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彬;张建江;何晓玲;汪叶红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24 h昼夜节律变化的意义.方法确诊为冠心病但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的患者,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其24 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同时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间段,并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入选的38例冠心病患者其心绞痛发作次数白昼(84.59%)明显多于夜间,全天发作高峰在6:00~10:00(39.00%).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
作者:田淑苗;杨桂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输血是围手术期治疗的一种手段.以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多局限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而对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认识不够.近年来研究表明,输血对受体的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围手术期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唐琦峰;钱燕宁;季晓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明显发生高碳酸血症2例(0.18%),肩部疼痛453例(41.18%),恶心、呕吐631例(57.36%),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高碳酸血症、肩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气腹并发症可通过术中注意调节通气量、降低气腹压力等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张景华;曹月敏;谭文科;王兰辉;田艳玲;张盼英;于亚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P组,n=50)和安慰剂组(C组,n=50);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血压正常对照组(N组,n=50),应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减少,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培哚普利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戚本玲;管思明;柯琴梅;陈汉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113例住院患者的111份阳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84株,占主要优势,且大部分来自于痰标本,其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均为100%.革兰阳性菌20株,主要为葡萄球菌,多来自血标本及脓汁,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率为91.6%,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发生率为100%;其中3株屎肠球菌均为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且均来自血液和尿液.真菌10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均来自痰标本.结论加强ICU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作者:董爱英;杨秋;刘丽娜;夏静;丰兆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特别是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置入术(stenting),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介入操作时也可能对心肌产生一定的损伤,并且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
作者:于安忠;姚卫东;李继福;唐书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2年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用电脑数据库处理分析.结果在982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中,27.90%近期内有服用NSAIDs史.服用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比较,服用NSAIDs组平均年龄较大[(43.36±14.55)岁比(37.25±13.57)岁,P<0.05];女性相对较多(25.18%比16.67%,P<0.01);胃溃疡比例较高(27.37%比14.27%,P<0.01);外科手术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NSAIDs是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常见原因,应加强对NSAIDs胃肠毒副作用的防治.
作者:文卓夫;陈小良;李建忠;田虹;郑丰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进行MBP含量测定与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结果经高氧液治疗,观察组MBP明显降低,而GCS评分在治疗20、30 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静脉氧疗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病损程度;患者脑脊液中MB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势轻重和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
作者:陈伟强;杨应明;何明利;郑丰任;赵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西方国家有15%~20%的人患有IBS,我国潘国宗等近年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IBS症状者占北京地区人群的1%;广州魏秀清等用类似的方法调查表明有IBS症状者占该地区人群的5.6%.由于IBS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因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其治疗也限于对症处理.若要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作进一步地研究,本文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海燕;李延青 刊期: 2004年第12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30岁.因HBsAg阳性3年,乏力3周,恶心、呕吐2周入院.3年前查体发现HBsAg阳性,未治疗.2004年1月22日因劳累后自觉乏力,查肝功能ALT 80 U/L,自服肝脾康、护肝宁片治疗效果不佳,于3周前晨起后突发下肢颤抖,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与进食无关,每天3~4次;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作者:张新伟;叶文华;秦恩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首发症状为颅高压型4例,脑实质受压型3例,脊髓损害型2例,周围神经损害型2例,混合型1例.结论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在早期易被误诊.
作者:余琳玲;鲁丽;蔡学礼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41例),常规治疗组(39例),分别给予卡托普利+常规治疗及单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数均明显增加(P<0.01),但以卡托普利组增加更为显著,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卡托普利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其预后.
作者:刘新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55岁.因恶心、呕吐伴咽部紧缩感1 d入院.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查体:T 36℃,P45次/min,R 17 次/min,BP 120/68 mm Hg(16/9kPa);神志清,精神差,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5次/min,心律规整,心音有力;剑下深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巩延丽;刘迎梅;王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 90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给予孟鲁司特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Ⅱ组给予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给予酮替酚治疗.遇哮喘急性发作时均给予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及必要的抗感染等强化治疗.结果治疗12周后,Ⅰ组、Ⅱ组多项哮喘控制参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Ⅰ组明显优于Ⅱ组.结论孟鲁司特和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婴幼儿哮喘,临床控制率较高,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杨华彬;张建江;何晓玲;汪叶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透析(HCHD)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行HCHD 61例次和32例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行盐水冲洗法无肝素透析(HFHD)50例次,观察2组透析前后患者的凝血及生化指标变化,透析器和管路凝血程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后两组病例均无诱发或加重出血情况,透析前后电解质变化明显(P<0.01).透析后3、4 h HFHD组透析器和血管路Ⅲ、Ⅳ级凝血发生率高于HCHD组(P<0.05).结论 HCHD透析效果确切、简便、安全可行.
作者:陈思念;郭雪兰;林淑芳;刘顺娣;韦红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诺和锐联合诺和灵N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效果.方法对空腹血糖>12 mmol/L的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诺和锐联合诺和灵N强化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血糖及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C肽水平的变化,以及停用强化治疗后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强化治疗后,空腹、餐后2 h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出现了明显的C肽分泌相,且与治疗前比较每一时点的C肽浓度都有显著增加,12例仅采用饮食运动控制,随访3个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结论诺和锐联合诺和灵N强化治疗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以保存,部分患者可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以使血糖水平控制在良好范围.
作者:徐凤梅;单若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道使用雌三醇栓治疗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将68例有反复泌尿系感染病史的绝经后妇女分成两组.雌激素组40例,阴道使用雌三醇栓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雌激素组治疗中发生泌尿系感染4例(10%),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46%);雌激素组阴道乳酸杆菌阳性22例,对照组无乳酸杆菌检出;雌激素组明道健康评分平均为(13.4±1.4)分,阴道细胞成熟值平均为(68.6±13.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6)分及(11.2±4.8)分.结论阴道使用小剂量雌激素能有效减少绝经后妇女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次数,安全性较好.
作者:白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该病诊断明确,治疗效果较佳.结论①交通伤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首发病因;②脑外伤所致动脉内膜损伤和脑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畸形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③钙离子的脑内异常分布加剧了脑血管痉挛,加重脑坏死;④治疗该病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关键.
作者:汤数;王晓强;崔竞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二丙酸氯地米松短疗程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设计,将4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2组,观察组给予二丙酸氯地米松(800μg/d)与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吸入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并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21例,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5.1±0.5)分,治疗后为(4.6 ±0.4)分(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治疗前为(1.79±0.02)L,治疗后为(2.16±0.03)L(P<0.01);用力肺活量治疗前为(2.20±0.02)L,治疗后为(2.50±0.03)L(P<0.05),呼吸功能提高显著.对照组19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二丙酸氯地米松吸入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莉娟;薛旗山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