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刘玉玲;汤福想;王冬亮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子宫肉瘤,其肿瘤细胞形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以及子宫外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早期即可能发生浸润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镜下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漏诊率都非常高.单凭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学往往较难正确诊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
作者:姚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3月满足条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者1000例,对其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测、HPV-DNA检测(SPR法)、hTERC基因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以上3种检测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价3种方法对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符合率.结果:1 00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9)岁,TCT结果异常者119例,占11.9%;HPV阳性者共136例,占13.6%; hTERC基因扩增阳性共58例,占5.8%.229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共36例,其中CIN Ⅰ 13例(5.68%),CINⅡ13例(5.68%),CINⅢ8例(3.49%),宫颈鳞状细胞癌(SCC)2例(0.87%).单独应用一种筛查方案时,TCT的敏感度高(83.3%).应用任两种方案联合筛查时,TCT+HPV的敏感度高(94.4%),但特异度低(29.6%);TCT或HPV与hTERC基因检测联合都可使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升高.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各筛查方案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联合筛查方案优于单一筛查方案;HPV检测+hTERC基因检测联合筛查效果佳,但成本高.TCT+HPV检测联合筛查不失为一种经济而相对高效的筛查方案,可作为基本筛查进行.应根据经济条件及筛查成本选择适合的筛查方案.
作者:刚小青;张菊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必要因子.HPV的病毒样颗粒(由HPV病毒基因组L1基因编码)可产生中和抗体,其结果是HPV病毒样颗粒的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某个HPV型别的感染.由于HPV16和18两个型别在宫颈癌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率,这两个型别的病毒样颗粒已被开发成为预防性疫苗.近年来,由两家主要的疫苗厂商生产的两种HPV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结果表明,HPV预防性疫苗是安全的.同时,对于预防低等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早期)有效.正是基于对于疫苗应用的期望,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考虑调整宫颈癌的控制策略.
作者:张春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标记物是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在正常细胞中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通过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血液、体液、提取液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的临床意义.CA72-4作为一种较新的肿瘤标记物,在多种肿瘤(如胃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A72-4联合其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有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作者:冯敏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家族存在于正常卵巢中,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GF家族参与包括卵巢癌在内的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对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IGF家族开展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IGF家族可能在卵巢癌的转化和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为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靶点.就IGF家族在卵巢癌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贾美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以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规范和关键技术、培训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目前中国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工作.当前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热点包括支原体致病性问题、“宫颈糜烂”的诊治问题、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盆腔炎诊治规范的制订及其中医中药治疗等.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廖秦平;张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是不可治愈的复发性、终生性疾病,可表现为生殖器疱疹或无症状性病毒排出.生殖器疱疹是生殖器溃疡的主要病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临床诊断的不敏感和非特异性,通常需要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HSV感染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可用于疾病发作时的治疗及预防复发.
