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

饶智国;许桦林;郑国荣;王一鸣

关键词:肝硬变, 幽门螺杆菌, 血氨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肝硬变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35例HP阳性和15例HP阴性者接受HP根治治疗,并检测肝硬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变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空腹血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P阳性未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HP阴性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氨明显下降(P>0.01),HP阴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肝硬变患者治疗后血氨下降与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无关(P<0.05);肝硬变HP感染患者合并肝性脑病18.6%,肝硬变HP阴性合并肝性脑病为12.2%,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是肝硬变患者高氨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2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s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0例子宫肌瘤.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的血管征象完全消失.20例子宫肌瘤由单侧供血者2例.治疗后3~9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月经量增多、贫血等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的新方法.更远期的效果尚待继续观察.

    作者:于凤英;柴建中;刘向军;朱俊丽;纪柯平;刘青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指征探讨

    近年来国内外对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有报道,但对其指征的把握意见未能一致.我们对10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7例,女14例.小儿组9例(15岁以下),成人组82例(17~50岁),老年组10例(50~68岁).车祸54例,坠落和跌伤45例,砍伤及砸伤各1例.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性昏迷80例,无原发性昏迷21例,昏迷时间小于30分钟71例,昏迷30分钟~2小时30例.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分级,轻型13~15分83例,占82.2%;中型9~12分15例,占14.9%;重型8分以下3例,占2.9%.头痛81例,恶心、呕吐54例,偏瘫2例,失语2例,面瘫8例,神经性耳聋15例,颅骨骨折72例(其中颅底骨折32例).CT扫描:本组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薄层血肿伴脑挫裂伤31例,脑挫裂伤伴局限性小血肿34例,多发性血肿12例,脑内血肿13例.血肿位于额部46例,颞部34例,顶部12例,枕部9例.血肿小于20 ml 75例,20~30 ml 25例,40 ml 1例.中线结构无移位者42例,移位小于5 mm者41例,6~10 mm者18例,侧脑室受压18例,环池受压3例.1.2 治疗方法与结果全组非手术治疗,治愈98例;3例中转手术治疗,死亡2例.

    作者:孙晓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泰能治疗腹部严重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泰能治疗腹部严重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方法 16例严重感染致MODS患者应用泰能.结果痊愈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1.3%.痊愈者多在48小时后病情开始好转,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泰能治疗腹部严重感染致MOFS疗效显著,对腹部严重感染患者,早用泰能可减少病死率.

    作者:武若君;李秦;刘京涛;许红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非手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均获得治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观察病情,正确治疗,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宋甫春;李维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9例报告)

    1994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收治椎管内肿瘤患者9例,MRI有助于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病程2周~3年.6例以胸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3例以双下肢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截瘫2例,不全瘫3例,1例出现右小腿肌肉萎缩.查体:6例有感觉障碍平面,双下肢肌力:0~1级2例,1~2级2例,3~4级1例,4~5级4例.大小便失禁3例,膝反射亢进5例,减弱2例,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消失6例,髌、踝阵挛阳性5例,Babinski征阳性3例.

    作者:李洪;钟生财;沈生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曼陀罗中毒误诊2例报告

    1 病历简介例1:女,47岁.主因头晕2小时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小时出现头晕,同时伴有心悸、视物模糊,神经内科检查:BP 150/90 mm Hg(20/12 kPa),心率102次/min,神志清楚,面部潮红,双侧瞳孔约5 mm,对光反射减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部CT及超声血流检查均无异常.给予补液及对症处理.因病情未见好转,故请急诊内科会诊,发现有尿潴留,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头晕前1小时曾食用野菜200 g左右.经全面综合分析,考虑急性曼陀罗中毒,给予补液、利尿,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症状逐渐好转、消失,经观察24小时无反复.例2:男,61岁.主因烦躁、谵语6小时,昏迷3小时就诊.于就诊前6小时不明原因出现烦躁、谵语,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前逐渐昏迷.神经内科检查:T 37.8 ℃,P 124次/min,BP 161/90 mm Hg(21.5/12 kPa),呈浅昏迷,时有躁动,面部干红,双侧瞳孔6 mm,对光反射减弱,口唇粘膜干燥、颈软,心率12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尿潴留,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除外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后转急诊内科进一步诊治,当时考虑患者意识障碍属于脑弥漫性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中毒的可能性较大.经进一步向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平时有膝关节痛,发病前曾饮用曼陀罗叶泡水500 ml,服用后1小时患者出现面红、烦躁、谵语并逐渐出现昏迷.经全面分析,考虑急性重度曼陀罗中毒,立即给予洗胃、导泻,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同时予大量补液,利尿等治疗,约10小时患者神志逐渐转清,经进一步治疗3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停药观察24小时,症状无反复痊愈出院.

