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发热、咳嗽、贫血、肝大、胸腔积液

战美丽;孙家君;李书芹;史静;齐风芹

关键词:朗格罕细胞增多症, 组织化学染色
摘要:1病历摘要患儿男,3岁2个月.主因发热、咳嗽10 d,于2003年4月10日第4次入院.体温38.5~39.6℃;呈阵发性剧烈咳嗽,伴有痰鸣,偶有咯血;无气喘,无皮疹及关节肿胀;无多食、多饮、多尿症状,伴呼吸困难及紫绀.在当地诊所给予先锋霉素、克毒清等药物治疗5 d,病情无好转.患儿生后14 d即因发热、呼吸困难,曾以新生儿重症肺炎、左侧脓胸入院,经抗感染治疗15 d,好转出院.1岁3个月、2岁8个月时均因肺炎、左侧胸腔积液、贫血住院治疗.无肝炎、结核、百日咳等传染病密切接触史.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CAP方案配合干扰素双途径化疗治疗卵巢上皮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全身静脉化疗加腹腔化疗双途径给药治疗卵巢上皮癌的疗效.方法对7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均采用CAP方案化疗.A纽(38例)环磷酰胺、阿霉素(或吡喃阿霉素)经静脉滴注,顺铂、干扰素经腹腔灌注;B组(34例)环磷酰胺、阿霉素(或吡喃阿霉素)及顺铂全部经静脉滴注.间隔3~4周,共6~8个疗程.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89.48%,腹水得到有效控制;B组总有效率67.6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7.37%、44.12%,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铂、干扰素腹腔灌注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对提高3年生存率的意义尚不肯定.

    作者:杨佩芳;顾汉刚;李文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发热、咳嗽、贫血、肝大、胸腔积液

    1病历摘要患儿男,3岁2个月.主因发热、咳嗽10 d,于2003年4月10日第4次入院.体温38.5~39.6℃;呈阵发性剧烈咳嗽,伴有痰鸣,偶有咯血;无气喘,无皮疹及关节肿胀;无多食、多饮、多尿症状,伴呼吸困难及紫绀.在当地诊所给予先锋霉素、克毒清等药物治疗5 d,病情无好转.患儿生后14 d即因发热、呼吸困难,曾以新生儿重症肺炎、左侧脓胸入院,经抗感染治疗15 d,好转出院.1岁3个月、2岁8个月时均因肺炎、左侧胸腔积液、贫血住院治疗.无肝炎、结核、百日咳等传染病密切接触史.

    作者:战美丽;孙家君;李书芹;史静;齐风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贲门癌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贵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经胸手术130例,经腹133例.根治性切除213例(80.99%),其中近端胃大部切除186例(87.32%),全胃切除27例(12.68%);根治术中联合脏器切除19例(8.92%).姑息性切除50例(19.01%).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切缘均无癌细胞存留,无一例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43例(16.3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合理选择手术路径与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老年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海鹏;魏文波;彭仕骏;陈正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疗效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18例经置换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结论对于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者,应慎行脑脊液置换.

    作者:杨水泉;李玲;黎锦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莫沙必利与氟西汀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莫沙必利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102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给予莫沙必利5 mg,3次/d,氟西汀20 mg,1次/d;对照组48例,给予莫沙必利5 mg,3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4周后临床主要症状均明显缓解(P<0.01或0.05);除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外,其他症状消失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联用氟西汀治疗FD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是目前治疗FD的可行方案.

    作者:王果;李红艳;伍灵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联合胃管内补液治疗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儿14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4例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在治疗2~3 d后神经精神症状好转,脱水症状消失.观察组和对照组第1、3天血糖、血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渗透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儿在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高渗状态,保持酸碱平衡治疗时,同时应用小剂量胰岛素,逐渐纠正高血糖及去除病因的基础上联合胃管内补液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姜武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对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心室颤动前和复苏后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的变化.结果复苏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1 h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就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的病死率相对应.结论复苏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能客观地反映心肌受损状态.

    作者:徐瑞华;罗海明;王碧君;张天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思路(附2例报告)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多见,有时又是易于忽视的常见病.一方面,IDA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即使是血红蛋白已下降到很低,由于机体的代偿,患者常常适应了这种状态,一时也不会危及生命.所以常为患者所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单纯IDA的诊断一般不难,所以引不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但对合并炎症、肿瘤的复杂IDA,若仅根据血红蛋白的降低,结合流行病学知识与临床经验,不作进一步检查就按IDA治疗,往往容易导致误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恶性肿瘤的误诊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IDA各种情况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诊断时做到思路清楚,考虑全面,尽量减少漏、误诊.本文结合2例典型病历,对诊断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王彦华;姚广燕;陈学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脏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4例并文献复习

    心脏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是少见但常可致命的并发症之一[1],对其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我们诊治心脏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患者4例,结合相关文献中具备完整资料者1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占清;张岸平;李海涛;冯卯郁;刘志勇;张宇;陈国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非典型伤寒73例误诊分析

    伤寒为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随着耐药伤寒杆菌菌株及L型伤寒杆菌的出现,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和误诊.其中以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为主的伤寒误诊率占首位[1].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73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伤寒误诊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其误诊原因.

