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张礼;赵昌峻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 诊断, 治疗
摘要: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表现为慢性肝病,低氧血症和肺内血管扩张三联征.首先是由Kennedy等[1]于1977年正式提出的.是慢性肝病终末期的一种并发症,可见于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肝损害,但也可见于非肝硬变性门脉高压.一般认为,在上述疾病基础上,血管活性介质(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的改变引起肺内血管扩张,导致肺的低通气/灌住(灌注量多于通气量)和解剖性分流(动静脉交通),终表现为低氧血症[2].虽然其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但其诊断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肝移植治疗的良好前景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梗死面积扩大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方法对2例溶栓治疗AMI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溶栓后AMI面积进行性扩大.结论溶栓治疗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有3种:①缺血性梗死转变为出血性梗死;②溶栓时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新的梗死;③溶栓24小时后冠状动脉再闭塞.

    作者:张敬明;马云霞;张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骶管注射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49例.结果 29例(59.2%)治愈,14例(28.5%)症状缓解.结论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兆峰;王美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曼陀罗中毒误诊2例报告

    1 病历简介例1:女,47岁.主因头晕2小时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小时出现头晕,同时伴有心悸、视物模糊,神经内科检查:BP 150/90 mm Hg(20/12 kPa),心率102次/min,神志清楚,面部潮红,双侧瞳孔约5 mm,对光反射减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部CT及超声血流检查均无异常.给予补液及对症处理.因病情未见好转,故请急诊内科会诊,发现有尿潴留,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头晕前1小时曾食用野菜200 g左右.经全面综合分析,考虑急性曼陀罗中毒,给予补液、利尿,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症状逐渐好转、消失,经观察24小时无反复.例2:男,61岁.主因烦躁、谵语6小时,昏迷3小时就诊.于就诊前6小时不明原因出现烦躁、谵语,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前逐渐昏迷.神经内科检查:T 37.8 ℃,P 124次/min,BP 161/90 mm Hg(21.5/12 kPa),呈浅昏迷,时有躁动,面部干红,双侧瞳孔6 mm,对光反射减弱,口唇粘膜干燥、颈软,心率12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尿潴留,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除外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后转急诊内科进一步诊治,当时考虑患者意识障碍属于脑弥漫性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中毒的可能性较大.经进一步向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平时有膝关节痛,发病前曾饮用曼陀罗叶泡水500 ml,服用后1小时患者出现面红、烦躁、谵语并逐渐出现昏迷.经全面分析,考虑急性重度曼陀罗中毒,立即给予洗胃、导泻,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同时予大量补液,利尿等治疗,约10小时患者神志逐渐转清,经进一步治疗3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停药观察24小时,症状无反复痊愈出院.

    作者:王志祥;段玉玲;马福来;杨润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10家系报道

    目的了解中国人的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标准进行讨论.方法随访非典型HNPCC患者共10家系20例.结果第1癌的发病平均年龄为49岁,直肠结肠多见,占65.8%,18例行手术治疗,切除率为90%,术后病理粘液癌为3例(15%),Dukes分期A期1例,B期6例,C期6例,D期7例,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为86.02%、61.70%、38.11%及25.81%.结论非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早、预后较好的大肠癌,Amsterdam标准作为HNPCC的工作标准过于严格.

    作者:刘飞;丁义江;吴昆岚;熊超;曹松华;陆建良;陶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保肛根治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扩大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上方淋巴结转移率56.4%,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9.3%,下方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5年,吻合口复发3例,盆腔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3.2%.因肝转移死亡6例,脑转移死亡1例.结论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生存率的主因是血行转移,而不是局部复发.低位直肠癌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及扩大淋巴结清扫,在保证根治前提下,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积极实施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孙立群;柳晓东;刘峰;吴凌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甘利欣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对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甘利欣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对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单用甘利欣、丹参及两者联合应用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各组的肝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用药组肝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单独应用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利欣和丹参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损害,促进肝功能恢复.

    作者:刘学军;张在端;李纪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以肠梗阻和血性腹水为表现的嗜酸性胃肠炎1例

