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定位切除乳腺触诊不确定结节25例

张士云;王丽昀

关键词:乳腺结节, 超声, 体表定位
摘要:对于乳腺超声提示的可疑癌性小结节,往往临床触诊难以确定,手术过程中就需要超声进行引导定位。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体表定位技术,准确切除临床触诊不确定病变32个,筛检出早期乳腺癌2例,现总结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二期修复小儿手屈肌腱损伤15例

    目的:探讨小儿手屈肌腱损伤的特点和二期修复方法。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二期修复小儿手屈肌腱损伤15例17指,其中:食指4条,中指8条,环指3条,小指2条;损伤区:Ⅰ区4指,Ⅱ区11指,Ⅲ区1指,Ⅳ区1指。11指Ⅱ区损伤中,8指有腱鞘缺损,取同侧上臂内侧筋膜修复重建。结果:术后14例16指经7~28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功能恢复良好,按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功能评定,优良率75%。结论:小儿手屈肌腱损伤二期显微外科修复肌腱、腱鞘,配以早期保护性活动,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生根;刘炳胜;毛兆光;朱慧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啶对老年全麻骨科手术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老年全麻骨科手术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例全麻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低剂量组(D1组),右美托咪啶高剂量(D2组)及对照组(C组),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拔管前(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T4)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降压药物使用率。结果:D1、D2组T1、T3时的HR、SBP、DBP变化明显大于T0,D1、D2组T1、T3时的HR、SBP、DBP变化明显低于C组(P<0.05)。D1、D2组的苏醒时间和D2组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明显长于C组,D1、D2组的降压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全麻老年骨科手术能减轻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杭建飞;田先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磷酸激酶(CK)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27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手术发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2例,观察组2(行手术治疗发现无肠坏死者)15例,分别在入院时、术后第1 d、术后第3 d采静脉血,检测血标本中IFABP及CK的含量;正常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结果:两观察组入院时血清IFABP及CK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均降至正常,CK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CK水平较前明显降低。结论:IFABP及CK是诊断肠缺血、肠坏死的敏感指标,且IFABP对肠梗阻术后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闫万里;胡凯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30例

    目的:探讨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治愈率、复发率和术后疼痛程度、肛门失禁程度。结果:两组治愈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口愈合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后疼痛程度和肛门失禁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结论: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愈合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

    作者:赖日东;刘爱红;陈少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年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湿润烧伤膏用于腹部手术切口54例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对腹部手术切口的作用。方法:腹部手术患者104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为观察组54例,以湿润烧伤膏外敷切口;对照组50例以70%酒精纱布外敷切口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平态光滑,对照组有5例切口有隆起的瘢痕。结论:腹部手术切口外敷湿润烧伤膏,切口疼痛轻微,切口愈合快,瘢痕形成少。

    作者:秦国华;陆国兵;蔡杰;赵贤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23例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以及操作要点。方法:23例复发患者中,1例行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22例采用微创后入路椎板开窗、椎管探查术治疗,采用Nokana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游离髓核未取净或残留髓核再突出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占44%。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作为再手术的治疗方法,优良率达87%,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只要不出现椎管内广泛粘连或腰椎失稳、滑脱,小切口椎板开窗是理想的再手术术式。

    作者:曾宪帆;宋东辉;张蔚然;杨杰;王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41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1例手外伤急性期未手术和手术后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采用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结合抗生素、消肿及坏死骨咬除的方法治疗。结果:41例愈合时间9~68 d,平均29 d。结论:年龄、就诊时间、是否有骨外露以及是否行骨咬除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与愈合时间成正相关。

    作者:赵喆;马宝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mTOR、p-p70S6K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p-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mTOR、p-p70S6K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关系。结果:p-mTOR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3%)高于正常黏膜(17.5%),p-mTOR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mTOR表达阳性率(70.5%)高于单发组(31.4%),复发组(70.5%)高于未复发组(31.4%,P<0.01);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阳性率(25.9%)高于正常膀胱黏膜(7.5%,P<0.05),p-p70S6K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p70S6K表达阳性率(45.9%)高于单发组(17.1%),复发组(30.3%)高于未复发组(17.4%,P<0.01);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mTOR表达分别是膀胱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TOR/p-mTOR/p-p70S6K通路的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mTO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因子。

    作者:陈业刚;杨拓;刘鹏;王建民;孙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封闭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肛周瘙痒症60例

    肛门部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1],原发性瘙痒症病因不明,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约占全部瘙痒症的45%[2]。我们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对60例患者采用长效麻醉剂肛周封闭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锡峰;陈金明;陈吉林;赵炳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酸盐结晶在手足部位的沉积规律

