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心钠素及脑钠素检测对预测老年重度脓毒症并发心功能异常及预后的价值

许强;吴海云;王士雯

关键词:脓毒症, 心钠素, 脑钠素, 老年人, 心功能异常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血浆心钠素及脑钠素检测对预测心功能异常及不良预后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43名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于确诊后次日测血浆心钠素和脑钠素浓度,并连续3 d超声监测患者心功能以确定其是否并发心功能异常并分组,比较两组心钠素和脑钠素浓度,并通过工作曲线下面积比较以确定心钠素和脑钠素对预测心功能异常及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脑钠素均能预测心功能异常的发生,但脑钠素预测价值较高.心钠素和脑钠素对死亡预测价值均不高.结论血浆脑钠素可以作为预测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合并心功能异常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聚丙烯网片在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聚丙烯网片修补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聚丙烯网片修补65例腹股沟疝患者,观察手术效果,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聚丙烯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应用聚丙烯网片修补腹股沟疝较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洪杰;王霆;郭玉波;糜英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母细胞瘤的诊治及预后

    目的探讨肺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前很难确诊.主要症状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和发热.X线胸片示以周围型居多,病灶长径3~10 cm,边缘清楚,还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检查可见肿物阻塞管腔或支气管狭窄,1例活检可见腺棘细胞癌.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术后随访,仅1例生存2年以上.结论肺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差,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庆熠;孟宪利;陈砚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的病因及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3例,好转24例,无效3例,有效率92.5%.结论感染是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常见原因,及时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郑楠;冀勇;白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巨大胆囊肿瘤误诊卵巢囊肿1例

    1 病历摘要女,37岁.主因右下腹肿物1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自觉下腹部隐痛,腹部明显膨隆不适而来我院.妇科检查:腹部膨隆,子宫触诊不清,右侧腹部自下而上可触及一22 cm×21 cm×15cm大小的囊实性肿物,有轻微的悬浮感.B超检查示右侧附件区可探及22.5 cm×13.0 cm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入院诊断:右侧卵巢囊肿.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下腹部正中纵切口,术中可见腹腔内巨大肿物,探查肿物与子宫附件无关系;向右上腹探查肿物来自于肝区.请普外科会诊,诊断为巨大胆囊肿瘤;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胆囊恶性肿瘤.

    作者:赵桂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痊愈,10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结论临床表现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脑电图可作为早期诊断手段之一.影像学结果与病情转归及预后不呈平行关系.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及时抗病毒,足量足程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应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董琰;张双;庞保东;曹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的疗效.方法通过双盲法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定量、HBV-DNA定量、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率和肝功能变化以及两组的复发转移率,生活质量及中位生存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胎蛋白定量、HBV-DNA定量、特异性CTL杀伤率及复发和转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及中位生存期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甲胎蛋白滴度下降与HBV-DNA滴度下降成正相关.结论 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可达到治疗肝癌、预防肿瘤复发及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王健;史玉;王如美;苏安英;柴锡庆;门金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临床危象的识别与救治

    临床危象,即疾病的危急征象,见于临床各科.危象的识别与救治是危重病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地识别各种临床危象,是提高急救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也是减少医疗差错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临床各系统较常见危象的诊治要点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胡智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腕关节月骨、头状骨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1例报告

    骨内腱鞘囊肿或称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骨良性肿瘤.骨内腱鞘囊肿发病多见于髋、膝、踝和肘关节,发生于腕骨者较少,而检查主要以X线平片为主,CT检查较少,MRI检查报道甚少.为提高对腕骨骨内腱鞘囊肿MRI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现将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腕关节月骨、头状骨骨内腱鞘囊肿1例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宣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例报告

    1 病历摘要男,7岁.因皮肤色斑、智力障碍、抽搐,于2004年7月12日入院.患儿出生后发现躯干及四肢散在的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咖啡色斑,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缓慢扩大,伴智力障碍,现7岁不会说话.一直未就医.入院前因发热伴抽搐2次而就诊.既往无抽搐史,因智力障碍未能上学.其父亲身上有牛奶咖啡斑及少许紫红色皮肤结节,无自觉症状.查体:T 36.7 ℃,P 96次/min,R 26次/min,BP 105/60 mm Hg(1 mm Hg=0.133 kPa);身体发育正常,智力低下;咽部充血,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皮肤表现: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椭圆形牛奶咖啡斑,呈浅棕色到棕黑色,边界清楚,不突出于皮肤表面,直径0.5~3.0 cm;左侧腋窝及右侧腹股沟处可见雀斑样色素沉着斑.头颅CT示双侧侧脑室体部分白质分布不对称,左侧白质密度减少,代之以灰质样密度影.双侧侧脑室前角间及双侧侧脑室体部间可见第五、六脑室.印象:左顶叶白灰质异位.胫腓骨及颅骨正侧位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作者:金建弼;康淑;杨丹;闫仁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药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脓毒症时体内大量炎症递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白细胞浸润导致急性肺损伤,肺泡及肺血管内皮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成分渗漏,肺间质水肿,是ARDS的重要发病基础.目前治疗ARDS主要通过辅助性机械通气、控制体液摄入量及抗感染等,多预后不良.随着对ARD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方伟;陈翠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期甲基泼尼松龙的脉冲疗法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按激素的不同剂量及类型分为3组:A组甲基泼尼松龙3 d量(1 740±300);B组甲基泼尼松龙3 d量(300±180)mg;C组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3 d量(1 000±300)mg.结果各组患者发病年龄、病程及哮喘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A组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时间平均为(7.0±3.8)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为(76±16)%,呼气流量峰值为(581.74±124.71)L/s,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甲基泼尼松龙脉冲疗法对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毒副作用少.