    作者:欧阳章宏;张湘燕;万自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帕金森病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基底节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胆碱/肌酸比值的变化,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帕金森病患者和5例年龄匹配健康人的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是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神经元是否遭受破坏的一种无创技术.

    作者:王大力;张爱国;赵晓晶;苏民;王坚;蒋雨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VF导联低电压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aVF导联低电压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选取aVF导联低电压作为观测指标.结果aVF导联低电压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多支病变时阳性率明显增高,在排除影响因素前后分别为54.41%和56.60%,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等对指标的判断影响不大,其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排除影响因素前后分别为54.41%、68.15%、64.00%和56.60%、69.78%、66.15%.结论aVF导联低电压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张启高;王立军;彭永平;邹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肾炎恢复期尿微量蛋白与尿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肾炎在临床治愈期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和30例急性肾炎组治愈期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转铁蛋白(TRF)和α1-微球蛋白(α1-M);终点法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色法测尿肌酐(Cr).结果正常对照组尿mALB为(3.61±2.46)mg/L,RBP/Cr为(7.46±5.02)μg/mmol,TRF/Cr为(0.05±0.03)mg/mmol,α1-M/Cr为(0.78±0.51)mg/mmol,NAG/Cr为(0.52±0.46)U/mmol,急性肾炎治愈期患者尿mALB为(5.12±3.44)mg/L,RBP/Cr为(8.87±4.45)μg/mmd,TRF/Cr为(0.38±0.32)mg/mmol,NAG/Cr为(2.13±2.02)U/mmol,α1-M/Cr为(0.88±0.42)mg/mmol;其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mALB 40%,NAG 30%,RBP 13.3%,TRF20%,α1-M 3.3%,NAG与mALB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其阳性率为46.7%.结论联合检测尿NAG与mALB在急性肾炎临床治愈期是判定肾脏损害及恢复情况的灵敏与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李萍;贾天军;韩瑞;尹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及白细胞介素-6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Hp感染可能导致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1配对的研究方式,检测8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标本的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IL-6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观察组81%(65/80)、对照组58%(46/80)Hp-IgG阳性,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31,P<0.01,OR=3.38,95%CI为1.61~7.09);观察组的Hp-IgG、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Hp-IgG浓度与IL-6浓度正相关(r=0.66,P<0.01),与C-反应蛋白浓度正相关(r=0.58,P<0.01),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正相关(r=0.74,P<0.01).结论Hp感染与初发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脑梗死发病后血清Hp-IgG浓度亦升高,且随Hp-IgG浓度的升高血清IL-6、C-反应蛋白浓度亦相应升高,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越重.

    作者:段和力;刘海峰;邹吉敏;周波;石丽霞;王燕玲;赵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隐球菌性脑膜炎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例,好转6例,死亡2例,病情无变化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反复多次脑脊液涂片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隐球菌抗原乳胶凝结试验和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使阳性率达90%以上.治疗原则:多种抗霉菌药物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

    作者:郑昆文;武绍远;闻艳;葛丽;马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Jannetta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使用显微镜行Jannetta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内科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无一例永久性并发症出现,2年复发率为20%.结论Jannetta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骆东辉;李力;郝小伟;范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病原体脑病患儿血浆降钙素原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体脑病患儿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免疫层析法对112例不同病原体脑病患儿血浆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测定,并经治疗后动态监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儿童的血浆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浆降钙素原的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惠儿(P<0.001);并且随着化脓性脑膜炎病情的恢复血浆降钙素原的水平及阳性率也在明显下降(P<0.001).结论降钙素原对不同病原体脑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赞彩;黄志敏;王优;黄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结肠脂肪瘤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结肠脂肪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脂肪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粘液血便及并发肠梗阻;纤维结肠镜、钡灌肠、消化道钡餐、CT等检查是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结肠脂肪瘤发病率低,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作者:孙淑明;刘婉秀;徐新;吴丽娥;吴利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结肠癌患者癌胚抗原水平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结肠癌患者与非肿瘤患者的癌胚抗原水平.方法105例结肠癌患者(肿瘤组)及105例非肿瘤患者(非肿瘤对照组)按年龄分组,比较<60岁、60~69岁和≥70岁3组癌胚抗原水平.结果非肿瘤对照组中不同年龄组癌胚抗原水平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肿瘤组中不同年龄组癌胚抗原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60岁,特别是70岁以上老年结肠癌患者癌胚抗原水平明显增高.

    作者:杨旭峰;王一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浆三种维生素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分析法检测68例急性胰腺炎和40例健康献血员血浆三种维生素含量.结果急性胰腺炎组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急性胰腺炎时患者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平衡失调,补充抗氧化维生素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作者:黄中伟;堵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