    1 病历简介女,42岁.主因腹痛、呕吐3个月,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3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灼痛、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每日4~5次,量不多,服用吗丁林无效,渐出现阵发性腹绞痛,呕吐加重,每日10余次,停止排便、排气,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水,X线检查发现腹部液平,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有中量腹水及阑尾红肿,未见占位性病变,行阑尾切除后关腹.术后仍有呕吐,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已治愈.查体:T 37.6 ℃,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12.5/67.5 mm Hg(15/9 kPa).发育正常,营养差,消瘦,神志清,精神萎靡,轻度贫血貌,皮肤弹性差,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正中偏右可见10 cm手术瘢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略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7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Hb 93 g/L,WBC 4.3×109/L,PLT 312×109/L,中性0.69,淋巴细胞0.17,嗜酸性粒细胞0.14,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742×109/L,ESR 15 mm/h;尿常规(-);腹水:血性腹水,比重1.038,细胞数5×109/L,白细胞2.1×109/L,多核细胞0.56,单核细胞0.44,嗜酸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72%,Rivalta试验(+),结核杆菌(-),癌细胞(-),细菌培养(-);血IgG 20.8 g/L,IgE 60.3 g/L,PPD(-),抗结核抗体(-).B超:胃肠壁弥漫性增厚,蠕动慢;肝、胆、胰、脾、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胃镜:胃、十二指肠弥漫浸润性病变,炎症可能性大,胃腔小.病理结果:幽门前区中度慢性炎症,嗜酸性细胞数10个/HP;体下部小弯粘膜炎,有较多嗜酸性细胞,40~50个/HP;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固有层散在嗜酸性细胞,多处10~20个/HP,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肠镜:结肠粘膜炎症,肠腺体正常,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入院后经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高热、寒战,体温为39.7 ℃,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 mg,用药后体温下降,呕吐减轻,病情逐渐好转,腹水逐渐消失,停地塞米松,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住院39天治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宋光莹;李俊玲;丁士刚;丰义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一直是消化病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现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相关.1994年WHO/IARC会议将HP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全世界约有50%的人口感染HP,我国人口HP感染在41.4%~83.1%,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HP的归类1983年Warren和Marshall[1]成功地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螺旋状细菌,由于这个细菌形态类似弯曲菌属(Canmpylobacter)细菌,微需氧环境,又定居于胃部,离弯曲菌属细菌定居处小肠相近,故将该细菌归于弯曲菌属.

    作者:苏志达;李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乳腺导管瘘一次性手术治愈6例体会

    乳腺导管瘘临床上较少见,因认识不足,有时手术方法不合原则,诊治失败率很高.1994~1998年我们采取一次性手术切除完整乳瘘管、乳头矫形术治疗本病6例,效果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非泌乳期女性,未生育者2例,已生育者4例;年龄18~36岁;病史1.5~4年.2例未生育者均有乳头内陷,已生育者中有1例有乳头内陷,2例有化脓性乳腺炎手术引流史.术前均经过3~6次脓肿切开引流或局部肿块切除等手术史,术后反复破溃,久治不愈,2例术前曾行抗结核治疗无效.

    作者:牟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窒息缺氧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目的观察窒息缺氧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测定106例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并按轻度窒息缺氧组、重度窒息缺氧组和无窒息缺氧组分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组分别为28.6%、14.7%、46.7%,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重度窒息缺氧组明显低于无窒息缺氧组(P<0.01);血清胆红素3组分别为(184.7±48.3) μmol/L、(153.2±48.9) μmol/L、(209.6±49.7) μmol/L,轻度窒息缺氧组低于无窒息缺氧组(P<0.05),重度窒息缺氧组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缺氧组(P<0.01)和无窒息缺氧组(P<0.01).结论窒息缺氧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可能使新生儿黄疸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降低.

    作者:柳锡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固定腓骨治疗胫骨多段多块,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研究

    目的探求一种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方法.方法用先解剖复位固定腓骨,然后恢复胫骨骨折段、块的轴线序列,不锈钢丝绑扎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54例.结果 29例功能复位,25例解剖复位.随访53例,随访时间为1~6年,优34例,良1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适用于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粉碎段较长,不能用一块钢板纵行骑跨远近端固定的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解剖复位固定腓骨至关重要,为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文基;覃辉;黄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sAg携带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sAg携带者(A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8例患者分3组,治疗一组(AsC患者)52例和治疗二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00 mg/d)52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给予保肝、降酶、对症等治疗.疗效评估包括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1.0%、88.5%,对照组仅为11.5%(P<0.01);第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和AsC组分别为82.7%、87.6%,而对照组为10.3%(P<0.01).治疗12周,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为13.5%,对照组为4.6%(P>0.05)、而第26及52周末,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6.0%、33.7%,对照组分别为5.7%、3.4%(P<0.01).第12、26及52周末,AsC组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3.8%、5.8%、3.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ALT终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91.0%对86.2%,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结论用拉米夫定可持久地抑制HBV的复制和临床改善,对活动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效果佳,AsC患者则非常差,长期服用患者能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国锋;徐钢;刘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1983年发现来自降钙素基因的一种神经肽,它是由37个氨基酸组成,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某些非神经组织,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消化系统中也有丰富的CGRP神经纤维,其与消化系统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本文仅就近10年来国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胰腺疼痛是慢性胰腺炎突出症状,常常需要外科治疗,机制未明.疼痛产生原因有人认为与胰管或胰壁的压力增加有关;也有人认为其与胰腺神经周围炎性细胞的浸润增加及胰腺纤维组织中神经纤维增加有关.而Di Sebastiano等[1]发现慢性胰腺炎中胰腺传入神经元含有的P物质、CGRP类神经递质增加,与疼痛及神经免疫细胞浸润都密切相关.Warzecha等[2]研究CGRP在实验性胰腺炎的干预作用,由蛙皮素介导的实验性胰腺炎中可见DNA合成减少42%、30%的胰腺血流被抑制,可见胰腺重量、血浆淀粉酶活性、血浆IL-1β及胰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增加;胰腺炎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运用CGRP可部分逆转DNA合成下降,胰腺重量和血浆IL-1β增加被抑制,胰腺合成功能也有所改善.但胰腺炎发生后用CGRP则会加重胰腺损伤(如胰腺血流、DNA合成减少、胰腺重量及组织损伤程度加重).后得出结论:实验性胰腺炎发生前及过程中运用CGRP可保护胰腺免受伤害,但实验性胰腺炎发生后再用CGRP治疗则会加重胰腺损害,其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作者:陈朝元;曾耀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阴道超声测量26例服用利维爱(利维爱组)和27例服用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倍美力组)共53例合并子宫肌瘤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面积,分析HRT后的变化与血清雌二醇、绝经时间的关系.结果两组HRT后内膜厚度明显增厚(P<0.01);子宫体积、肌瘤面积有所增大,但随着HRT继续逐渐缩小.倍美力组HRT后雌二醇明显升高(P<0.01),但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并未随着升高而增大.两组绝经<10年妇女的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肌瘤面积大于绝经≥10年者.结论绝经后患有子宫肌瘤妇女长期应用小剂量HRT是安全的.