作者:彭燕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不孕症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不孕症接受宫腹腔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850例,术前常规进行病史采集并取阴道分泌物,利用Nugent评分评价阴道菌群后,分为菌群正常组(307例,占36.12%)和菌群异常组(543例,占63.88%).根据菌群异常情况,又将菌群异常组分为5组,分别为乳酸杆菌减少组(325例)、革兰阳性小杆菌为优势菌组(173例)、细菌性阴道病(BV)组(26例)、菌群抑制组(11例)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组(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菌群异常组患者的5年以上不孕症病史、流产后并发症及药物流产史的发生率高于菌群正常组(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1.42(1.07~1.89)、1.97(1.28~3.05)、1.51(1.03~2.22).其中乳酸杆菌减少患者药物流产史的发生率高(0R=1.66,95%CI:1.09~2.51).阴道革兰阳性小杆菌患者流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OR=1.86,95%CI:1.13~3.07).校正年龄、学历及家庭年收入后发现,流产后并发症是阴道菌群异常的危险因素(OR=2.653,95%CI:1.16~6.07).结论: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下腹痛、发热等并发症会增加阴道菌群失调的危险性,流产后积极抗炎等预防性治疗对于保护阴道正常微环境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晓;侯海燕;胡春秀;杨振华;陈亚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成年妇女宫颈的常见病变,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以光敏剂、光源以及氧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其探索性地应用于CIN的保守治疗.目前已初步证实系统应用光敏剂的PDT对CIN有较理想的效果,而外用光敏剂的PDT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总的不良反应均很少.PDT的疗效与光敏剂种类及浓度、用药距离照光时间、光照强度参数、PDT操作方法、疗效的评价方法等有关,其各种治疗参数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叶庭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主诉痛经的EMs患者70例,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分为2组,LNG-IUS组35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组35例.另选取33例术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诊1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和3组间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A125值及复发率.观察LNG-IUS的不良反应、续用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LNG-IUS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LNG-IUS组较对照组和GnRHa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LNG-IUS组与GnRHa组血清CA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LNG-IUS组和GnRHa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NG-IUS组25.0%的患者有阴道不规则淋漓出血,LNG-IUS续用率94.0%,患者满意度54.5%.结论:LNG-IUS用于EMs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疗效较好,续用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不规则子宫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改玲;史惠蓉;任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来曲唑对人子宫肌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来曲唑片3个疗程后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直接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超声测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子宫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与来曲唑治疗前或与对照组相比较,来曲唑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增加.结论:来曲唑可缩小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来曲唑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增加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
作者:龚霞红;申清香;刘珏;周寿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输卵管上皮内癌为隐性癌,在乳腺癌易感基因( BR CA)突变患者中行预防性双附件切除时发现,其病因不明,人群中发病率不详,在BRCA基因突变患者中其发病率为4.4%~8%,且可早期出现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盆腔种植转移.对于卵巢癌的起源问题,现仍有争议,认为卵巢癌有两种起源方式,其中高分化浆液性癌被认为是起源于输卵管.输卵管上皮内癌多无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即使行双附件切除后,仍需仔细行全部输卵管病理检查才能发现,所以临床易漏诊.治疗与卵巢癌相同,输卵管上皮内癌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赵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生物膜是一种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附着群落,其由多糖、蛋白等构成的多聚基质形成.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其可提高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抗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及吞噬作用.由于细菌生物膜不能有效地被免疫系统清除或不能完全被抗生素灭活,所以往往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妇女阴道黏膜及性伴侣尿液沉渣中均能检测到加德纳菌生物膜.采用甲硝唑或莫西沙星标准治疗,虽临床症状消失,但停药后部分以加德纳菌为主的细菌生物膜在生化失活后得以复活,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复发.乳杆菌能竞争成为阴道黏膜优势菌群,对于浮游生长及生物膜状态的加德纳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促乳杆菌生长有利于纠正菌群失衡、恢复正常阴道环境.需评估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结构和成分以深入了解其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靶向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林思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制备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方法:选用5~6个月龄未交配雌性兔5只,应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液采用逆行宫腔插管灌注细菌法建立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定期监测模型动物血常规、体温、体质量等指标,腹腔镜下观察兔盆腔炎症进展过程,取兔全子宫双输卵管行病理检查.结果:5只兔全部成功注入混合菌液,注射细菌3d后血白细胞升高,14 d后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注入细菌10~20 d左右兔体质量增加减缓甚至下降;腹腔镜观察,注入细菌14 d内,盆腔以充血、水肿及渗出为主要变化,14 d后以输卵管管壁增厚、输卵管增粗、挛缩为主要变化,经病理确认发生了盆腔炎症变化.结论:通过逆行子宫插管灌注细菌法可制备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该模型14 d左右为急性炎症期,14 d之后进入以增生、瘢痕修复为主要改变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期.
