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炽昌;刘炽彬;黄静
分析和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36例患者变位眼震试验为阴性,将这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pley管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进行治疗.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有20例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是无明显特征性眼震,有16例在采用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两组患者在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和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的眩晕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从这个结果中可以得知,对于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并根据具体的症状采用有针对性的Epley管石复位和Semont管石解脱法等耳石复位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感.
作者:张丽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研究分析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40例我院收取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按照入院治疗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早期介入组(20例)和晚期介入组(20例),早期介入组患者在发病3d以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晚期介入组患者在发病3d后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栓塞效果、并发症情况.早期介入组栓塞效果明显优于晚期介入组;早期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介入组;两组以上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对提高栓塞效果、患者尽早的恢复自理能力、改善生活的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瑞峰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探究X线平片与CT在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胸部诊断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2例长期卧床伴坠积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X线平片和CT扫描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坠积性肺炎的检出率差异.X线平片对坠积性肺炎的检出率为69.35%(43/62),其中单侧坠积性肺炎、双侧坠积性肺炎检出率各为63.16%(12/19)和72.09%(31/43),漏诊率为30.65%(19/62);胸腔积液和胸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5.45%(42/44)和61.29%(19/31).CT扫描对坠积性肺炎的检出率为93.55%(58/62),其中单侧坠积性肺炎、双侧坠积性肺炎检出率各为89.47%(17/19)和95.35%(41/43),漏诊率为6.45%(4/62);胸腔积液和胸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5.45%(42/44)和96.77%(30/31).CT对坠积性肺炎、胸腔积液、胸膜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X线平片对坠积性肺炎诊断的漏诊率较高,CT较X线的检出率高,更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区尚之;郭添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分析吻合器痔环切术(PPH术)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选取PPH术后大出血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PPH术后无大出血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术后有无使用抗生素,切除痔上有无黏膜缺失,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个数,外痔剥离数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PH术后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表示影响PPH术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为切除痔上有无黏膜缺失、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个数,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PH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个数、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是PPH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PPh术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个数、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在术中应避免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李福泉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对比研究长正中咬合型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在牙槽嵴吸收应用中的效果.选取收治的82例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佩戴,B组则采用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佩戴,对比两组应用2、4、6、8周时的咀嚼效率,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两组的主观满意度.两组佩戴2、4、6、8周时的咀嚼效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主观满意度为97.6%(40/41),B组为80.5%(33/41),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正中咬合型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在牙槽嵴吸收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但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幸文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对比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选取收治的70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棒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1.4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43%,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高于观察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微型钛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相比,可吸收棒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术后肘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晓征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分析产后康复仪配合手法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的影响.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择期剖宫产产妇106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产妇产后给予康复仪治疗,观察组产妇给予康复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4h、48h以及72h每日泌乳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24h、48h以及72h阴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于对照组,子宫底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剖宫产术后采用康复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可促进乳汁分泌和子宫收缩,提高母乳喂养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芳青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研究与分析自体球结膜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2年2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58例(62只眼),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29只眼)与观察组30例(33只眼),对照组实施同侧眼上方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观察组则实施自体球结膜转位移植术.对比两组术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情况、复发率及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观察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天数(6.35±0.85)d、复发率(6.06%)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天数(8.52±1.23)d、复发率(24.14%);观察组视力0.5以上者所占比例(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翼状胬肉患者实施自体球结膜转位移植术后,可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控制疾病复发,治疗效果较优.
