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宫颈癌的相关性

庞晓奡;张瑶;张淑兰

关键词:宫颈肿瘤, 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乳头状瘤病毒科,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摘要: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近几年国内外报道宫颈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但有年轻化的倾向,35岁以下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公认宫颈癌发病的根本病因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HPV感染后绝大多数的宿主免疫系统可以将病毒清除,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调,宫颈上皮细胞因受HPV感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终导致宫颈癌发生。病毒感染后通过多种机制逃脱免疫识别。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诱导宿主免疫抑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蛋白表达水平上为宫颈鳞癌相关蛋白,但由HPV感染所致慢性炎症进展为宫颈癌这一过程中HMGB1是否发挥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了解宫颈癌中宿主免疫系统的改变对于诊断、治疗及肿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述HMGB1与宫颈癌免疫之间的相关性。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和各种小切口的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瘢痕小、术后恢复快、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切口技术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有效地改善了外阴癌术后伤口愈合难的问题。经阴道或经腹腔镜下的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可以运用于适合的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除了部分经选择的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和孤立复发病灶的评估检查外,其他卵巢癌分期手术和细胞减灭术均应开腹进行,应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术式,达到小的组织损伤、小的炎症反应、好的愈合和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少丹;林仲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08-2012年1466例早产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和不同类型早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早产相关因素、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早产病例1466例,对不同孕周早产(妊娠早、中、晚期早产)和不同类型早产(自发性早产、治疗性早产)的变化趋势、早产相关因素、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8-2012年早产的年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χ2=65.69,P<0.001),不同孕周早产发生率和不同类型早产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②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主要相关因素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及不明原因等,不同孕周治疗性早产主要相关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因素、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窘迫等。③不同孕周早产的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早产的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性早产剖宫产率高于自发性早产(P<0.05)。④不同孕周早产的新生儿体质量和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53.01%)高于中期早产(33.46%)和晚期早产(2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期早产与晚期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及早识别早产潜在高危因素,加强围生期管理,以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周欣;殷茵;张国英;孙丽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子宫后壁妊娠破裂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22岁,因停经39 d,下腹疼痛不适7 d,加重2 h,于2011年10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期5 d,月经周期28 d,色量正常,经期腹痛明显,末次月经2011年9月1日。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程度较轻,于休息后略缓解。5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8.4℃,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治疗(具体用药及药量不详)3d后好转。5h前于搬运重物后突发下腹部撕拉样疼痛,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2 h前腹痛明显加重,伴头晕、全身乏力及肛周坠胀感,出现一过性晕厥2次,故急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未婚,有性生活史,否认孕产史。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124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欠佳,烦躁,神志清,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床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33次/min,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黏膜润软,少量白色分泌物;宫颈光滑,正常大小,无接触性出血,举痛阳性;宫体及双附件区触诊不满意,压痛明显。辅助检查:妇科彩超示子宫前位,周围见大量混杂回声,宫体大小约4.4 cm×3.5 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不均匀,宫腔线欠清晰,子宫内膜厚约0.8 cm。右附件区可见6.7 cm×4.3 cm的混杂回声,右卵巢内见3.3 cm×2.4 cm的无回声,左附件区可见6.1 cm×3.8 cm的混杂回声。子宫后方积液深2.0 cm ,子宫前方积液深5.0 cm。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4.53×109/L,红细胞计数(RBC)3.71×1012/L,血红蛋白(Hb)106 g/L。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3420 U/L。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取不凝血约5 mL。入院诊断:腹痛待查(不除外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于2011年10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探查术,术中置镜入腹见盆腹腔大量暗红色凝血块及积血,清除大部分凝血块及积血,探查见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质软,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外观无异常,于子宫左侧后壁见一直径约1.5 cm的球形病灶,向外突出,呈暗红色,其表面浆膜破裂,有活动性出血,其内似见绒毛组织,见图1。术中固定子宫以双极弯钳自根部切除病灶,电凝止血,切除的病灶送快速病理,结果回报送检组织内见变性绒毛成分。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取膀胱截石位在腹腔镜监护下行诊断性刮宫,术中探针探查子宫宫腔完整,刮出物为少量子宫内膜组织,未见绒毛组织,亦无异常子宫出血及陈旧性凝血块,遂将刮取宫内组织送病理。再取平卧位于腹腔镜下以0号可吸收线8字缝合子宫后壁行子宫修补术。生理盐水冲洗盆腹腔,清除陈旧性凝血块及积血共约2000 mL,查创面无出血,留置腹腔内引流管1枚,术毕。手术评价:术中经过顺利,麻醉满意,输同型红细胞悬液800 mL,血浆300 mL,补液1100 mL,术后血压115/67 mmHg,脉搏107次/min,留置导尿通畅,共引出淡黄色尿液约600 mL。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后壁送检凝血组织内见绒毛成分;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局部呈高分泌期反应,见图2。术后给予补液及抗炎对症治疗,术后第5天复查血hCG 274.5 U/L。现患者痊愈出院,出院诊断为子宫后壁妊娠破裂。

