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丁义江;吴昆岚;熊超;曹松华;陆建良;陶昕
目的了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方法对2例溶栓治疗AMI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溶栓后AMI面积进行性扩大.结论溶栓治疗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有3种:①缺血性梗死转变为出血性梗死;②溶栓时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新的梗死;③溶栓24小时后冠状动脉再闭塞.
作者:张敬明;马云霞;张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肝硬变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35例HP阳性和15例HP阴性者接受HP根治治疗,并检测肝硬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变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空腹血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P阳性未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HP阴性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氨明显下降(P>0.01),HP阴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肝硬变患者治疗后血氨下降与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无关(P<0.05);肝硬变HP感染患者合并肝性脑病18.6%,肝硬变HP阴性合并肝性脑病为12.2%,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是肝硬变患者高氨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作者:饶智国;许桦林;郑国荣;王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sAg携带者(A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8例患者分3组,治疗一组(AsC患者)52例和治疗二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00 mg/d)52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给予保肝、降酶、对症等治疗.疗效评估包括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1.0%、88.5%,对照组仅为11.5%(P<0.01);第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分别为82.7%、87.6%,而对照组为10.3%(P<0.01).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为13.5%,对照组为4.6%(P>0.05)、而第26及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6.0%、33.7%,对照组分别为5.7%、3.4%(P<0.01).第12、26及52周末,AsC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8%、5.8%、3.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ALT终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91.0%对86.2%,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结论用拉米夫定可持久地抑制HBV的复制和临床改善,对活动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效果佳,AsC患者则非常差,长期服用患者能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国锋;徐钢;刘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吻合法有多种.1992年3月~1997年10月,我们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法缝合吻合口治疗1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3例,男98例,女15例;年龄29~81岁,平均51.3岁.食管癌92例,贲门癌21例.颈部吻合89例,其中食管胃吻合66例,食管结肠吻合23例;弓下吻合22例,弓上吻合2例.随访92例,时间为术后1月~5年.1.2 手术方法本组采用两种代食管法:胃代食管或结肠代食管法.胃代食管者若为颈部吻合则加做左颈部切口;结肠移植代食管作左颈、右胸第四肋间前外侧和上腹正中3个切口.胃代食管者术中将残胃经食管床拉向相应高度,食管侧切断时吻合残端应保留0.5 cm左右的粘膜层,胃侧口与食管残端等大.吻合时先将两角处各缝1针,边距约1.0 cm.然后缝合后壁,边距仍为0.8~1.0 cm,针距0.3~0.4 cm,线结打在腔内.前壁吻合同前,每1针用蚊氏钳夹持,缝毕各针后依次打结,线结仍在腔内.结肠段通过胸骨后人工隧道,食管结肠吻合法同前,结肠胃吻合仍用双层吻合.
作者:孙恒;甘新君;王全;李炳;杨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乳腺导管瘘临床上较少见,因认识不足,有时手术方法不合原则,诊治失败率很高.1994~1998年我们采取一次性手术切除完整乳瘘管、乳头矫形术治疗本病6例,效果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非泌乳期女性,未生育者2例,已生育者4例;年龄18~36岁;病史1.5~4年.2例未生育者均有乳头内陷,已生育者中有1例有乳头内陷,2例有化脓性乳腺炎手术引流史.术前均经过3~6次脓肿切开引流或局部肿块切除等手术史,术后反复破溃,久治不愈,2例术前曾行抗结核治疗无效.
作者:牟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的血浆血小板GMP-140和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章正华;姜铧;周培一;万楚成;郭仁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扩大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上方淋巴结转移率56.4%,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9.3%,下方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5年,吻合口复发3例,盆腔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3.2%.因肝转移死亡6例,脑转移死亡1例.结论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生存率的主因是血行转移,而不是局部复发.低位直肠癌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及扩大淋巴结清扫,在保证根治前提下,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积极实施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孙立群;柳晓东;刘峰;吴凌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49例.结果 29例(59.2%)治愈,14例(28.5%)症状缓解.结论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兆峰;王美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治疗困难.我院自1998年始,应用带膜支架治疗3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59~68岁,平均63岁.均经胃镜及X线碘油造影诊断明确.均为单漏口.漏口分别为0.5 cm×0.7 cm,1.2 cm×1.5 cm,2.0 cm×2.0 cm.其中2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术后5~8天发现吻合口瘘.1.2 方法确诊后,即予禁食水,胃肠减压,置胸腔闭式引流,大剂量抗生素联合应用,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静脉应用高能营养,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分别于术后2周左右行带膜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本组均采用胃镜配合X线电视监视下支架置入法.术后用稀钡或碘油检查,漏口封闭良好,无外漏现象;并常规用抗炎、止血、止痛治疗.1.3 结果 3例吻合口漏支架均一次置入成功.患者皆恢复经口进食,无食物外漏.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胸腔感染减轻.随访2~24个月,3例患者情况良好,无支架移位及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张世伟;沙正布;刘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4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收治椎管内肿瘤患者9例,MRI有助于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病程2周~3年.6例以胸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3例以双下肢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截瘫2例,不全瘫3例,1例出现右小腿肌肉萎缩.查体:6例有感觉障碍平面,双下肢肌力:0~1级2例,1~2级2例,3~4级1例,4~5级4例.大小便失禁3例,膝反射亢进5例,减弱2例,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消失6例,髌、踝阵挛阳性5例,Babinski征阳性3例.
