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联式教学法在慢性肾衰竭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邱华云;陈小华;唐秀红;陈芸

关键词:关联式教学法, 护理教学, 慢性肾衰竭
摘要:目的:探讨关联式教学法在慢性肾衰竭护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护理大专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内科护理学》的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关联式教学法。教学中以关联理论作为认知的基础,以护理程序作为主线,着重于护理知识的联系和分析。结果通过关联式教学法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习兴趣、对关联式教学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3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关联式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颈动脉狭窄,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这些特征能够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翟恒莉;张旻;刘奕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分体式髌骨爪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对比

    目的:比较分析分体式髌骨爪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28例,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14例)与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治疗,研究组运用分体式髌骨爪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2.9%,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2.2±9.4)d,明显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P<0.05)。研究组术后骨折不愈、再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研究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克氏针张力带比较,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早期可加大屈膝功能锻炼,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杨戈;张桂友;聂建雄;张少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校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的思考

    高校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分两类: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与兼职档案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衡量一所院校的档案工作开展的好坏,除了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比重有关外,关键的是取决于这两类人中的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状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认为,如何让高校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局面的提高,值得同仁深入思考。

    作者:刘加威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应用品管圈减少日间放疗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实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日间病房减少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效果。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对策拟定与实施,效果确认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变化。结果应用品管圈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缩短,应用前问卷调查所得输液等候时间T>15分钟的患者占75%,整改后问卷调查所得T>15分钟的患者占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减少日间病房患者输液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作者:余玉娇;叶明蕊;陈丽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炎后癫痫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及联合组,分析三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用于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相当,但两药联合的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淑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皮肤瘙痒症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100例确诊为皮肤瘙痒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同时接受护理干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成本、出院后复发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在饮食、皮肤护理、睡眠、心理采取正确的自我管理方式,有助于促进和巩固治疗效果,对临床护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陆艳;李洁清;潘金婵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因分为对照组(颈椎损伤)和观察组(颈椎病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中良好的医护配合,可保证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损伤和颈椎病的效果,对于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翠臣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加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眼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并发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过程简便且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仁凤;陈尧;金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流动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流动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探讨较好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本院分娩的流动的产妇500例,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500例流动孕产妇有55例产后抑郁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来龙岗时间、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夫妻关系均是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针对产后抑郁症的原因采取相应心理疏导和护理,能有效的缓解流动孕产妇抑郁情绪,缓解病情。

    作者:黄晓芹;谢映梅;夏根玉;石长勇;江维;李高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1.06%,对照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10%,观察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IMT)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对于存在此类症状患者应引起重视,以便做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诊断与早治疗。

    作者:张旻;翟恒莉;许杨景;刘奕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帕金森健康操训练,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对PD患者的PD Berg平衡量表评分( Berg Balance Scale,BBS)和室内平地45m折返行走能力评定的变化及影响。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的PD 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提高(4.9±3.3)分,对照组提高(0.3±1.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内平地45m折返行走能力评定,试验组提高(2.5±4.1)分,对照组提高(0.3±1.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帕金森健康操对PD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改善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陈耀英;许一;陈赛莲;刘浈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从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共有684例患者经诊断需行胆囊切除手术。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胆管损伤患者,横断伤所占损伤原因比例大,与右干管灼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治疗以中转开腹为主,与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适时中转开腹,术后及时发现胆管损伤时预防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施成章;帅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慢性病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居民的慢性病现状,并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卫生决策提供建议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对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按照人数和例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271.0‰和382.2‰。与2008年调查相比,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城市高于农村。结论我省慢性病不断增长,应针对人群在地区、性别、年龄等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慢性病干预措施,重点是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防治。

    作者:刘正富;李金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专业协作模式在精神分裂症特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探讨多专业联合干预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特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63例,对照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多专业康复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调整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两组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估量表(BPR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生活质量评定表(SF-36)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多专业协作护理模式可更好地延续治疗和护理,对于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地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陈钊;李泳清;梁一帆;罗旭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C 反应蛋白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C反应蛋白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入治疗的74例川崎病患儿,将其列为观察组,同时根据患儿是否伴有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脉损害子组和非冠脉损害子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及观察组两子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且冠脉损害子组患儿的急性期、恢复期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冠脉损害子组,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尤其明显,对预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春燕;陈丽琼;陈瑞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尿酸水平并根据血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56)与正常血尿酸组(n=40),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采用随机数表法将高血尿酸组随机分为观察亚组与对照亚组,每组28例,对照亚组采用常规血糖控制治疗,观察亚组在常规疗法上进行别嘌呤醇降尿酸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亚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血尿酸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亚组患者治疗后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尿酸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肾功能指标与正常血尿酸水平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田霖林;赵文杰;单洁;张孝丽;李华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

    目的测定血液细胞角蛋白20(CK20)的水平,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临床状况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结直肠癌患者120例,TNM分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38例、40例和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65例,采用腹腔镜手术。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清晨抽取空腹外周血5 ml,应用RT-PCR法检测CK20 mRNA,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水平,并分析不同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患者CK2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1.60±0.86)和(1.53±0.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Ⅱ期血液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2.07±0.80)和(1.63±0.77),均高于治疗前和Ⅰ级期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98±0.76),高于治疗前和高分化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77±0.81),高于治疗前和无转移患者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没有增加结直肠癌患者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联系,而与肿瘤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关。

    作者:肖毅;刘森林;刘沛华;马康规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 AD)的发病危险因素及早期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6例,对照组46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实施健康教育,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族过敏史、宠物、性别与居住地、生母吸烟、母乳喂养等为儿童特异性皮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71.74%,差异显著(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gE、IL-2、IL-4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干预组的指标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高危因素为宠物、家族遗传过敏史、居住地、生母吸烟、性别、母乳喂养等为主要危险因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义辉;陈广源;欧阳小容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结肠镜检查患者应用FMEA(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对检查前肠道准备进行护理以预防肠道准备失败的发生的效果。方法将预约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按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FMEA进行护理:对患者可能发生肠道准备失败的失效模式及原因进行分析、评估,计算RPN (风险指数),制定落实前瞻性护理防范措施。结果对两组的肠道准备情况、检查时间、对检查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及比较:实验组的肠道准备失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准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对结肠镜检查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应用FMEA进行护理,能有效防范肠道准备失败的发生,保障肠道准备的效果,提高检查效率,减轻检查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

    作者:刘妥英;邬佩芳;丁春兰;黄志盛;刘旭明;李康;张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浅谈医院医疗投诉管理体系构建

    医疗投诉的发生是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避免的。医疗投诉带给医院管理者的问题,不仅仅是赔偿金额的支付,更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文化,甚至是医院的发展密切相关。将医疗投诉纳入系统化医院管理,既维护医疗秩序,又推动医疗质量建设。

    作者:王娟;易蕊;赵雩卿;苏太贵;邹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