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娣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值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将本院值夜班患有睡眠障碍的护士100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人采用耳穴压豆治疗,10d为1疗程,治疗3疗程;对照组未给予任何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干预措施,观察30d。根据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两组患者睡眠障碍程度及治疗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在10项评分中治疗组治疗后有9项评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有9项评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基本上均低于对照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耳穴压豆疗法有明显改善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作用。
作者:唐建华;唐荣德;莫桂英;沈慧;李应时;谭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纳入慢性宫颈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超高频电波刀联合阴道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等。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2.7min、61.3±9.4ml,7.6±2.6min、94.0±20.3ml,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高频电波刀联合阴道镜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微波治疗,患者痛苦小,创伤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月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取发现乳腺肿物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92例。将99例乳腺癌患者分为恶性组,93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分为良性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CA15-3、CA125以及CEA的检测,对比三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以及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恶性组的CA15-3、CA125、CEA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6.77%,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CA15-3、CA125和CEA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且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阳性率,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42例冠心病病。将所有病患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1例。对所有病患进行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均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所有病患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依从性不良的现象,在进行相关治疗之后,观察组病患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C的指标和对照组向比明显偏低,高密度脂蛋白-C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数LVEF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皮舒张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观察组病患在治疗1个月之内出现了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在治疗2个月之后,病患的肝功正常,对照组病患有5例出现了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在治疗2个月之后病患肝功能正常,不良反应较少。和阿托伐他汀相比,利用瑞舒伐他汀对病患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研究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其就诊时间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极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伟福;陈晓武;郭婉薇;杨小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疝气手术的患儿,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心率加快、呼吸加快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手术时间、麻醉用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舒适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小儿疝气手术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邱翠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回顾性分析肥胖剖宫产患者180例,其中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术口引流者110例(观察组),未进行引流者7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腹部术口脂肪液化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肥胖剖宫产患者术口脂肪液化中有明显作用,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黄金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取ASAⅠ~Ⅱ级,单胎头位初产妇120例,依据患者知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A、B组均为60例。A组为对照组,采用非分娩镇痛;B组为研究组,采用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观察、记录产妇镇痛后30min疼痛评分(VAS)、下肢运动能力评分(Bromage评价)、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剖宫产率以及使用催产素情况。B组产妇在镇痛后30minVAS评分、Bromage评分、第二产程时间、剖功产率以及使用催产素情况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但在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两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用于产妇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减轻产妇的疼痛,产妇可自由行走,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温利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88例卵巢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腹腔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测,且均行下腹部CT和MRI检测,比较检查后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影像表现、定位和定性。结果88例患者手术或腹腔镜下取组织病理检测,共120个病灶,良性肿瘤50例(65个病灶),恶性肿瘤38例(55个病灶),单侧肿瘤75例,双侧肿瘤13例,MRI检查准确性(96.2%)高于CT准确性(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95.2%)稍高于CT检查(88.2%),特异性(88.9%)稍高于CT检查(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未能区分子宫和卵巢肿瘤8例,未能区分良恶性肿瘤7例,而MRI检查均准确定位和定性。CT和MRI均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具有较明确的诊断价值,但MRI准确性更高,定位和定性更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许祥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探讨早产孕妇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母儿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孕周使用地塞米松的临床疗效。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98例早产孕妇及出生的21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产前是否应用地塞米松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并比较不同孕周新生儿的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治疗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于34周的早产儿其Apgar评分明显高于相应孕周早产儿评分(P<0.05),各孕周早产儿出生体重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产妇的产褥期感染的发生率两组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可以促进胎肺成熟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对34周前的早产儿尤其重要。
作者:马新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5月起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将其应用于200例老年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前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率进行比较。通过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远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调查分析发现,护理风险预警制度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老年外科手术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能有效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
