRA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探讨WS的成因.结果本组32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12例;病变侧椎动脉起始处闭塞6例;病变侧锁骨下动脉高度狭窄伴同侧椎动脉颅内段显影不清1例;病变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伴对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1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未显影或起始处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狭窄率30%~50%3例;椎基底动脉管壁不光滑,动脉硬化样改变3例;椎基底动脉未见明确变化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伴病变同侧椎动脉起始处高度狭窄1例.结论WS与椎动脉颅内段或起始处狭窄或闭塞密切有关,而单纯由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相对较少见.
作者:林大正;王嗣欣;周丽红;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董可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评估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9例,锁骨外端骨折16例.结果术后X线复查骨折或关节脱位复位率100%.疗效优18例,占72%;良7例,占28%.无其他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肩锁关节无再脱位.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确实,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广.术中仍需注意修复喙锁韧带.
作者:赵立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创伤性湿肺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治疗组,24例未用NIPPV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比较2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参数、肺部病变吸收时间、气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3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NIPPV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NIPPV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部病变吸收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肺实变率显著减低(P<0.05),但2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结论NIPPV通过调节压力支持与呼吸末正压水平,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创伤性湿肺患者病情及缩短病程,但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程亮;张辉;叶生爱;赵扬;杨海基;陈振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