    目的:了解尿酸盐结晶在人体手足的沉积部位,探索其分布规律。方法:128例痛风患者均在双源CT(DECT)上行手足部位的尿酸盐结晶扫描,利用痛风识别软件处理,记录绿色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并统计分析。结果:尿酸盐结晶在手足沉积部位依次为跖趾关节、腕骨韧带、跖趾骨肌腱、掌指关节、胫腓骨肌腱、指浅屈肌腱、踝关节、跗关节、腕关节。结论:尿酸盐结晶在痛风患者手足多部位均有沉积,除关节外,周围组织也存在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现象。

    作者:张榜;崔炎;吴建萍;刘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臭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颅脑外伤后颈源性头痛58例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颅脑外伤后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120例颅脑外伤后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颈椎旁神经阻滞疗法治疗(n=62),观察组采用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n=58)。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疼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1个月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颅脑损伤后的颈源性头痛,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神经阻滞疗法。

    作者:赵新华;陈春有;郑璘;王宝仁;刘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啶静脉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行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及术中知晓情况。方法:择期行LC患者240例,随机分均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D组给以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和维持,P组则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诱导、插管及腹腔充气的心血管反应;记录术中用药、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并调查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D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未见血压明显变化,腹腔充气血压升高(P<0.01),拔管后血压降低(P<0.01);P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降低(P<0.01)。D组麻醉和手术过程心率降低(P<0.01)而P组心率保持不变。P组清醒拔管时间均少于D组(P<0.05)。D组阿托品和乌拉地尔的使用较多(P<0.01),麻黄碱使用较少(P<0.05)。D组术后即时镇痛(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选择方法之一,术中注意右美托咪啶诱导给药速度、加强心率监护和管理,且无术中知晓发生。

    作者:吴纯西;李玉红;张寒冰;郭静;杜建龙;刘俊;何海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诊断及超声造影特点,提高辅助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表现及造影特点。结果:5例病灶均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偏高回声团,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表现为乏血供,呈缓慢不均匀偏低增强。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造影能显示病灶内部的血供情况,可提供一定信息与其他肾上腺病灶相鉴别。

    作者:李艳萍;张正贤;彭成忠;李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镇痛30例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使用非甾体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1],抑制前列腺素介导的化学或机械感受器增敏,从而产生持续镇痛作用。2011年5月-2012年1月我们通过观察使用新型非甾制剂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PPH术后疼痛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志伟;吴达丰;鲁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张庚扬教授治疗臁疮经验

    臁疮(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以其疾病的缠绵、病程的长久、治疗的困难、愈合的不良而成为下肢慢性溃疡中的疑难杂症,张庚扬教授总结归纳的瘀、湿、虚内治三步疗法和综合外治法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选取验案1例,阐述张庚扬教授治疗臁疮的治疗经验,为臁疮的治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方法。

    作者:矫浩然;李云平;王刚;张光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年女性尿失禁尿流动力学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2例尿失禁的中年女性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分析比较尿失禁组(包括SUI组、UUI组、SUI/UUI组)与正常对照组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及尿道压力的差异。结果:SUI组大尿流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较正常对照组,SUI组及SUI/UUI组Valsalva漏尿点压力具有明显差异(P<0.05);大尿流率时,SUI组逼尿肌压、大尿道压及大尿道闭合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中年女性尿失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黄卫文;陈大可;李林锦;鲍文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Boxer骨折3种外固定方法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Boxer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7例Boxer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问号”形状铝板外固定(A组85例)、掌侧石膏托外固定(B组28例)、掌骨夹板外固定(C组24例)治疗,记录复位前、后平片成角,愈合后成角, MCP屈伸活动度,抓握力及上肢功能丢失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3组均获随访1~4个月(平均3.1个月),头干角复位后及愈合后A组平均数值接近于正常头干角,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问号”形铝板外固定治疗Boxer骨折,在维持复位后头干角方面优于石膏托及掌骨夹板,复位固定可靠,功能及外形愈合良好。

    作者:方敏;李海波;万春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30例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对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选用0.7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50μg混合液,对照组选用0.20%丁卡因加1.50%利多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影响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寒战发生率为7%,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3%。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用于前列腺电切术效果确切,对循环系统干扰小,能降低术中寒战发生率。

    作者:黄连花;陈超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关节镜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50例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将100例KOA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局麻下行关节镜清理术,结合中药热敷等治疗,对照组予中药热敷及抗炎镇痛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为80%,(P<0.05),治疗组Lysholm评分为(89.95±0.87)分,对照组为(76.37±1.28)分,(P<0.05)。结论:局麻下关节镜清理术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疗效较单独中药热敷更显著。

    作者:何彦国;张志强;陈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