作者:钟秋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例因下颌骨角化囊肿、下颌骨造釉细胞瘤、下颌骨放射性骨髓炎需行下颌骨切除术的患者,术前通过CT扫描下颌骨获得数据,制作三维原型实体模型,并在模型上同期弯制手术重建所需钛板,并模拟手术,术中利用已弯制的钛板及下颌骨模型进行手术。结果这12例患者均按照术前设计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手术时间约4~7 h。术后大部分患者切口愈合良好,为Ⅰ期愈合,3例放射性骨髓炎患者伤口开裂,经换药II期愈合。术前三维模拟技术确实能提高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的准确性。
作者:郑军;丘仿松;谢远鸿;洪劲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经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组(B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组(C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组(D组),每组40例。A组常规注射催产素、B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C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D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比较4组产后第1、2、3d宫缩疼痛程度及血清TNF-α。四组宫缩疼痛程度比较发现,B、C组与A组在第1、2d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d,A组与B组重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中的血清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与A组比较,B、C、D组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D组与B、C组比较,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剖宫产后宫缩痛有显著的疗效,是一项经济简便,产妇易于接受的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柳爱兰;张杰英;夏慧;谷风;章青英;唐桂香;郭金妹;欧素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OAC)并骨盆骨折患者,随机抽取40例患者给予停用口服抗凝药+巴曲酶+维生素K治疗,为试验组;其余40例仅给予停用口服抗凝药为对照组。在给予两组积极输血补液抗休克基础上,进而进行比较两组间相关实验参数的变化。结果试验组7d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微循环的乳酸、休克指数较低、以及血红蛋白较高,输血频次及血浆量较少,OAC合并骨盆骨折后抢救成功率较高。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AC伴骨盆骨折患者通过科学合理止血治疗,凝血功能及各实验参数指标变化显著,临床疗效确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祝茂盛;石敦义;王鹏;余锋;孔林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入选符合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CT表现,并按照Balthzar分级标准进行分级。96例患者中,CT诊断为单纯水肿性胰腺炎32例(33.3%),其中A级3例,B或C级共24例,D级有5例;急性出血坏死性64例(66.7%),其中43例属为D级,剩余21例为E级。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2%。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胰腺的坏死、出血以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杨荣伟;郑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取收治的13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按常规实行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经皮穴位电刺激,两组术中同时采用七氟醚实行控制性降压。对比两组降压前、降压中、降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降压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降压中及降压后搏动指数(PI)无明显差别(P>0.05);与降压前相比较,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HR、SpO2、Vp、Vd、Vm、RI均无明显差别(P>0.05),而对照组则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七氟醚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维持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唐智;林兰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120例,均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住院,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记录开腹组患者及腹腔镜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除量,并评价对照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量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腹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能缩短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推荐临床应用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田清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观察浮针疗法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科门诊和神经内科病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100例,同时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浮针结合中药湿热敷目标组、传统针刺加电针传统组,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传统组治疗总疗效为80.00%,目标组治疗总疗效为92.00%。目标组治疗总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组,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目标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传统组,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浮针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医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几乎不感疼痛,疗程短,无副作用,可有效治疗面神经麻痹,让患者早日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志英;顾红;陈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对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应用心血管药物的208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结果纳入的2080例患者以高血压发病率高(47.1%),其次是冠心病(25.0%),患者为多种药物联合治疗1400例(67.3%),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的2080例患者中,总计有495例患者(23.8%)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其中,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及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用药不合理比例分别为125例(24.0%)、249例(25.4%)、47例(23.5%)、25例(22.7%)、15例(16.7%)、34例(18.9%)。在用药不合理的4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173例(34.9%)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无明显针对性或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现象,120例(24.2%)过度应用或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的,87例(17.6%)药物剂量或剂型或给药方式或给药时间及次数不合理,65例(13.1%)忽略用药禁忌症或配伍禁忌,50例(10.1%)药物治疗方向与临床诊断结果不具有一致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利于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要加强对该病用药合理性的认识和控制并有针对性的纠正改善,才能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陈远中;吴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探讨唑来膦酸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选取本院住院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8例作为治疗组,正常成年人76例做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唑来膦酸钠治疗,对照组不做处理,比较两组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1);唑来膦酸治疗后30天,全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髋部骨密度有明显的升高(P<0.001),血清瘦素水平与治疗前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效果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瘦素有关。
作者:唐久阳;胡益雄;吴元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