    作者:许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肿瘤细胞减灭术应用于复发性卵巢癌治疗进展

    复发性卵巢癌是妇科肿瘤治疗的难点,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多个方面。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多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原则是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大限度地延长其生存时间。因此对于复发性卵巢癌的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必须有严格的手术指征,大限度地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病灶,大限度降低肿瘤负荷,降低耐药克隆数目。再次或多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来完成手术,术后仍需要多学科协作,在不降低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患者康复。只有达到满意效果的再次或多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再通过术后化疗,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这是再次或多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治疗原则。

    作者:赵建国;曲芃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稳定沉默STAT3的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建立针对人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小发夹RNA(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建立稳定感染的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系,以进一步探讨STAT3在HPV16阳性宫颈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3条靶向STAT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从中选择1条具有佳干扰效果的siRNA,构建STAT3-shRNA载体pSUPERretro-puro-STAT3,用293FT细胞包装质粒产生STAT3 shRNA逆转录病毒,感染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SiHa和CaSki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筛选2周,约3 d传代1次,建立稳定细胞株,稳定沉默STAT3的细胞株命名为SiHa/STAT3-sh和CaSki/STAT3-sh。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STAT3的表达量。结果: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在SiHa/STAT3-sh和CaSki/STAT3-sh细胞中,STAT3 mRNA的抑制率达99%以上(P<0.01),STAT3总蛋白抑制率达70%以上(P<0.01),磷酸化STAT3蛋白的抑制率达78%以上(P<0.01)。结论:稳定沉默STAT3的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株建立成功。

    作者:沈青丽;何耀娟;郭凯敏;叶明;林仲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欢迎订阅2014年《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是由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滚球射频电凝止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观察

    目的: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射频滚球电凝止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经阴道镜多点活检诊断为CINⅢ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0例为宫颈冷刀锥切联合射频滚球电凝止血,对照组50例为传统宫颈冷刀锥切术缝扎止血,分别比较2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滚球电凝止血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缝扎止血组(P<0.05)。结论: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射频滚球电凝止血术中出血少,术后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是CINⅢ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苑占娜;陈绍正;程香红;李可君;岳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理事单位名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天津市大港医院天津市兴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因子与含铜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长效避孕方法之一。目前中国已普遍使用含铜IUD,但是放置含铜IUD的妇女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月经过多、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和疼痛等,其中以子宫异常出血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对含铜IUD的认可和接受性,这也是一直困扰临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已证明人子宫内膜存在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并受多种因子调控。对VEGF及相关因子与含铜IUD致子宫异常出血关系的多项研究,为含铜IUD不良反应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作者:赵璐;殷震惠;杨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辅助化疗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T)对ⅠB2~ⅡB期宫颈癌术后病理常见高危因素以及对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196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将其中71例在术前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NAC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将125例进行直接手术(PS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年龄>45岁者均行双附件切除术。观察NACT组化疗后局部肿瘤体积的变化,对NACT组与PST组术后病理中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脉管内转移、巨块型、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肿瘤浸润情况,以及对2组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NACT组(统计缺失15例)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完全缓解(CR)4例(7.1%),部分缓解(PR)27例(48.2%),持续存在(SD)18例(32.1%),肿瘤进展(PD)7例(12.5%)。术后病理分析中,NACT组较PST组,宫体大小及宫颈病灶宽度缩小、淋巴结切除数增多、巨块型宫颈癌中宫颈间质浸润>1/2的发生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宫颈间质浸润>1/2外的其他5个高危因素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ACT组与PST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T虽然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对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慎重考虑。NACT对控制巨块型宫颈癌术后病理高危因素有一定的效果。巨块型患者经过NACT后再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作者:叶磊;朱建龙;冯令达;翁雷;汪希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及其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甲状腺功能筛查诊断为SCH的妊娠妇女342例(SCH组)和正常妊娠妇女2605例(对照组),根据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比较2组GDM发病率,每组再分为GDM组及OGTT正常组,比较各组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体格参数。结果:SCH组GDM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SCH组TPOAb阳性率、TSH水平和FT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在SCH组和对照组的2个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CH组和对照组的流产、早产率和分娩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SCH-GDM组流产、早产率高于SCH-OGTT正常组及对照组,SCH-OGTT正常组高于对照-OGTT正常组,对照-GDM组高于对照-OGTT正常组;SCH组2个亚组间分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2个亚组(P<0.01)。新生儿体质量、头围和身高等体格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H会增加GDM发病及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SCH合并GDM危害高于单一疾病,应注重对SCH妊娠妇女血糖的监测和控制。

