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24例

赵园

关键词:非手术, 治疗, 溃疡, 穿孔
摘要:我科在1998年10月-2004年12月选择性地利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2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因其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而成为胆道外科的难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1996年10月-2004年10月,我院采用联合肝段、肝叶切除的胆道手术;疗4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宝;张霄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热、寒战、肝脾肿大1例诊治分析

    患者男,38岁.于2002年9月出现食欲减退,全身无力,1周后高热(体温39.4~40℃)寒战,按疟疾、伤寒、结核治疗1月余,效果不佳.体检:T39.1℃,R24次/min,P 90次/min,BP 13.2/9.3 kPa(100/70 mmHg)消瘦,眼睑无下垂,巩膜无黄染,项无强直,无颈静脉怒张.心肺无明显异常.

    作者:李浩鹏;李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0年9月-2004年3月间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10例,均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股骨干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股骨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8个月.所有患者随诊时均未发现股骨头有缺血性坏死的表现,患肢关节功能优良,内固定钉无断裂.结论:应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一套内固定装置同时固定同侧股骨干及股骨颈两处骨折部位,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胡锐明;杨开平;陈镇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PRA和AT-Ⅱ的影响

    目的:通过大鼠脊神经根炎模型,观察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AT-Ⅱ)的影响.方法:用0.5%福尔马林浸泡的直径为0.5 cm的定量滤纸片作为致炎物,复制大鼠脊神经根炎模型.将动模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组);B组(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M组(脉络宁组)和L组(利多卡因组).每只大鼠从硬膜外注药0.6 mL/kg,每4 d给药1次,一共给药4次.术后第18 d取血2 mL,然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进行PRA和AT-Ⅱ的测定.结果:C组PRA和AT-Ⅱ含量显著高于A组、B组、M组和L组(P<0.01);硬膜外注入脉络宁和利多卡因可使血清PRA和AT-Ⅱ含量下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使药物能够高效快速地发挥作用,促进了炎性神经根的修复.

    作者:陈力夯;支满霞;郑天源;侯进才;梁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和生化变化

    患者男,50岁.体重82 kg,血型A型.2003年5月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并发肠坏死切除小肠,仅剩末端回肠约20cm.术后出现腹泻,每天4~5次,体重渐进性下降,小肠移植前体重降至56 kg,确诊为短肠综合征.依赖TPN维持生存且多次发生腔静脉导管感染败血症.

    作者:封光华;贾忠;朱玮;蔡阳;金慧成;贺冠海;罗中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05年3月收治的6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6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4例因胆道梗阻急症手术.本组死亡2例,1例术后死于真菌感染,另1例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是满意的,其方法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陈鸣;刘惊涛;任纪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近10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3例,获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明;高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透明质酸钠预防面颈部外伤及手术后瘢痕50例

    目的: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钠抑制创口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及手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1.7%的透明质酸钠创口局部定期注射,对照组作空白对照.观察创口术后的缝线反应,计算创口愈合后不同时期同等长度瘢痕的面积.结果:术后1周两组缝线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瘢痕面积在术后1、3、6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口局部注射外源性透明质酸钠能有效抑制创面瘢痕形成.

    作者:赵喜珍;史志琪;黄开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难愈创面4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肤疾骨宁片2号及肤疾骨宁膏对糖尿病足难愈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49例Ⅱ型糖尿病足难愈创面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内服肤疾骨宁片2号及外敷肤疾骨宁膏治疗.结果:49例中39例治愈,6例好转,4例无效.结论:肤疾骨宁片2号及肤疾骨宁膏可促进糖尿病足难愈创面的愈合.

    作者:李炳辉;张弩;邹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承气冲剂在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前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大承气冲剂对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及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术后机体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纯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患者随机分为4组:微创+中药组,微创组,开腹+中药组,开腹组.观察每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肠功能恢复情况、血CRP及IL-6水平.结果:微创+中药组和开腹+中药组白细胞计数、肠功能恢复情况、血CRP及IL-6水平分别优于微创组和开腹组,P<0.05.结论:大承气冲剂能有效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道的内毒素吸收.

    作者:邹富胜;秦鸣放;王庆;李宁;勾承月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中医证候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例脾切除和15例非脾切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其症状、舌苔、脉象及免疫功能的测定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脾切除组在术后早期可出现脾胃虚弱的证候群,同时免疫功能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的水平明显降低,与非脾切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脾切除容易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的脾胃虚弱症候群,并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田瑞明;马晓龙;袁庆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2年3月-2004年11月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除了2例肿瘤患者转用其他方法治疗外,均取得了一定疗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只要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鲍家伟;李文婷;张庚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移植与麻醉

    随着手术技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进步,心脏移植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被公认为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后有效措施.器官移植的研究始于心脏移植,1905年法国医生Carrel将小狗的心脏移植到成年狗颈部,首次提出了器官移植概念[1].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Demikhov的一系列胸腔脏器移植实验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器官移植研究进展.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排斥反应被认识及抗排斥药物的研究应用,器官移植才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作者:周芳;李文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与肿瘤血管形成及转移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在对离体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研究中逐步发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这一自由基性质的活性分子.很快在生理学、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等领域证明了NO既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性能,又是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分子.其与肿瘤生物学的关系成为近NO研究的新热点.NO首先在内皮细胞被识别,但已知许多细胞,包括一些肿瘤细胞系和实体瘤组织也产生NO.本文简要综述近年NO在肿瘤血管形成、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礼坤;鲁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率无明显提高,50%患者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死亡.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就诊较晚,仅56%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临床分期一般通过临床检查获得,对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有指导作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肠指诊、肠镜、内镜超声、CT及MBI.

    作者:韩洪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清解通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Ⅰ--治疗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实验观察

    目的:通过大鼠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观察联合应用活血化瘀和清解通下中药对急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CLP)制作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分别经口投予复方丹参方、加味小承气汤以及二者合用(活血清下汤),观察腹腔脏器的病理损害,以及腹膜的渗出与吸收功能.结果:活血清下汤组病理损害轻,腹膜的渗出受到抑制,对蛋白的吸收功能增强.结论:二方合用优于单方,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对清解通下中药存在增效或协同作用.

    作者:尚晓滨;吴咸中;李东华;郭世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微波凝固术治疗尖锐湿疣130例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我们1998年6月-2004年6月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术治疗1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柏文红;张道孟;宋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的创面处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本人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就糖尿病足创面的局部处理简介如下.

    作者:常柏;李巧芬;张庚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视微创胆道手术58例分析

    目的:探索直视微创胆道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减少胆道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应用XQ-5型小切口器械和普通手术器械,完成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结果:完成单纯胆囊切除54例,同时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4例,微创切口3~4 cm 54例,4~5 cm 4例.无胆道损伤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低,痛苦小,成本低,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何庄建;沈春富;金文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科脓毒症诊治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伤、烧伤、重症腹内感染、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外科危重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涌现和ICU的不断进展,脓毒症的病死率仍然高达30%~50%.据报道,美国每年有75万脓毒症患者发病,其中22.5万人死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作者:崔乃强;傅强;于泳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