作者:姚大权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分析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行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的用药状况,并记录其不良反应、退热时间、皮疹消除时间等,加以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用药后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其临床效果显著,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琳;杨菊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分析电话随防对宫颈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出院健康教育的影响.选取手术治疗的宫颈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电话随访)和对照组(复诊随访);记录生活质量(QLQ-30)分值、焦虑量表(SAS)分值、疼痛程度、护理技能掌握率.干预后观察组QLQ-30分较对照组高,SAS分值较对照组低(t=9.75、3.87,P均<0.05);2级及以上疼痛率较对照组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χ2=7.20、3298,P均<0.05).电话随访用于宫颈恶性肿瘤术后出院健康教育中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缓解疼痛和焦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傅莉容;吴丽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对比不同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将治疗的9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法分为单药组(拉米夫定单药治疗)与联合组(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各48例,评价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联合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层粘连蛋白(LN)N水平均明显低于单药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单药组,耐药性明显好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初始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促进病情好转,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游长胜;周清霞;黄坚彤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探究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选择收治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予以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TNF-α、IFN-γ、IL-6、CRP水平[96.08%(25.61±5.61)pg/ml、(40.26±7.21)pg/ml、(28.47±5.89)pg/ml、(50.26±8.43)mg/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能提高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较高.
作者:陈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探究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00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普通肺炎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CRP和PCT水平,观察研究组患儿入院第1、7d CRP和PCT水平以及转归情况下CRP和PCT水平.结果对照组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d 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入院第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PCT联合检测能有效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可将其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斌;钟羽;陈祺棠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免疫球蛋白用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30例感染性新生儿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热、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共有60例患儿治疗有效,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共有51例患儿治疗有效,总有效率78.4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伟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了解社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毒力分型状况,比较不同毒力分型Hp菌株体外耐药性差异.以社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胃镜检查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确定Hp阳性,胃镜取材进行体外培养鉴定为Hp菌落,用E-test法检测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培养成功的患者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相关抗体,确定毒力分型,比较不同分型菌株体外培养后对抗Hp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128例患者经过快速尿素酶检测有60例Hp感染阳性(46.88%),其中消化性溃疡Hp感染22例(64.71%)、慢性胃炎38例(40.43%),两者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间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52例体外培养成功,Hp分型后确定30例为高毒型Hp感染者、22例为低毒型Hp感染者,高低毒力型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耐药性结果提示,高毒型和低毒型菌株中对阿莫西林的耐药0、1例(4.5%);对克拉霉素耐药分别为6(20%)、5(22.72%),对甲硝唑的耐药分别为14(46.6%)、11(5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分别为11(36.67%)、8(36.36%),高毒型和低毒型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社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Hp感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消化性溃疡较慢性胃炎Hp感染率高,两种疾病患者中Hp毒力分型无显著性差异,Hp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高,毒力分型与体外耐药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邵志坚;司徒瑞儒;赵梁艳;宋恒英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究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术来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概率(踝关节僵硬、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并发症发生概率(4.17%)、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67%)、并发症发生概率(25.00%)、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两个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文良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总结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接诊的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接受院前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5例)及接受院前急救护理的试验组(45例).比较两组出诊时间、急救介入时间、手术治疗时间、48h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出诊时间与手术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急救介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48h内死亡率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缩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预后.
作者:陈绮文 刊期: 2017年第21期
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78例实施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79例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观察组转入专科治疗耗时(14.51±5.26)h、收入ICU时间(18.25±3.51)h、格拉斯预后评分(4.12±1.56)分;对照组分别为(17.25±3.04)h、(25.15±6.95)h、(3.15±0.75)分,差异显著(P<0.05).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中具有显著效果,能改善患者预后,将转入专科治疗耗时、收入ICU时间缩短,预防进展性脑卒中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沈灏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研究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主动脉夹层急诊抢救中的临床价值.纳入接诊的首发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20例,其中2014年7月~12月60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平均急诊留观时间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提高,平均急诊留观时间显著缩短,护理质量满意程度提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可进一步提高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能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急诊留观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桂花;黎春常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探讨5S管理法在手术室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运用5S管理理念对手术室环境、物品、药品、器械、仪器等进行现场评估,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程序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实施5S管理后,手术室整体面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物品、药品能严格按要求及时补充,术中巡回护士能在30s内拿取物品、药品,保证了手术的需求顺畅,深得医生和患者的赞誉.5S管理法能解决手术室内的凌乱、无序及标识不清状态,减少甚至避免术中出现仪器故障或急需物品无法立即使用而增加的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运作,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黄静雅;杨霞;张嘉琳 刊期: 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