    作者:康苏娅;汪云;伍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卡贝缩宫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产科32周后单胎剖宫产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治疗组(卡贝缩宫素组)90例,剖宫产时胎儿娩出后卡贝缩宫素100μg宫底肌内注射;对照组(缩宫素组)90例,胎儿娩出后缩宫素100μg宫底肌内注射,2组均同时予缩宫素20 IU持续静脉点滴。记录产后24 h内出血量、血压、胎儿体质量、评分、妊娠妇女心率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产后24 h内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4.4%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羊水性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症状。结论: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剖宫产产后出血比单用缩宫素效果更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韩凌霄;于芳;侯海燕;史海霞;吴桃;杨维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小RNA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通过翻译后、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mRNA的单链非编码RNA,可作为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近期研究发现一些miRNA与子宫内膜癌(EC)的癌基因表达有关,例如miRNA-200家族,miRNA-205,miR-129-2,miR-203,miR-302,miR-194,miR-30c,miR-204,miR-34,miR-125, miRNA-152,miRNA-503等,均已证实与EC的癌基因具有相关性。随着对miRNAs研究的不断深入,miRNA有望成为EC的有效新靶点之一应用于临床。现综述近年与EC相关的miRNA研究进展。

    作者:刘麒薇;杨敏;童晓文;王建军;WANG Jian-jun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新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本刊自2012年始实行新的层次标题编号方法,即对文献的每个章节均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所有章、节均从1开始连续编号,节的编号旨在所属章、节范围内连续,如下所示:1……;1.1……;1.1.1……;2……;2.1……;2.1.1……以此类推,请作者在投稿时参照执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骨形态蛋白4和骨形态蛋白7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之一。以稀发排卵或不排卵、高雄激素血症以及形态学上的多囊卵巢为主要表现特征。迄今为止,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PCOS的形成与卵源性的某些转录因子有关,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蛋白4(BMP4)和BMP7是TGF-β超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卵泡的形成、排卵、颗粒细胞的生长成熟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了解BMP4和BMP7在女性生殖系统的调节作用,对研究PCOS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晓;金洁雯;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声明

    鉴于近日发现有网站盗用本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和《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名义进行不正当宣传及代发文章业务,特此声明:本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负责征稿及论文代发业务,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代发稿件。如因他人非法代发行为造成任何损失,本编辑部概不承担责任。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癌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发病率更高。其多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等,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者,应考虑到有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辅助检查包括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宫腔镜检查(HS)、子宫内膜活检术及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和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等,应联合多种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综述有关该病诊断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马辛欣;王建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激素治疗和化疗。以往化疗多用于晚期及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近研究认为,对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辅助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率。化疗的适应证、药物的选择及方案的制定都影响化疗疗效。新兴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较传统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弱,目前临床应用研究较少,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切,临床尚未作为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郝曼;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下期重点预告

    微创手术应用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妇科医师的创新思维与人性,种子与土地,腹腔镜技术的进展和评价,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的治疗指征、手术技巧以及效果,腹腔镜手术中卵巢功能保护,生殖相关输卵管疾病的微创手术进展,机器人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腹腔镜在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宫腔镜与腹腔镜剔除子宫壁间肌瘤疗效对比分析,第二代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临床应用70例分析,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腔粘连生殖预后分析--附26例报道,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宫腔镜对不孕症宫腔影响因素的评估和治疗结局,应用宫腔镜诊治幼女和少女妇科疾病,子宫畸形诊治新纪元,宫腔镜气体栓塞的认识,防治宫腔镜并发症指南(法国),解读宫腔镜TURP综合征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 MOGCT)的生存率、复发率和术后妊娠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等外文及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同质性研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治疗MOGCT生存率比较的回顾性病例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表明,MOGCT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生存率优于根治性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8,95%CI为1.32~2.69,P=0.0005)。MOGCT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较根治性手术患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1,95%CI为0.03~0.38,P=0.0007)。4篇临床病例研究详细记录和分析了有生育要求并尝试妊娠和实际成功受孕的例数,总妊娠率为86.7%。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MOGCT患者的生存率均优于根治性手术患者,复发率低,且能维持正常的妊娠和生育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韦任姬;李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