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癌诊断新进展

梁建清

关键词:膀胱癌/诊断, 尿生物标志物, 免疫组化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90%以上是移行上皮癌,少数为鳞癌和腺癌;约75%为表浅性,20%为浸润性.据调查膀胱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有5%确诊时已发生转移,70%以上的肿瘤治疗后复发,30%的复发肿瘤恶性度增加.传统的膀胱癌的诊断手段为尿常规分析、尿液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均有侵入性,且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在膀胱癌诊断方面有比较新的突破,如生物学标志、免疫组化法和基因芯片检查可以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高,并能预测疾病发展和治疗结果.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对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后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胸痛发作12 h内接受并成功再灌注治疗者(38例)为试验组,未接受再灌注或再灌注治疗失败者(18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入院即刻、24 h、48 h、7 d、14 d、28 d时血浆脑钠素水平;入院后3~5 d、28 d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计算他们的变化量.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试验组血浆脑钠素水平呈单峰曲线,对照组呈双峰曲线;再灌注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素水平,其第7天时浓度升高不明显,未形成第2个高峰.②再灌注治疗能减少左心室容积增加并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③血浆脑钠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程度相关,尤其以急性心肌梗死后第7天时脑钠素浓度有意义.结论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血浆脑钠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程度相关.

    作者:杨海波;唐元升;朱兴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alo病同心圆性硬化1例

    同心圆性硬化是一种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变异型.其典型的MRI表现对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现将1例Balo病的临床资料、MRI资料、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王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贲门癌手术中改良封闭胃残端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封闭胃残端方法对晚期贲门癌手术的疗效.方法断胃时尽可能保留胃大弯侧长度,将其反折与小弯侧对合封闭胃残端,然后在残胃高处开口与食管吻合.结果本组手术效果较满意,避免了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手术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贲门癌手术治疗中利用改良封闭胃残端方法,可有效增加残胃体积,减少死腔和吻合口张力,并避免全胃切除.

    作者:张亚宁;李万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治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4例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11例痊愈,1例死于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死于并发症.结论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除血肿,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高如生;吴光辉;蔡智基;林辉;黄培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与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及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40例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20例和联合治疗组20例.治疗12周后,测定两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及体重,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糖水平均下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联合治疗组应用胰岛素剂量明显减少(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体重增加亦较少(P<0.01).结论对于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伊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膀胱癌诊断新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90%以上是移行上皮癌,少数为鳞癌和腺癌;约75%为表浅性,20%为浸润性.据调查膀胱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有5%确诊时已发生转移,70%以上的肿瘤治疗后复发,30%的复发肿瘤恶性度增加.传统的膀胱癌的诊断手段为尿常规分析、尿液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均有侵入性,且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在膀胱癌诊断方面有比较新的突破,如生物学标志、免疫组化法和基因芯片检查可以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高,并能预测疾病发展和治疗结果.

    作者:梁建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纵向了解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及变化趋势,探讨防治措施,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产科近20年来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5个年份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共调查新生儿5 057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和足月低体重儿)350例,平均发生率6.9%.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及2003年5个年份分别为9.4%、8.7%、6.1%、4.6%及4.0%(P<0.01).多胎低体重儿发生率5个年份分别为19.8%、19.4%、13.8%、30.0%及48.5%(P<0.01).早产低体重儿比例5个年份分别为59.0%、50.0%、59.0%、65.0%及81.8%,足月低体重儿比例5个年份分别为41.0%、50.0%、41.0%、35.0%及18.2%(P<0.05).男女性别比例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近20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多胎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早产低体重儿发生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足月低体重儿发生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低体重儿发生与性别无关.应预防早产和多胎,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胎膜早破.

    作者:阎晓琴;耿正惠;王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针型胸腔镜在胸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针型胸腔镜在胸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总结27例胸腔肿瘤患者借助针型胸腔镜探查并根据直视或活检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的经验.结果所有病例采用针型胸腔镜操作完成探查.术中根据探查情况,放弃手术5例,针型胸腔镜完成手术8例,加辅助小切口9例,中转开胸5例.其中单纯针型胸腔镜下肿块切除2例,病灶局部射频治疗2例,胸膜纤维板剥脱4例.单纯针型胸腔镜操作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无大量出血(<300 ml)、持续漏气及肺部感染等,住院时间平均9.8 d.结论针型胸腔镜探查结合手术为胸腔肿瘤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周雪峰;胡学宁;王乐;梁全发;沈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雌激素受体与大肠癌

