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胚抗原、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组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意义

熊曙光;曲银娥;汪建新

关键词:肺癌, 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癌胚抗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四种组合检测对于肺癌诊断、分型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6例肺癌、25例肺良性疾病、25例正常健康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查CEA、CYFRA21-1、NES水平,酶免法(EIA)测定PROGRP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CEA、NSE、PROGRP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5);按肺癌组织分型分析,血清CEA水平以腺癌高(P<0.01),PROGRP以小细胞癌高(P<0.01),NSE以小细胞癌高(P<0.05),CYFRA21-1以鳞癌高(P<0.05),阳性率分别为46.2%、72.0%、76.0%、40.0%;以临床分期分析,小细胞癌PROGRP血清水平及阳性率广泛期均显著高于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以CEA血清水平及阳性率广泛期显著高于局限期.结论血清CEA、NSE、CYFRA21-1及PROGRP联合检测对于肺癌诊断、分期分型及预后判断上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检测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可以不同,每个实验室应该测定自己的阈值水平.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骶管注射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49例.结果 29例(59.2%)治愈,14例(28.5%)症状缓解.结论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兆峰;王美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多发性脑血管畸形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男,43岁.主因意识障碍、抽搐1小时入院.查体:体温36.2 ℃,血压150/90 mm Hg(20/12 kPa),急性病容,昏迷状,呼吸浅慢,颈稍抵抗,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120次/min,心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浅昏迷状,压眶上神经有反应,双瞳孔左:右为3∶3 mm,光反射(+),眼球居中.眼底检查示:视盘边界不清,静脉略粗,动脉尚正常.左侧鼻唇沟略浅,右侧肢体刺激有反应,左侧无反应,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病理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头颅CT示:脑干周围,右颞、顶叶团块样影.血糖11.3 mmol/L,血钠146 mmol/L,血钾3.57 mmol/L,血氯105.6 mmol/L,血二氧化碳结合力15 mmol/L,血尿素氮5.4 mmol/L.入院后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8小时一次,以脱水降颅压及补液对症治疗,约1小时后,再次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经安定10 mg静脉注射后并维持静滴,抽搐渐停止.入院后4小时患者神志转清.急查头颅MRI示:颅内可见多发迂曲混乱长T1短T2流空信号影,以右顶叶为重.增强片可见脑实质内不规则增强信号,脑干右侧受压,脑室形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由于患者不能配合,头颅MRA未检查.诊断:多发性脑动静脉畸形,症状性癫.经脱水,抗癫,补液治疗,未再抽搐,病情稳定后出院.

    作者:李冰;许雅琴;张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非手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均获得治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观察病情,正确治疗,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宋甫春;李维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窒息缺氧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目的观察窒息缺氧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测定106例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并按轻度窒息缺氧组、重度窒息缺氧组和无窒息缺氧组分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组分别为28.6%、14.7%、46.7%,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重度窒息缺氧组明显低于无窒息缺氧组(P<0.01);血清胆红素3组分别为(184.7±48.3) μmol/L、(153.2±48.9) μmol/L、(209.6±49.7) μmol/L,轻度窒息缺氧组低于无窒息缺氧组(P<0.05),重度窒息缺氧组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缺氧组(P<0.01)和无窒息缺氧组(P<0.01).结论窒息缺氧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可能使新生儿黄疸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降低.

    作者:柳锡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16例报告

    1980年1月~2000年11月共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535例次,其中并发肾盂肿瘤16例,占同期肾结石手术的3%,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36~68岁,平均55岁.肾结石病史16个月~39年,平均13年.结石位于右侧者7例,左侧者6例,双侧者3例.有患侧腰部疼痛14例,肉眼血尿11例.患侧腹部包块8例,并发肾盂积脓1例.所有患者均行肾、输尿管、膀胱静脉造影术检查,14例患肾不显影,2例患者肾积水;显影淡薄.13例行B超检查,仅1例可疑肾盂肿瘤.9例行CT检查,2例发现肾门淋巴结肿大,考虑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3例行MRI水成像检查,1例诊断为肾结石并发肾盂癌.

    作者:王文昌;刘群亮;王明泽;张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肝硬变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35例HP阳性和15例HP阴性者接受HP根治治疗,并检测肝硬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变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空腹血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P阳性未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HP阴性治疗组比较,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治疗组HP根治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氨明显下降(P>0.01),HP阴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肝硬变患者治疗后血氨下降与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无关(P<0.05);肝硬变HP感染患者合并肝性脑病18.6%,肝硬变HP阴性合并肝性脑病为12.2%,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是肝硬变患者高氨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作者:饶智国;许桦林;郑国荣;王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腔内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口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腔内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 7例因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结直肠低位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依赖骶前引流管行双套管冲洗5~7天后,使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肠腔封堵瘘口,2~3周后去除支架.结果 7例吻合口瘘封堵均成功,封堵后肠瘘现象即刻消除,2~3天后骶前引流管内坏死组织基本消失,2~3周去除支架时吻合口瘘均愈合良好.结论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效果确切,明显缩短吻合口瘘的愈合时间.