作者:李洪;钟生财;沈生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例1:女,7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5年,加重4天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呼吸正常,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湿音,无哮鸣音,心率89次/min,律齐,腹部查体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化验:WBC 18.9×109/L,N 0.89;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心电图正常.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入院后予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哌酮钠2.0 g静脉滴注,约20分钟时,患者突然出现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呼气时相明显延长,双肺布满哮鸣音,并掩盖心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4次/min,立即撤掉头孢哌酮钠液,静脉滴注氨茶碱0.5 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氟美松10 mg入滴壶两次,肾上腺素0.3 mg皮下注射,10分钟后喘息症状缓解.当再次给予头孢哌酮钠时,上述症状复又出现,遂停用,改红霉素治疗,后无类似症状发作.例2:男,4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10年,加重伴发热3天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8.5 ℃,轻度喘息貌,平卧位,口唇无紫绀,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许哮鸣音,两肺底可闻及湿音,心率92次/min,律齐,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实验室检查血WBC 20.1×109/L,N 0.92.诊断: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肺气肿.入院后予复方茶碱口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哌酮钠2.0 g,约25分钟时,患者突然喘息加重,呈呼气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不用听诊,即可闻及明显哮鸣音,查体:坐位,口唇紫绀,呼气时相明显延长,双肺布满哮鸣音,心音听不清,余查体较前无变化,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遂停用头孢哌酮钠,换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氨茶碱0.25 g静脉滴注,氟美松10 mg入滴壶两次,喘息症状于15分钟后缓解.后静脉滴注红霉素,口服复方茶碱、必嗽平,住院9天,病情好转.
作者:郑桂凤;崔晓聪;刘富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阴道超声测量26例服用利维爱(利维爱组)和27例服用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倍美力组)共53例合并子宫肌瘤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面积,分析HRT后的变化与血清雌二醇、绝经时间的关系.结果两组HRT后内膜厚度明显增厚(P<0.01);子宫体积、肌瘤面积有所增大,但随着HRT继续逐渐缩小.倍美力组HRT后雌二醇明显升高(P<0.01),但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并未随着升高而增大.两组绝经<10年妇女的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大于绝经≥10年者.结论绝经后患有子宫肌瘤妇女长期应用小剂量HRT是安全的.
作者:薛加强;蔡家强;李智勇;李兴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女,42岁.主因腹痛、呕吐3个月,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3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灼痛、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每日4~5次,量不多,服用吗丁林无效,渐出现阵发性腹绞痛,呕吐加重,每日10余次,停止排便、排气,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水,X线检查发现腹部液平,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有中量腹水及阑尾红肿,未见占位性病变,行阑尾切除后关腹.术后仍有呕吐,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已治愈.查体:T 37.6 ℃,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12.5/67.5 mm Hg(15/9 kPa).发育正常,营养差,消瘦,神志清,精神萎靡,轻度贫血貌,皮肤弹性差,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正中偏右可见10 cm手术瘢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略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7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Hb 93 g/L,WBC 4.3×109/L,PLT 312×109/L,中性0.69,淋巴细胞0.17,嗜酸性粒细胞0.14,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742×109/L,ESR 15 mm/h;尿常规(-);腹水:血性腹水,比重1.038,细胞数5×109/L,白细胞2.1×109/L,多核细胞0.56,单核细胞0.44,嗜酸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72%,Rivalta试验(+),结核杆菌(-),癌细胞(-),细菌培养(-);血IgG 20.8 g/L,IgE 60.3 g/L,PPD(-),抗结核抗体(-).B超:胃肠壁弥漫性增厚,蠕动慢;肝、胆、胰、脾、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胃镜:胃、十二指肠弥漫浸润性病变,炎症可能性大,胃腔小.病理结果:幽门前区中度慢性炎症,嗜酸性细胞数10个/HP;体下部小弯粘膜炎,有较多嗜酸性细胞,40~50个/HP;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固有层散在嗜酸性细胞,多处10~20个/HP,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肠镜:结肠粘膜炎症,肠腺体正常,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入院后经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高热、寒战,体温为39.7 ℃,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 mg,用药后体温下降,呕吐减轻,病情逐渐好转,腹水逐渐消失,停地塞米松,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住院39天治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宋光莹;李俊玲;丁士刚;丰义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一直是消化病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现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相关.1994年WHO/IARC会议将HP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全世界约有50%的人口感染HP,我国人口HP感染在41.4%~83.1%,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HP的归类1983年Warren和Marshall[1]成功地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螺旋状细菌,由于这个细菌形态类似弯曲菌属(Canmpylobacter)细菌,微需氧环境,又定居于胃部,离弯曲菌属细菌定居处小肠相近,故将该细菌归于弯曲菌属.