    作者:薛加强;蔡家强;李智勇;李兴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2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s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0例子宫肌瘤.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的血管征象完全消失.20例子宫肌瘤由单侧供血者2例.治疗后3~9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月经量增多、贫血等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的新方法.更远期的效果尚待继续观察.

    作者:于凤英;柴建中;刘向军;朱俊丽;纪柯平;刘青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氨与胃的关系

    氨(Ammonia,NH3)在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早已为临床熟知,近年来,人们在胃与氨的关系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了新的认识.1 胃--氨形成的场所之一众所周知,正常人血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肾脏及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每日产氨达4 g,占机体产氨总量的90%以上.胃肠道产生的氨大约74%为从血循环弥散至消化道粘膜的尿素,经消化道细菌分泌的尿素酶分解而形成.早年认为尿素酶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但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发现HP分泌的尿素酶含量远远超过肠道细菌的分泌量.测量胃液中尿素酶的含量证实HP感染者明显高于非感染者[1,2],尿素酶分解尿素后使胃液中尿素含量下降而氨浓度升高.但是胃内HP产生的氨是否影响血氨浓度取决于胃部的内环境、HP感染的数量以及肝功能情况等因素.

    作者:顾掌生;吴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非手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均获得治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观察病情,正确治疗,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宋甫春;李维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指征探讨

    近年来国内外对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有报道,但对其指征的把握意见未能一致.我们对10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7例,女14例.小儿组9例(15岁以下),成人组82例(17~50岁),老年组10例(50~68岁).车祸54例,坠落和跌伤45例,砍伤及砸伤各1例.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性昏迷80例,无原发性昏迷21例,昏迷时间小于30分钟71例,昏迷30分钟~2小时30例.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分级,轻型13~15分83例,占82.2%;中型9~12分15例,占14.9%;重型8分以下3例,占2.9%.头痛81例,恶心、呕吐54例,偏瘫2例,失语2例,面瘫8例,神经性耳聋15例,颅骨骨折72例(其中颅底骨折32例).CT扫描:本组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薄层血肿伴脑挫裂伤31例,脑挫裂伤伴局限性小血肿34例,多发性血肿12例,脑内血肿13例.血肿位于额部46例,颞部34例,顶部12例,枕部9例.血肿小于20 ml 75例,20~30 ml 25例,40 ml 1例.中线结构无移位者42例,移位小于5 mm者41例,6~10 mm者18例,侧脑室受压18例,环池受压3例.1.2 治疗方法与结果全组非手术治疗,治愈98例;3例中转手术治疗,死亡2例.

    作者:孙晓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16例报告

    1980年1月~2000年11月共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535例次,其中并发肾盂肿瘤16例,占同期肾结石手术的3%,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36~68岁,平均55岁.肾结石病史16个月~39年,平均13年.结石位于右侧者7例,左侧者6例,双侧者3例.有患侧腰部疼痛14例,肉眼血尿11例.患侧腹部包块8例,并发肾盂积脓1例.所有患者均行肾、输尿管、膀胱静脉造影术检查,14例患肾不显影,2例患者肾积水;显影淡薄.13例行B超检查,仅1例可疑肾盂肿瘤.9例行CT检查,2例发现肾门淋巴结肿大,考虑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3例行MRI水成像检查,1例诊断为肾结石并发肾盂癌.

    作者:王文昌;刘群亮;王明泽;张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过敏性紫癜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的血浆血小板GMP-140和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章正华;姜铧;周培一;万楚成;郭仁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