    作者:刘勇敢;杨万忠;臧军现;黄如川;许震;武现生;牛春花;高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一直是消化病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现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相关.1994年WHO/IARC会议将HP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全世界约有50%的人口感染HP,我国人口HP感染在41.4%~83.1%,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HP的归类1983年Warren和Marshall[1]成功地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螺旋状细菌,由于这个细菌形态类似弯曲菌属(Canmpylobacter)细菌,微需氧环境,又定居于胃部,离弯曲菌属细菌定居处小肠相近,故将该细菌归于弯曲菌属.

    作者:苏志达;李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躯干石膏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躯干石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躯干石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结果躯干石膏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0%.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烦躁、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少数有水电解质紊乱.处理以松解石膏、胃肠减压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主.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采用聚氨酯绷带替代普通石膏绷带固定能有效地减少躯干石膏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桑井贵;鲁凯伍;邵卫;吴岳嵩;李纯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9例报告)

    1994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收治椎管内肿瘤患者9例,MRI有助于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病程2周~3年.6例以胸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3例以双下肢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截瘫2例,不全瘫3例,1例出现右小腿肌肉萎缩.查体:6例有感觉障碍平面,双下肢肌力:0~1级2例,1~2级2例,3~4级1例,4~5级4例.大小便失禁3例,膝反射亢进5例,减弱2例,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消失6例,髌、踝阵挛阳性5例,Babinski征阳性3例.

    作者:李洪;钟生财;沈生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曼陀罗中毒误诊2例报告

    1 病历简介例1:女,47岁.主因头晕2小时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小时出现头晕,同时伴有心悸、视物模糊,神经内科检查:BP 150/90 mm Hg(20/12 kPa),心率102次/min,神志清楚,面部潮红,双侧瞳孔约5 mm,对光反射减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部CT及超声血流检查均无异常.给予补液及对症处理.因病情未见好转,故请急诊内科会诊,发现有尿潴留,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头晕前1小时曾食用野菜200 g左右.经全面综合分析,考虑急性曼陀罗中毒,给予补液、利尿,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症状逐渐好转、消失,经观察24小时无反复.例2:男,61岁.主因烦躁、谵语6小时,昏迷3小时就诊.于就诊前6小时不明原因出现烦躁、谵语,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前逐渐昏迷.神经内科检查:T 37.8 ℃,P 124次/min,BP 161/90 mm Hg(21.5/12 kPa),呈浅昏迷,时有躁动,面部干红,双侧瞳孔6 mm,对光反射减弱,口唇粘膜干燥、颈软,心率12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尿潴留,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除外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后转急诊内科进一步诊治,当时考虑患者意识障碍属于脑弥漫性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中毒的可能性较大.经进一步向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平时有膝关节痛,发病前曾饮用曼陀罗叶泡水500 ml,服用后1小时患者出现面红、烦躁、谵语并逐渐出现昏迷.经全面分析,考虑急性重度曼陀罗中毒,立即给予洗胃、导泻,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同时予大量补液,利尿等治疗,约10小时患者神志逐渐转清,经进一步治疗3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停药观察24小时,症状无反复痊愈出院.

    作者:王志祥;段玉玲;马福来;杨润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阴道超声测量26例服用利维爱(利维爱组)和27例服用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倍美力组)共53例合并子宫肌瘤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面积,分析HRT后的变化与血清雌二醇、绝经时间的关系.结果两组HRT后内膜厚度明显增厚(P<0.01);子宫体积、肌瘤面积有所增大,但随着HRT继续逐渐缩小.倍美力组HRT后雌二醇明显升高(P<0.01),但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并未随着升高而增大.两组绝经<10年妇女的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大于绝经≥10年者.结论绝经后患有子宫肌瘤妇女长期应用小剂量HRT是安全的.

    作者:薛加强;蔡家强;李智勇;李兴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优维显、欧乃派克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两种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QTD)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优维显和欧乃派克组,测量冠状动脉造影前和左、右冠状动脉第一次注药后连续20秒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压力.结果优维显组注药后的QT及QTc明显延长,而欧乃派克组QT及QTc无明显变化.优维显、欧乃派克对QTD和QTcD均无明显影响.左室造影后优维显、欧乃派克均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平均升高3 mm Hg;比较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造影剂对QTD各参数的影响无明显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QT离散度均无明显影响;两者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的影响也无明显差异.