    近年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在非性激素靶器官肿瘤中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其中尤以大肠癌为多.从此大肠癌与性激素的关系成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雌激素及其受体与大肠癌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雷尚通;闻英;石汉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1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adigan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对12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Madigan术;术后随访5个月~5年.结果本组126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结论 Madigan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楚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

    目的探讨孕早期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方案.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孕11~14周的2 739例孕妇血清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腹式或阴式B超测量胎儿颈部半透明膜厚度;结合孕妇年龄筛查染色体异常高危胎儿,并通过绒毛或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通过四联筛查方案筛查出染色体异常高危胎儿325例,经产前诊断确诊22例胎儿为染色体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91.67%,假阳性率11.16%.结论孕早期检测胎儿颈部半透明膜厚度、β-hCG、PAPP-A和年龄四联筛查方案对孕早期产妇产前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廖世秀;黄飞飞;杨艳丽;宋子博;王应太;王兆才;陈汉平;屈献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副肿瘤综合征14例误诊分析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为肿瘤在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是一类癌肿在并非转移或浸润的情况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7年4月至2003年2月收治的14例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薛茜;邹玉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子宫平滑肌瘤27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72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72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妊娠24例,合并变性15例;非妊娠248例,合并变性14例.妊娠变性率高于非妊娠者(15/24与14/248,P<0.001).绝经患者23例,7例合并变性;非绝经患者249例,30例合并变性.绝经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率较非绝经者高(7/23与30/249,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肌瘤易发生变性, 绝经患者更易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对绝经后妇女合并肌瘤者应常规术前诊刮.

    作者:王文雅;邢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种手术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外伤后癫癎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多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治疗外伤后癫癎的效果.方法外伤后癫癎患者21例,根据术前致癎灶的初步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的监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5种不同的术式:①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7例;②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多软膜下横切术8例;③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4例;④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⑤胼胝体前部切开+多软膜下横切术+皮层热灼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疗效满意9例(42.9%),显著改善7例(33.3%),良好3例(14.3%),效差1例(4.8%),无改善1例(4.8%).术后无死亡病例,有8例出现暂时性的功能障碍,但均在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外伤后癫癎安全有效.

    作者:潘进钱;吴广宇;郑伟明;付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痛风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风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痛风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8例伴夜尿增多,21例出现轻、中度蛋白尿,但无严重的低蛋白血症;10例合并肾囊肿,11例合并肾结石,2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临床特点是以小管间质损害为主;伴痛风石的患者肾功能损害和贫血更为严重;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脏大小与治疗后肾功能改善程度不相符,但与贫血程度一致.结论应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一旦明确诊断,积极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治痛风反复发作,配合血液透析改善肾功能,纠正贫血等,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陈雪梅;杜晓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未成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低钙血症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18.8%)是暂时性的,1例是永久性的.喉返神经损伤2例.随访平均7.5年(2个月~21年),12例生存同时无肿瘤复发及转移,2例生存但有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失访.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及髓样癌患者总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及50%.结论 18岁以下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不管分期早晚及分化类型的甲状腺癌患者均具有较好的预后.

    作者:胡万宁;马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作出病理学诊断,并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确诊胃MALT淋巴瘤14例,其中12例Hp阳性.14例中术前误诊7例,误诊为慢性胃炎3例,良性胃溃疡2例,胃癌2例.结论胃MALT淋巴瘤与Hp感染密切相关,术前误诊率高.

    作者:刘国祥;唐文君;杨俊泉;司雁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及抑制系统的变化与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系统的变化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患者血浆组织型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并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动态观察.结果治疗前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降低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降低,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其抑制物比值升高,常规组上述指标无改变.结论肾炎患者存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系统失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在纠正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和调节细胞外基质降解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胡颖;梁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尿激酶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使用尿激酶5万~50万U局部溶栓,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及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行38次溶栓治疗,成功34例次(89.5%).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患者随访1、3、6、9及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3%、80.6%、71.0%、54.8%及41.9%.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成功率及长期通畅率较高,不良反应也少.

    作者:戎殳;叶朝阳;张斌;陈静;梅长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8例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对28例小肠憩室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6例十二指肠憩室中4例确诊,22例空回肠憩室仅1例确诊.小肠憩室伴小肠梗阻15例,憩室出血4例,其余并发症有憩室穿孔、憩室结石等.术后所有病例均痊愈.有并发症的憩室均有炎症表现,其中5例有溃疡.结论小肠憩室可成为腹部严重并发症的病因.憩室的并发症与憩室粘膜的异位组织类型有关,尤以肠梗阻常见.

    作者:朱雄伟;陈刚亮;王强;陈学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