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峻标;王红;张淑文
1995-2002年,笔者用自拟降逆止呃汤合华蟾素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与同期运用常规西药治疗的25例进行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宋力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及黄芪注射液在抗白细胞黏附方面的作用.方法:5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OPD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中性粒细胞(PMN)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及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D11b/CD18表达(86.1±9.8和76.6±8.2)和ICAM-1[(219.21±15.23)μg/L和(188.94±13.27)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3.3±7.6和(132.37±16.59)μg/L,P均<0.01].治疗后黄芪注射液治疗组CD11b/CD18表达(73.8士8.9)和ICAM-1含量[(178.32±10.46)μg/L]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分别为79.5±8.6和(196.67士11.63)μg/L,P均<0.05].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ICAM-1和CD11b/CD18表达均与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预测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结论:ICAM-1增高和CD11b/CD18表达增加参与了COPD的发生与发展,黄芪注射液具有抗白细胞黏附作用.
作者:朱渊红;王真;蔡宛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肺复苏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例患者按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给予川芎嗪240 mg加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 h滴完,其后按上述剂量每日1次,疗程5~7 d.对照组除不用川芎嗪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从治疗前的(94.55±13.04)kNU/L上升到(102.46±15.22)kNU/L;过氧化脂质(LPO)从(6.88±1.32)μmol/L下降到(4.97±1.04)μmol/L;血栓素B2(TXB2)从(211.45±20.47)ng/L降至(129.31±14.66)ng/L(P均<0.01).对照组治疗后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血SOD、LPO和TXB2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川芎嗪能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SOD活性,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早期应用可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作者:冯保健;冯燕;罗旭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重症哮喘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无效时常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机械通气联用肌松剂成功救治1例重症哮喘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壮健;陈晓东;吕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血栓素A2、6-酮-前列腺素F1α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扩张冠脉、抗凝、调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通络胶囊3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后检测两组患者QT离散度、血栓素、前列腺素和C反应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栓素B2[(288.77±33.2)ng/L比(324.69±33.67)ng/L]、C反应蛋白[(22.77±7.28)mg/L比(36.15±9.39)mg/L]及QT离散度(0.064±0.016比0.073±0.009)均明显降低(P均<0.05),6-酮-前列腺素F1α明显升高[(134.00±22.04)ng/L比(102.14±30.47)ng/L,P<0.05].结论:通络胶囊对心肌梗死患者有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稳定斑块、改善预后等积极作用.
作者:曲丽霞;曲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多数为粘连性肠梗阻,其治疗仍是腹部外科一个棘手的问题.19942004年,笔者在国内两家医院参加中西药结合联合微创技术综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2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翁伟建;林孝和;李新华;贾保全;赵玉元;叶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模式.方法:将原先相互独立的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合并,成为一个统一指挥、紧密联系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转程序、中西医结合急救规范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观察三位一体急救中心成立前后各2年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呼救-关键抢救间期、急诊患者综合满意度、年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及经济收入增长情况.结果:三位一体急救较传统模式急救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0%提高到35.0%;患者存活率从0.2%提高到2.2%;呼救-关键抢救间期从平均55 min缩短到平均28 min;患者综合满意度从85%提高到95%;年急诊患者数量提高了103%,抢救患者数提高了440%,直接经济收入增长了54%.结论: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急救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李海林;徐再春;张庚;金素平;郭中正;丁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成功抢救1例川芎合并蒿本急性中毒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邱俏檬;卢中秋;刘刚;程俊彦;黄唯佳;李惠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11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确定冠脉狭窄程度≥50%的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阴寒凝滞型、阳气虚衰型,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比较中医分型中偏实型组和偏虚型组以及6个证型间的QTd、JTd和校正QTd(QTcd)和校正JTd(JTcd).结果:偏实型组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患者(P均<0.01).在偏实型组中,心血瘀阻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痰浊内阻型和阴寒凝滞型(P均<0.05).在偏虚型组中,阳气虚衰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P均<0.05).在6个证型中,心血瘀阻型QTd、JTd、QTcd和JTcd大(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偏实型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说明偏实型组比偏虚型组患者心肌缺血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血瘀阻型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大,表明此型患者病情较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属中医辨证分型中高危人群.
作者:尚玉红;洪秀芳;吴鹏;马合木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1999年8月-2002年10月入院26例高血压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安宫牛黄丸进行降温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余占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梅;何波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2年1月-2004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救治亚急性肝坏死1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兰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川乌、草乌、附子及其炮制品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是治疗风湿顽痹的常用药物.我国民间广泛用乌头碱类药泡酒饮或炖肉食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痛及其他关节疼痛等病症.由于此类植物有较大毒性,因煎煮时间不当、饮用过量、误服等常发生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常有报道[1-3],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乌头碱急性中毒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卢中秋;胡国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用多巴胺对急性心肌梗死性低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性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0例采用生脉注射液联用多巴胺静脉给药;对照组20例采用多巴胺静脉给药.动态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5和10 d的血压、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多巴胺停药时间.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患者血压回升(逐渐上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用药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多巴胺停药时间(51.34 h)明显短于对照组(108.36 h,P<0.0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用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低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赵贵锋;葛德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是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来清除体内储存的尿毒素,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延长寿命的目的,但费用昂贵,使许多患者经济上无法负担.近年来虽然应用非透析疗法,如低蛋白饮食加用开同、尿毒清等治疗,仍同样因费用问题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患者的需求.为此,我们于1998年6月开始,依据透析疗法的平衡原理研究中药浴对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陆宪英;赵红;杨喜荣;贾小桃;任玉卿;史官茂;张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顶皮质Ⅰ区V层神经元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针刺预处理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针刺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组.以双侧肾俞、百会穴电刺激为针刺预处理方式,以颈动脉引流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6、24和72 h取脑组织,恒冷箱连续冠状切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免疫染色法(ABC法)反应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顶皮质Ⅰ区V层NR2A和NR2B蛋白免疫阳性面积.结果: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表达调控作用明显,抑制再灌注早期缺血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的过度表达,再灌注中、后期则维持在一定水平.结论: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调控可能是其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重要基础.
作者:陈泽斌;邹峰;袁芳;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采用参麦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联合静脉滴注治疗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黄永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各学科的广泛应用,报道其不良反应的文章(尤其是清开灵注射液)也日见增多,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还是临床医生对注射剂的使用不当?笔者对近几年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大宗文章进行了检索分析,现将结果及体会与同道共同讨论.
作者:高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0例消化性溃疡并中度出血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徐军礼;李红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