    作者:高云;都军;高志英;李拥军;刘凡;郝玉明;张辉;祖秀光;崔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10家系报道

    目的了解中国人的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标准进行讨论.方法随访非典型HNPCC患者共10家系20例.结果第1癌的发病平均年龄为49岁,直肠结肠多见,占65.8%,18例行手术治疗,切除率为90%,术后病理粘液癌为3例(15%),Dukes分期A期1例,B期6例,C期6例,D期7例,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为86.02%、61.70%、38.11%及25.81%.结论非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早、预后较好的大肠癌,Amsterdam标准作为HNPCC的工作标准过于严格.

    作者:刘飞;丁义江;吴昆岚;熊超;曹松华;陆建良;陶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6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明确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36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9例中恶性肿瘤59例,占15.98%.其中宫颈癌26例,占恶性肿瘤的44.06%;子宫内膜癌21例,占35.59%;卵巢癌12例,占20.33%;检出良性病变310例,占84.02%.患者年龄越大(≥60岁),绝经时间越长(≥10年),恶性肿瘤发生率愈高.结论加强保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积极寻找病因,做到早诊早治,可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发生.

    作者:吴淑梅;张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头孢哌酮钠致支气管痉挛2例

    1 病历简介例1:女,7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5年,加重4天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呼吸正常,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湿音,无哮鸣音,心率89次/min,律齐,腹部查体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化验:WBC 18.9×109/L,N 0.89;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心电图正常.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入院后予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哌酮钠2.0 g静脉滴注,约20分钟时,患者突然出现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呼气时相明显延长,双肺布满哮鸣音,并掩盖心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4次/min,立即撤掉头孢哌酮钠液,静脉滴注氨茶碱0.5 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氟美松10 mg入滴壶两次,肾上腺素0.3 mg皮下注射,10分钟后喘息症状缓解.当再次给予头孢哌酮钠时,上述症状复又出现,遂停用,改红霉素治疗,后无类似症状发作.例2:男,4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10年,加重伴发热3天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8.5 ℃,轻度喘息貌,平卧位,口唇无紫绀,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许哮鸣音,两肺底可闻及湿音,心率92次/min,律齐,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实验室检查血WBC 20.1×109/L,N 0.92.诊断: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肺气肿.入院后予复方茶碱口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哌酮钠2.0 g,约25分钟时,患者突然喘息加重,呈呼气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不用听诊,即可闻及明显哮鸣音,查体:坐位,口唇紫绀,呼气时相明显延长,双肺布满哮鸣音,心音听不清,余查体较前无变化,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遂停用头孢哌酮钠,换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氨茶碱0.25 g静脉滴注,氟美松10 mg入滴壶两次,喘息症状于15分钟后缓解.后静脉滴注红霉素,口服复方茶碱、必嗽平,住院9天,病情好转.

    作者:郑桂凤;崔晓聪;刘富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过敏性紫癜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的血浆血小板GMP-140和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章正华;姜铧;周培一;万楚成;郭仁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复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特点.方法对74例复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初发性患者的症状,胃镜下特点,诱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发组患者出现典型上腹痛,返酸症状者低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胃潴留等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复发组患者溃疡底深,多并发球腔变形及假憩室形成.结论早期诊断及延长规则治疗时间,可减少瘢痕组织形成,降低溃疡复发率.

    作者:赵润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甲地孕酮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胃肠癌观察

    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和体重下降是晚期胃肠癌患者常见表现.而恶病质患者的生存率比没有恶病质的同类患者要低.本文旨在观察甲地孕酮(美可治)合并化疗对晚期胃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5例晚期胃肠癌患者,男40例,女15例;年龄35~72岁,平均51.8岁.其中胃癌38例,结肠癌17例.均有组织学或病理学诊断.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甲地孕酮合并化疗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化疗.入组标准:①入组时未接受孕激素,皮质激素治疗;②无严重心脏及糖尿病史和血栓疾病;③无水肿及腹水;④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⑤未接受肠内肠外高营养;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正常.

    作者:陈逸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利多卡因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30例临床观察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不及时控制可造成脑的不可逆损害,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我院1993年5月~2000年10月对30例SE患儿经一线抗惊厥药物应用无效或伴有呼吸衰竭不宜使用镇静剂的情况下选用利多卡因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3月~12岁.<3岁16例;原发性癫8例,继发性癫22例(颅内感染10例,氟乙酰胺中毒5例,中毒性脑病3例,婴儿闷热综合征2例,低血钙及突然停用抗癫药各1例).均符合1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频繁发作间隙期意识不恢复的儿童SE诊断标准.发作类型均为惊厥型,其中全身性27例(强直-阵挛型22例,强直型2例,陈挛型3例),部分性3例,均为简单部分性发作.伴呼吸不规则6例.

    作者:邓红真;杜会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