    作者:王志祥;段玉玲;马福来;杨润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近年来,虽然广泛淋巴清扫手术使胃癌的预后有一定改善,但总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中晚期胃癌,术后常死于腹腔复发和转移,其中癌细胞腹腔种植极为常见,约占胃癌术后复发的50%[1~3].研究表明,腹腔癌细胞脱落是播散种植的首要步骤,很多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中可找到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s,FCC),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是预测腹腔复发、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本文就近年来胃癌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东印;李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并发低氧血症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并发低氧血症的发病机制及早期监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发低氧血症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SaO2下降提示发生低氧血症,早期吸氧、用奥曲肽明显改善预后.结论氧疗和奥曲肽能有效阻断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并发低氧血症的发病环节.

    作者:罗成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结肠癌急性穿孔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结肠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其疗效.方法总结19例结肠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分析临床诊断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前确诊8例,误诊1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4.5月和12.2月.结论早期诊断、积极手术、合理术式和综合治疗是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延长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祖军;唐乾利;伍松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以肠梗阻和血性腹水为表现的嗜酸性胃肠炎1例

    1 病历简介女,42岁.主因腹痛、呕吐3个月,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3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灼痛、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每日4~5次,量不多,服用吗丁林无效,渐出现阵发性腹绞痛,呕吐加重,每日10余次,停止排便、排气,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水,X线检查发现腹部液平,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有中量腹水及阑尾红肿,未见占位性病变,行阑尾切除后关腹.术后仍有呕吐,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已治愈.查体:T 37.6 ℃,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12.5/67.5 mm Hg(15/9 kPa).发育正常,营养差,消瘦,神志清,精神萎靡,轻度贫血貌,皮肤弹性差,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正中偏右可见10 cm手术瘢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略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7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Hb 93 g/L,WBC 4.3×109/L,PLT 312×109/L,中性0.69,淋巴细胞0.17,嗜酸性粒细胞0.14,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742×109/L,ESR 15 mm/h;尿常规(-);腹水:血性腹水,比重1.038,细胞数5×109/L,白细胞2.1×109/L,多核细胞0.56,单核细胞0.44,嗜酸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72%,Rivalta试验(+),结核杆菌(-),癌细胞(-),细菌培养(-);血IgG 20.8 g/L,IgE 60.3 g/L,PPD(-),抗结核抗体(-).B超:胃肠壁弥漫性增厚,蠕动慢;肝、胆、胰、脾、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胃镜:胃、十二指肠弥漫浸润性病变,炎症可能性大,胃腔小.病理结果:幽门前区中度慢性炎症,嗜酸性细胞数10个/HP;体下部小弯粘膜炎,有较多嗜酸性细胞,40~50个/HP;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固有层散在嗜酸性细胞,多处10~20个/HP,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肠镜:结肠粘膜炎症,肠腺体正常,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入院后经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高热、寒战,体温为39.7 ℃,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 mg,用药后体温下降,呕吐减轻,病情逐渐好转,腹水逐渐消失,停地塞米松,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住院39天治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宋光莹;李俊玲;丁士刚;丰义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16例报告

    1980年1月~2000年11月共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535例次,其中并发肾盂肿瘤16例,占同期肾结石手术的3%,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36~68岁,平均55岁.肾结石病史16个月~39年,平均13年.结石位于右侧者7例,左侧者6例,双侧者3例.有患侧腰部疼痛14例,肉眼血尿11例.患侧腹部包块8例,并发肾盂积脓1例.所有患者均行肾、输尿管、膀胱静脉造影术检查,14例患肾不显影,2例患者肾积水;显影淡薄.13例行B超检查,仅1例可疑肾盂肿瘤.9例行CT检查,2例发现肾门淋巴结肿大,考虑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3例行MRI水成像检查,1例诊断为肾结石并发肾盂癌.

    作者:王文昌;刘群亮;王明泽;张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优维显、欧乃派克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两种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QTD)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优维显和欧乃派克组,测量冠状动脉造影前和左、右冠状动脉第一次注药后连续20秒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压力.结果优维显组注药后的QT及QTc明显延长,而欧乃派克组QT及QTc无明显变化.优维显、欧乃派克对QTD和QTcD均无明显影响.左室造影后优维显、欧乃派克均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平均升高3 mm Hg;比较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造影剂对QTD各参数的影响无明显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QT离散度均无明显影响;两者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的影响也无明显差异.

    作者:高云;都军;高志英;李拥军;刘凡;郝玉明;张辉;祖秀光;崔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癌胚抗原、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组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四种组合检测对于肺癌诊断、分型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6例肺癌、25例肺良性疾病、25例正常健康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查CEA、CYFRA21-1、NES水平,酶免法(EIA)测定PROGRP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CEA、NSE、PROGRP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5);按肺癌组织分型分析,血清CEA水平以腺癌高(P<0.01),PROGRP以小细胞癌高(P<0.01),NSE以小细胞癌高(P<0.05),CYFRA21-1以鳞癌高(P<0.05),阳性率分别为46.2%、72.0%、76.0%、40.0%;以临床分期分析,小细胞癌PROGRP血清水平及阳性率广泛期均显著高于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以CEA血清水平及阳性率广泛期显著高于局限期.结论血清CEA、NSE、CYFRA21-1及PROGRP联合检测对于肺癌诊断、分期分型及预后判断上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检测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可以不同,每个实验室应该测定自己的阈值水平.

