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首发症状为颅高压型4例,脑实质受压型3例,脊髓损害型2例,周围神经损害型2例,混合型1例.结论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在早期易被误诊.
作者:余琳玲;鲁丽;蔡学礼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P组,n=50)和安慰剂组(C组,n=50);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血压正常对照组(N组,n=50),应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减少,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培哚普利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戚本玲;管思明;柯琴梅;陈汉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痰培养方法检出病原菌,用单纸片扩散法检测药敏.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444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者占总数的71.85%,革兰阳性球菌占总数的12.16%,各种致病性真菌占总数的15.9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环丙沙星与阿米卡星.结论临床必须注意病原菌的检测,动态掌握常见的致病菌及细菌的变迁,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播散.
作者:孔俐;薛存宽;张力华;杨荣时;金艳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支气管内膜结核约占肺结核尸检的42%[1],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往往也无异常发现,极易误诊漏诊,常导致严重的后果.1991年以来,我院收治被误诊的老年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47例,后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赵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定性测定入院时及距胸痛发作间隔10 h的cTnI和定量测定相同时点的cTnT.同时随访患者发病后1、3、6、12个月的疾病转归,以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为终点评价指标.结果 cTnI或cTnT异常患者与正常者相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TnI或cTnT异常与终点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cTnI或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微小心肌坏死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左鹰;王克英;王英;王雪里红;王沈雁;王雁;曾红;李学英;胡南;王玉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干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方法 48例脑干肿瘤依据MRI选择不同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呼吸、循环功能的对症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8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10例,循环功能障碍4例,咳嗽反射减弱和上消化道出血各5例,肌力减弱9例;术后随访35例,神经系统功能明显好转29例.结论术前MRI检查和一定的手术技巧是脑干肿瘤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术后监护和并发症的处理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作者:周东;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詹升全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共44例,分为纳洛酮组与对照组,纳洛酮组每日静脉输注纳洛酮4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其余常规治疗同对照组,观察血、尿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症状纳络酮组改善程度.结果临床症状纳洛酮组较对照组恢复稍快,但无统计学差异;纳洛酮组治疗后第1、3、5、7天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淀粉酶水平于治疗后第1、5、7天及第2、3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恢复到正常水平较对照组提前;纳洛酮组CRP水平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开始有显著差别(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静脉应用纳洛酮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炎症恢复.
作者:汪波;熊辉;陈旭岩;李晓晶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24 h昼夜节律变化的意义.方法确诊为冠心病但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的患者,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其24 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同时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间段,并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入选的38例冠心病患者其心绞痛发作次数白昼(84.59%)明显多于夜间,全天发作高峰在6:00~10:00(39.00%).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
作者:田淑苗;杨桂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明显发生高碳酸血症2例(0.18%),肩部疼痛453例(41.18%),恶心、呕吐631例(57.36%),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高碳酸血症、肩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气腹并发症可通过术中注意调节通气量、降低气腹压力等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张景华;曹月敏;谭文科;王兰辉;田艳玲;张盼英;于亚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41例),常规治疗组(39例),分别给予卡托普利+常规治疗及单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数均明显增加(P<0.01),但以卡托普利组增加更为显著,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卡托普利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其预后.
作者:刘新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输血是围手术期治疗的一种手段.以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多局限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而对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认识不够.近年来研究表明,输血对受体的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围手术期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唐琦峰;钱燕宁;季晓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透析(HCHD)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行HCHD 61例次和32例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行盐水冲洗法无肝素透析(HFHD)50例次,观察2组透析前后患者的凝血及生化指标变化,透析器和管路凝血程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后两组病例均无诱发或加重出血情况,透析前后电解质变化明显(P<0.01).透析后3、4 h HFHD组透析器和血管路Ⅲ、Ⅳ级凝血发生率高于HCHD组(P<0.05).结论 HCHD透析效果确切、简便、安全可行.
作者:陈思念;郭雪兰;林淑芳;刘顺娣;韦红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常见于感染性、肿瘤性、风湿性疾病等.获确诊的终诊断方法以血清学/细菌学、组织活检、影像学为主.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复杂,明确病因有助于临床治疗.
作者:张丁丁;袁有才;杨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二丙酸氯地米松短疗程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设计,将4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2组,观察组给予二丙酸氯地米松(800μg/d)与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吸入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并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21例,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5.1±0.5)分,治疗后为(4.6 ±0.4)分(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治疗前为(1.79±0.02)L,治疗后为(2.16±0.03)L(P<0.01);用力肺活量治疗前为(2.20±0.02)L,治疗后为(2.50±0.03)L(P<0.05),呼吸功能提高显著.对照组19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二丙酸氯地米松吸入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莉娟;薛旗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规范化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则和方法.方法应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对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本组术后存活46例,死亡3例.随访42例,按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良好19例,中残但生活能自理12例,重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正确运用微创手术理念,依据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疗效.
作者:郭伟;左右;董广宇;陈建良;吴耀晨;陈洪;吕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该病诊断明确,治疗效果较佳.结论①交通伤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首发病因;②脑外伤所致动脉内膜损伤和脑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畸形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③钙离子的脑内异常分布加剧了脑血管痉挛,加重脑坏死;④治疗该病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关键.
作者:汤数;王晓强;崔竞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进行MBP含量测定与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结果经高氧液治疗,观察组MBP明显降低,而GCS评分在治疗20、30 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静脉氧疗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病损程度;患者脑脊液中MB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势轻重和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
作者:陈伟强;杨应明;何明利;郑丰任;赵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西方国家有15%~20%的人患有IBS,我国潘国宗等近年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IBS症状者占北京地区人群的1%;广州魏秀清等用类似的方法调查表明有IBS症状者占该地区人群的5.6%.由于IBS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因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其治疗也限于对症处理.若要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作进一步地研究,本文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海燕;李延青 刊期: 2004年第12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30岁.因HBsAg阳性3年,乏力3周,恶心、呕吐2周入院.3年前查体发现HBsAg阳性,未治疗.2004年1月22日因劳累后自觉乏力,查肝功能ALT 80 U/L,自服肝脾康、护肝宁片治疗效果不佳,于3周前晨起后突发下肢颤抖,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与进食无关,每天3~4次;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作者:张新伟;叶文华;秦恩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