作者:李俊良;刘恒;王建六;王世军;魏丽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相同浓度不同生物群解脲支原体血清型3和8 (Uu3、Uu8)的致病性差异、两群混合感染时与单一感染的区别.方法:将52只经阴道脱污染及雌激素预处理过的母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对照组),阴道分别接种相同浓度(106拷贝/g)的Uu3,Uu8,Uu3和Uu8的混合液及无菌培养液.接种后第1,3,7,14,21,35,49,63,77,91和105天,取宫颈管分泌物行Uu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于接种后第14天及实验结束时取各组8只及对照组2只兔的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行HE染色光镜镜检,取第14天的兔宫颈管黏膜扫描电镜,观察急慢性炎症反应.结果:①A,B和C组母兔宫颈管分泌物中Uu总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3%(25/88),55.7% (49/88)和69.3%(6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接种后第1天阳性率达高峰,A,B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7.5%(7/8),100.0% (8/8)和100.0% (8/8),此后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均未检测出Uu.②A,B和C组母兔在接种后各时间点(第35天后除外),宫颈管Uu FQ-PCR定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C组定量值均于接种后第1天达高峰,分别为364×104拷贝/g,401×104拷贝/g,493×104拷贝/g,此后随接种后时间的延长定量值逐渐下降,同一实验组Uu在接种后的不同时间点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B和C组的总致病率分别为31.3%(5/16),62.5% (10/16)和81.3%(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组致病率高,A组低;3个实验组接种Uu后第14天的致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接种Uu后第105天时致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D组实验全程结束均无致病.结论:①单一接种106拷贝/g的Uu3、Uu8及两群Uu混合接种对母兔均可表现出致病性.混合组致病性强,Uu8组次之,Uu3组弱.②在母兔生殖道中,接种相同浓度的Uu后,以混合组感染力及定植力强,Uu8组次之,Uu3组弱.提示Uu8感染力和定植力明显强于Uu3.③不同生物群的Uu3与Uu8的致病浓度可能存在差异,Uu8的致病浓度可能为<106拷贝/g.
作者:刘淑荣;张洪文;吴献青;王新;周英;李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统计各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以上病例中的分布数据,为HPV疫苗引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开展HPV疫苗效果评价的四期临床试验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三明治”技术进行病理切片,并运用SPF10-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再利用DNA酶免疫测定法(DEIA)和包括25种型别特异性探针的反向杂交线型探针检测技术(LiPA)对HPV阳性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91例宫颈组织样品(包括13例CINⅡ,36例CINⅢ,40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通过DEIA检测时,HPV均为阳性,阳性率100%;通过LiPA检测时,HPV阳性89例,阳性率97.8%,以HPV-16为主,其次是HPV-58,HPV-18和HPV-31.其中单一型感染72例,双重感染11例,多重感染6例.结论:河南地区宫颈病变患者组织中HPV感染主要为单一型感染,以HPV-16和HPV-58为主,为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预防性疫苗在中国开展人群疫苗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HPV-58在研究人群中的重要性也对新型疫苗的开发提出挑战.
作者:王晓静;刘玉玲;汤福想;王冬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M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75例PCOS患者(研究组)及86例正常排卵育龄妇女(对照组)月经第2日内分泌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MH,同时应用超声诊断仪行卵巢卵泡计数(FN).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8.21±2.32) mg/L和(2.39±1.29) mg/L,研究组AM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研究组AMH与FN、睾酮(T)、黄体生成激素(LH)、LH/FSH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9,0.215,0.312和0.256,均P<0.05),而与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体质量指数(BMI)无线性相关性(r分别为0.12,0.19,0.10和0.16,均P>0.05).结论:AMH用于临床PCOS诊断有一定价值,且简便易行.
作者:张芳;王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原体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关于不同种支原体致病性的差异及支原体的检测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就国内外支原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对分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详细阐述不同型别支原体在国内外不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以及支原体在女性中的携带情况及其与阴道感染、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和产科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解脲支原体在健康人群中有较高携带率,判断其致病需谨慎,必须将支原体作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对待.
作者:张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2010年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有关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诊治指南与2006年版相比变化不大,诊断上仍采用3个标准,即低标准、附加标准及特异标准.治疗以采用广谱、经验性抗生素为主.由于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淋病奈瑟菌菌株增加,治疗方案中取消了喹诺酮类药物与甲硝唑联合的治疗方案.以下是2010年美国CDC关于PID诊断与治疗的指南.
作者:范爱萍;薛凤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困扰广大生育期女性的多发病.建立一个适宜的动物模型,对于了解PID的临床发病机制、药物的评价监测以及疫苗开发利用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盆腔炎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较多,建立的模型在应用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综述PID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情况.
作者:柴昕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