    作者:熊曙光;曲银娥;汪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1999年在瑞士的Genval学术会议上将胃食管反流病定义为:由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及并发症(食管狭窄、短食管、Barrett食管等)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如哮喘、吸入性肺炎和反流性咽喉炎等.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发生率高达30%~40%[2].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得到控制,但其中的10%~30%会出现严重的食管炎及其它并发症而需要接受手术治疗[3~6].自50年代Allison创立了抗反流手术的现代观念后,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治疗取得长足进步.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会军;李保庆;王其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氨与胃的关系

    氨(Ammonia,NH3)在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早已为临床熟知,近年来,人们在胃与氨的关系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了新的认识.1 胃--氨形成的场所之一众所周知,正常人血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肾脏及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每日产氨达4 g,占机体产氨总量的90%以上.胃肠道产生的氨大约74%为从血循环弥散至消化道粘膜的尿素,经消化道细菌分泌的尿素酶分解而形成.早年认为尿素酶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但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发现HP分泌的尿素酶含量远远超过肠道细菌的分泌量.测量胃液中尿素酶的含量证实HP感染者明显高于非感染者[1,2],尿素酶分解尿素后使胃液中尿素含量下降而氨浓度升高.但是胃内HP产生的氨是否影响血氨浓度取决于胃部的内环境、HP感染的数量以及肝功能情况等因素.

    作者:顾掌生;吴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固定腓骨治疗胫骨多段多块,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研究

    目的探求一种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方法.方法用先解剖复位固定腓骨,然后恢复胫骨骨折段、块的轴线序列,不锈钢丝绑扎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54例.结果 29例功能复位,25例解剖复位.随访53例,随访时间为1~6年,优34例,良1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适用于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粉碎段较长,不能用一块钢板纵行骑跨远近端固定的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解剖复位固定腓骨至关重要,为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文基;覃辉;黄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腔内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口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腔内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 7例因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结直肠低位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依赖骶前引流管行双套管冲洗5~7天后,使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肠腔封堵瘘口,2~3周后去除支架.结果 7例吻合口瘘封堵均成功,封堵后肠瘘现象即刻消除,2~3天后骶前引流管内坏死组织基本消失,2~3周去除支架时吻合口瘘均愈合良好.结论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效果确切,明显缩短吻合口瘘的愈合时间.

    作者:刘勇敢;杨万忠;臧军现;黄如川;许震;武现生;牛春花;高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6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明确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36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9例中恶性肿瘤59例,占15.98%.其中宫颈癌26例,占恶性肿瘤的44.06%;子宫内膜癌21例,占35.59%;卵巢癌12例,占20.33%;检出良性病变310例,占84.02%.患者年龄越大(≥60岁),绝经时间越长(≥10年),恶性肿瘤发生率愈高.结论加强保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积极寻找病因,做到早诊早治,可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发生.

    作者:吴淑梅;张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3例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治疗困难.我院自1998年始,应用带膜支架治疗3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59~68岁,平均63岁.均经胃镜及X线碘油造影诊断明确.均为单漏口.漏口分别为0.5 cm×0.7 cm,1.2 cm×1.5 cm,2.0 cm×2.0 cm.其中2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术后5~8天发现吻合口瘘.1.2 方法确诊后,即予禁食水,胃肠减压,置胸腔闭式引流,大剂量抗生素联合应用,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静脉应用高能营养,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分别于术后2周左右行带膜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本组均采用胃镜配合X线电视监视下支架置入法.术后用稀钡或碘油检查,漏口封闭良好,无外漏现象;并常规用抗炎、止血、止痛治疗.1.3 结果 3例吻合口漏支架均一次置入成功.患者皆恢复经口进食,无食物外漏.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胸腔感染减轻.随访2~24个月,3例患者情况良好,无支架移位及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张世伟;沙正布;刘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单层宽边吻合法用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113例临床分析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吻合法有多种.1992年3月~1997年10月,我们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法缝合吻合口治疗1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3例,男98例,女15例;年龄29~81岁,平均51.3岁.食管癌92例,贲门癌21例.颈部吻合89例,其中食管胃吻合66例,食管结肠吻合23例;弓下吻合22例,弓上吻合2例.随访92例,时间为术后1月~5年.1.2 手术方法本组采用两种代食管法:胃代食管或结肠代食管法.胃代食管者若为颈部吻合则加做左颈部切口;结肠移植代食管作左颈、右胸第四肋间前外侧和上腹正中3个切口.胃代食管者术中将残胃经食管床拉向相应高度,食管侧切断时吻合残端应保留0.5 cm左右的粘膜层,胃侧口与食管残端等大.吻合时先将两角处各缝1针,边距约1.0 cm.然后缝合后壁,边距仍为0.8~1.0 cm,针距0.3~0.4 cm,线结打在腔内.前壁吻合同前,每1针用蚊氏钳夹持,缝毕各针后依次打结,线结仍在腔内.结肠段通过胸骨后人工隧道,食管结肠吻合法同前,结肠胃吻合仍用双层吻合.

    作者:孙恒;甘新君;王全;李炳;杨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