作者:苏志达;李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沐舒坦对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方法观察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早产儿HMD的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监测入院6小时患儿的血气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①用药组与未用药组HMD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入院6小时血气分析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早期应用沐舒坦预防HDM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史鸽;陈红武;刘芳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有报道,但对其指征的把握意见未能一致.我们对10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7例,女14例.小儿组9例(15岁以下),成人组82例(17~50岁),老年组10例(50~68岁).车祸54例,坠落和跌伤45例,砍伤及砸伤各1例.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性昏迷80例,无原发性昏迷21例,昏迷时间小于30分钟71例,昏迷30分钟~2小时30例.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分级,轻型13~15分83例,占82.2%;中型9~12分15例,占14.9%;重型8分以下3例,占2.9%.头痛81例,恶心、呕吐54例,偏瘫2例,失语2例,面瘫8例,神经性耳聋15例,颅骨骨折72例(其中颅底骨折32例).CT扫描:本组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薄层血肿伴脑挫裂伤31例,脑挫裂伤伴局限性小血肿34例,多发性血肿12例,脑内血肿13例.血肿位于额部46例,颞部34例,顶部12例,枕部9例.血肿小于20 ml 75例,20~30 ml 25例,40 ml 1例.中线结构无移位者42例,移位小于5 mm者41例,6~10 mm者18例,侧脑室受压18例,环池受压3例.1.2 治疗方法与结果全组非手术治疗,治愈98例;3例中转手术治疗,死亡2例.
作者:孙晓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momatous polyposis,FAP),原名家族性多发性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现报告一家3例患该病并均已癌变的病例.1 病历简介例1:男,41岁.间歇性便血25年,伴有粘液便及左下腹疼痛.因便血少及经济条件所限,未进行正规检查.于入院前一年行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乙状结肠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活检示腺瘤性息肉,1年后复查,息肉累及全结肠,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并癌变,未行手术,半年后死亡.家族中上一代及同代无类似疾病.
作者:于晓辉;孙一彬;余西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近年来,虽然广泛淋巴清扫手术使胃癌的预后有一定改善,但总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中晚期胃癌,术后常死于腹腔复发和转移,其中癌细胞腹腔种植极为常见,约占胃癌术后复发的50%[1~3].研究表明,腹腔癌细胞脱落是播散种植的首要步骤,很多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中可找到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s,FCC),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是预测腹腔复发、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本文就近年来胃癌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东印;李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男,26岁.因急性阑尾炎术后1年右下腹痛疼2天,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于1999年6月20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右下腹疼痛诊断为阑尾炎而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渗液,大网膜向右髂窝游移,于盲肠内侧见长约4 cm,直径1 cm的阑尾,明显充血水肿,腔内积脓.常规切除阑尾,术后病理诊断:化脓性阑尾炎,术后8天痊愈出院.出院后仍有反复发作的下腹痛,2天前无诱因再次出现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1天前疼痛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来诊.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见长约4 cm的手术瘢痕,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活跃,结肠充气试验及腰大肌试验(+),腹部透视及B型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血WBC 13.5×109/L,N 0.80,L 0.20.1999年6月2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渗液,盲肠内侧见有荷包缝合痕迹,于盲肠后位又探查发现一条阑尾,长约5 cm,直径0.8 cm,充血水肿,表面可见少许脓苔,此阑尾根部距荷包缝合处约5 cm.术中诊断:化脓性阑尾炎、双阑尾畸形,给予常规切除.术后病理:化脓性阑尾炎.10天痊愈出院.
作者:王晓明;姜宏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求一种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方法.方法用先解剖复位固定腓骨,然后恢复胫骨骨折段、块的轴线序列,不锈钢丝绑扎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54例.结果 29例功能复位,25例解剖复位.随访53例,随访时间为1~6年,优34例,良1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适用于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粉碎段较长,不能用一块钢板纵行骑跨远近端固定的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解剖复位固定腓骨至关重要,为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文基;覃辉;黄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