    作者:沈四新;江晓肖;陈清勇;陈达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00例,死亡4例.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22例.结论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梗阻解除,为术前检查确定梗阻部位赢得时间,有利于手术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一期切除吻合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黄达仁;李光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72例患者诊断无特殊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可确诊,治疗因症状不同而异.结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开主动脉患者通常不引起任何症状,需要根据症状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时造影导管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史冬梅;赵迎新;李月平;梁静;杨丽霞;周玉杰;张维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内皮素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血糖、胰岛素及血压和体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高血压合并IGT组(B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C组).分别测定血糖及血压、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胰岛素.结果 B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1),但比C组的水平低(P<0.05);内皮素与年龄、腰围、臀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多种因素呈正相关,对其采取干预可能是降低血压、改善糖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促使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逆转为正常状态的有益措施.

    作者:方慧娟;胡健;李梦;孙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偶发性肾癌5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59例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99例非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偶发性肾癌相比,偶发性肾癌均为Ⅰ、Ⅱ期肿瘤,病理分期低(P<0.01);平均肿瘤直径(4.2 cm)小(P<0.01),3年及5年生存率(86.4%,71.2%)高(P<0.01).结论偶发性肾癌是肾癌未出现临床表现的一个发展阶段,并非肾癌的另一类型.B超和CT是偶发性肾癌的主要诊断方法.病理分期低、瘤体小、早期发现和尽早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是偶发性肾癌患者预后较好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云飞;胡礼泉;郑新民;李世文;杨志伟;田斌群;刘同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术中心肺脑复苏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术中发生心脏停搏患者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术中心脏停搏后心肺脑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复苏治疗,复苏成功19例,死亡3例.结论心脏停搏后,在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同时,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脑复苏的治疗,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作者:张力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膜透析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8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疗效.方法 4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并MODS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结果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降低,血碳酸氢根离子、血钾离子及血钠离子全部得到纠正.结论腹膜透析能有效地清除急性肾功能衰竭并MODS患者体内毒素,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提高存活率,是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并MODS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钟文旗;刘志华;倪娜;夏进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3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在性别间无差异(P>0.05).②年龄<20岁组的IgA升高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IgG和IgM水平在各年龄组间无差异(P>0.05).③血中IgG降低与尿蛋白含量有关,尿蛋白含量越大,其降低越明显.④血中IgG降低与血浆白蛋白有关,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其IgG降低越明显.IgA和IgM在各组间无差异.⑤ IgA肾病患者IgA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增生性肾炎(P<0.01),IgM肾病患者中IgM升高者明显高于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P<0.01);IgG的降低在各组间无差异(P>0.05).⑥因感染而复发者血中IgG降低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存在免疫球蛋白的异常,IgG降低与尿蛋白的多少有关;同时易合并感染.

    作者:张亚莉;谭峰;冯学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

    目的探讨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3例,癫NFDB43例,Sojgren-Larsson综合征1例,中枢性尿崩症1例.结论鱼鳞病可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其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发生学和遗传学有关.

    作者:李才明;张成;黄永青;吴婉玲;卢锡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波大时限及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与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为A组,扩张型心肌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26例为B组.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Pmax与小时限(Pmin),计算Pd(Pd=Pmax-Pmin),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48.4±13.8)ms,Pmax为(122.8±13.7)ms,Pmin为(76.2±12.6)ms,与B组Pd(30.6±10.2)ms、Pmax(110.2±10.4)ms、Pmin(80.8±11.5)ms相比明显延长(P<0.01).A组左心房内径(41.4±5.6)mm,B组(40.2±6.2)mm,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测心房颤动,取P波时限≥120 ms,Pd≥40 ms以及两者相结合,灵敏度分别为86%、90%、73%;特异度分别为80%、85%、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7%、88%.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性.

    作者:马晶茹;高勇;徐旺达;金霞;李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