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黄林平
目的:探索直视微创胆道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减少胆道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应用XQ-5型小切口器械和普通手术器械,完成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结果:完成单纯胆囊切除54例,同时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4例,微创切口3~4 cm 54例,4~5 cm 4例.无胆道损伤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低,痛苦小,成本低,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何庄建;沈春富;金文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青少年髌骨骨软骨骨折是髌骨骨折的特殊类型,临床少见.我科1995年10月-2002年12月收治12例,采用钢丝、可吸收螺钉(棒)、切除或部分切除骨折块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剑;吕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257例,术后发生皮瓣坏死97例.1989-1995年间应用雷佛奴尔纱条换药,1995年后改用生肌橡皮膏,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炳坤;张大同;张同会;马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我们1998年6月-2004年6月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术治疗1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柏文红;张道孟;宋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23例治疗体会的总结,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胸腺,死亡3例,2例死于肌无力危象,1例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随访1~8年,手术效果较好.结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腺被认为是参与发病的重要组织,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如能尽早手术治疗,将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岑小波;陈光明;孟世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下肢慢性溃疡临床较多见,主要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我院2000年3月-2004年10月共收治43例,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月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15只,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组(B组)15只,术前5 d给予大黄素灌胃60mg/(kg·d),5次+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C组)15只;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酶(HA)、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情况.结果:C组与B组相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HA浓度明显降低(P<0.01),胆汁流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C组的肝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且肝脏超微结构改变也较轻.结论: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程度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作者:林胜璋;余耀军;游涛;王飞海;吴伟军;陈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淋巴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处理Jurkat淋巴细胞,通过台盘兰染色计数和流式细胞计观察其对淋巴细胞的作用,用参芪处理过的淋巴细胞分别加入化疗药和肝癌细胞,观察两种细胞的反应.结果:参芪扶正注射液处理过的淋巴细胞,细胞增殖快,有较强的抵抗化疗药诱导凋亡的能力,杀伤肝癌细胞的能力增强.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具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王宁;黄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率无明显提高,50%患者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死亡.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就诊较晚,仅56%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临床分期一般通过临床检查获得,对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有指导作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肠指诊、肠镜、内镜超声、CT及MBI.
作者:韩洪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影响,探讨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的保护机理.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在川芎嗪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1周后,两组同时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肾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结果:缺血前对照组和川芎嗪组血液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48±0.64)g/L和(3.90±0.68)g/L;缺血再灌注16 h后血液纤维蛋白原分别为(6.40±0.87)g/L和(5.28±0.76)g/L.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川芎嗪组cy 5:377;对照组cv 3:3 049.川芎嗪组PCR扩增图谱比对照组的条带亮度暗.病理结果显示川芎嗪组肾损害较轻.结论:川芎嗪使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表达下调,导致纤维蛋白原生成减少,减轻血瘀证对肾脏的危害,从而保护肾功能.
作者:王忠;翁国星;杜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钠抑制创口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及手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1.7%的透明质酸钠创口局部定期注射,对照组作空白对照.观察创口术后的缝线反应,计算创口愈合后不同时期同等长度瘢痕的面积.结果:术后1周两组缝线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瘢痕面积在术后1、3、6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口局部注射外源性透明质酸钠能有效抑制创面瘢痕形成.
作者:赵喜珍;史志琪;黄开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2年3月-2004年11月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除了2例肿瘤患者转用其他方法治疗外,均取得了一定疗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只要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鲍家伟;李文婷;张庚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imy,LC)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但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cholecytectimy,OC)高.刘永雄统计LC 3 986例,胆道损伤率为0.32%[1],刘国礼综合报道142 946例,发生率为0.19%[2],王庆等[3]统计12 672例,发生率0.2%.本文就LC胆道损伤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张金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液净化疗法(blood purification,BP)源于血液透析对肾脏疾病的治疗,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新的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出现,其治疗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肾脏疾病的范畴,开始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专业中,特别是在危重症抢救及治疗上作用越来越突出.
作者:丁卫锋;孔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感染性骨不连是骨科治疗中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石膏外固定,等待骨感染控制并稳定后3~6月始能做内固定或自体骨移植等治疗,不但治疗时间长,邻近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而且仍有相当多的失败率.近些年来采用带血管的肌骨瓣或骨皮瓣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而且存在植入骨不连接甚至感染的可能.1998年3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骨外固定治疗感染性骨不连18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强;苏学涛;赵利斌;马健全;王景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伤、烧伤、重症腹内感染、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外科危重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涌现和ICU的不断进展,脓毒症的病死率仍然高达30%~50%.据报道,美国每年有75万脓毒症患者发病,其中22.5万人死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作者:崔乃强;傅强;于泳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常规西药治疗同时予以补益气血、清热解毒利湿治则组方的前列消癥汤治疗患者34例,疗程3个月,观察对前列腺癌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部分得到改善,其中尿急、尿痛、乏力症状改善明显.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也获明显改善,66.7%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降低,平均PSA数值降低22.4%.结论:前列消癥汤对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亚强;林飞;刘猷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尿道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效果.方法:经尿道应用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切割治疗26例尿道狭窄和闭锁.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2年,11例1次治愈,15例术后1.5~4月行尿道扩张.结论:经尿道应用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切割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损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作者:王于良;刘全明;陈小敏;徐俊;丁君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祛瘀生肌法对慢性下肢溃疡面创面色泽及渗液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慢性下肢溃疡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口服生肌化瘀方同时配合外用生肌散创面换药.对照组25例,单纯外用生肌散换药,两组均1次/d.治疗4周,观察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色泽、渗液量情况.结果:生肌化瘀方合生肌散组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可以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创面色泽和调节渗液量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明祛瘀生肌法是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更佳方法.
作者:徐文彬;李斌;肖秀丽;顾荻青;范斌;李福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手术技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进步,心脏移植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被公认为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后有效措施.器官移植的研究始于心脏移植,1905年法国医生Carrel将小狗的心脏移植到成年狗颈部,首次提出了器官移植概念[1].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Demikhov的一系列胸腔脏器移植实验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器官移植研究进展.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排斥反应被认识及抗排斥药物的研究应用,器官移植才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作者:周芳;李文硕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