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炜;杨戈;王新红
目前,由于妇科疾病而施行子宫切除术者日益增多,施行子宫全切除后,会不会影响性生活的质量,这是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子宫全切除后,会减少阴道的分泌和润滑,从而使性生活发生困难.有些患者担心施行子宫全切除术后会改变女性的性征;有些妇女以为子宫全切除后不再是女人了,失去了女性的魅力,失去了对丈夫的吸引力.对于以上患者的种种疑惑和顾虑,笔者就子宫全切除术后对性生活有无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者:李雪梅;肖惠芬;陈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VLN-D盆腔炎治疗仪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用盆腔炎治疗仪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单用抗菌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效率96.7%,对照组88.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VLN-D盆腔炎治疗仪配合中药灌肠疗效显著.
作者:姚玉群;张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口腔科医生对口腔专业是很熟悉的,但对口腔法医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案件需要鉴别时肯定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复习近年来有关口腔常见案例,综述如下.
作者:解建设;孟宪安;孙效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质量分析的要求从2000年开始,我院推行了质量分析制度,其具体要求是:1.1全院各科室每月召开-次质量分析会,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分析讨论本科室的有关护理质量,找出成绩、经验、教训和差距,制订改进措施,并写出书面材料上交护理部.
作者:王华;祝玉东;郎秋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慢性荨麻疹(chronic ruticaria.简称CU)的胃粘膜受累时大多数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只在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表现.为了探讨CU胃粘膜的受累情况,现将我们近年用胃十二指肠纤维镜(简称纤维镜)检查的例病14例CU胃粘膜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纪淑贤;赵济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统计分析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L),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RLU)、经皮肾穿刺取石(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UPSL组30例,RLU组27例,PCNL组9例.结果URSL组碎石成功21例,9例不成功,其中5例改为开放手术,1例改为后腹腔镜取石.2例行ESWL术,1例仅留置双J管,术后1个月拔管后自行排出.2例并发输尿管穿孔.RLU组取石成功23例,4例滑入肾内,经配合输尿管镜和腹腔镜直视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成功,术后5例有伤口漏尿.PCNL组成功9例,无并发症.结论USRL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PCNL创伤小,取石成功率高,在结石靠近肾盂、儿童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同侧肾结石和结石以下输尿管狭窄时应优先考虑,但技术难度较大.RLU可作为URSL不成功后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米其武;曹正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肥胖已经作为一种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减肥药物发展虽然很快,但副作用大,在临床运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近2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火罐为主治疗肥胖患者60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针灸并火罐以其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少、疗效确切、且持久、经济方便等优势被广大肥胖患者所接受,现报道如下.
作者:栗滢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体骨髓移植(ABMT)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ABMT的优点在于不受供骨髓者的限制.移植后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间质性肺炎等伴发症也较轻,同时对年龄的选择也较宽.ABMT患者经大剂量化疗,白细胞逐渐下降,机体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护理质量是ABMT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
作者:王明君;胡晓玲;孙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有胃癌的病人,有可能同时发生糖尿病.当两种疾病并存时,糖尿病病人血糖的控制在胃癌的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佳,将会直接关系到胃癌的手术效果,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同时也增加胃癌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如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和延期愈合、肺内感染甚至败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发生吻合口瘘,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我科近年来所接触的临床病历较多,现将有关的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月光;兰秀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根治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18例,此法即避免开腹手术的弊端,又完整保留了女性器官,从而受到患者认可现将介入治疗的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李秀芹;赵建玲;尹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由于急性肠梗阻的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即绞窄性肠梗阻必须及早手术,单纯性肠梗宜采用中西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本文结合本院15年来346例不同类型号的急性肠梗阻的17个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找出定量的鉴别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孕妇32岁,停经3月.停经40d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早孕症状,近1个月来自觉小腹迅速增大,不规则阴道流血10d,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胎头位于脐下方,双顶径3.1cm颅骨光环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胸腹及四肢无异常,胎心规律,胎动正常,在子宫后壁可见胎盘厚度为3.2cm,羊水大深3.6cm,同时在子宫腔内右侧上至宫底、下至宫颈内口处可探及稍强回声光团范围11.7×13× 8cm,其内可见很多散在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如蜂窝状,此蜂窝状回声与子宫后壁的胎盘相连,双侧附件区未见包块.B超诊断:3月孕合并葡萄胎.建议终止妊娠.临床诊断:3月孕合并葡萄胎.行钳夹清宫术,钳夹出大量水泡样组织及胎体,胎盘组织共约1000g,流出羊水约50ml.病理报告:部分性葡萄胎.后诊断:3月孕合并葡萄胎.
作者:张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诊断卵巢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37例卵巢囊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获得肿瘤不同切面的二维及三维图像,并与术中及术后病理比较.结果三维超声所建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能够描述内壁特征,显示内部结构如间隔、乳头状突起,确定病变与相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三维超声成像从多切面、多角度对病变进行重建观察,获取更多的临床诊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郑大伟;郑蕾;黄春慧;杨立岩;谷冬雪;赵云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龙胆泻肝汤李东恒方见<古今医方集成>为清肝胆实热的方剂.近代多用本方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急性贫腔炎等具有肝胆湿热之证候者.足厥阴肝经起拇趾外侧,循行于小腿内侧后,经大腿内侧正中绕阴器上行.虚肝络胆,故会阴部生殖器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痛等症,凡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具有肝经湿热症状现代祖国医学的疾病.按中医辨证符合上述舌脉症状具备确实有效均可运用本方现举临证验案则如下.
作者:杨耀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糖尿病痛性神经炎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痛苦且无特效疗法.我于2000年至2005年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糖尿病痛性神经炎9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尹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方法2003年和2004年汉沽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菌及耐药情况.结果在230例肺炎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51%,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列前5位;革兰阳性球菌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列前3位;真菌占12.82%,以白色念珠菌为首.药敏结果提示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近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作者:杨会霞;王长友;董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对照分析癔病性躯体障碍与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焦虑、抑郁症自评量表(SAS、SDS)以及自编临床特征调查表分别对26例癔病性躯体障碍和2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诱因、病程特点、性别、主诉症状、药物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癔病性躯体障碍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差异明显,这些差异有助于两者的鉴定.
作者:周志壮;于永达;高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芪及参芪在化疗后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方法32例癌症患者化疗后应用黄芪注射液和参芪片与28例癌症患者化疗后未行特殊处置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红、白细胞数在2周内数量差异情况.结果化疗后使用黄芪注射液并口服参芪片可明显减缓白细胞下降幅度.结论黄芪注射液并参芪片可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洪文;于洪梅;冯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某院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的现状,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调出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外科手术科室出院病人的全部病历,按病案号随机抽取315份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15份病历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率为100%;主要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甲硝唑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占65.7%.仍有在术前和术中不用,而在术后使用,没有把握住用药时机.术后平均用药6天,为时过久.联合用药存在选药不当,标本送检和药敏监测还未受重视.静脉应用率为100%,均为滴注给药,无静脉推注给药.结论抗菌药物围手术预防应用存在问题比较严重,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作者:贾孟良;谢守霞;杨红英;陈振德;张万帆;饶曼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自创立以来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受到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期病人选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初步观察,旨在了解补阳还五汤在这方面的微观功效.
作者:朱应文;陈书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