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萍;薛凤霞
近20年来腹腔镜在宫颈癌诊治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腹腔镜手术出血少,美观,恢复快.腹腔镜用于宫颈癌手术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其远期效果.许多腔镜中心还开展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意在减少膀胱、肠道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一些腔镜中心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腹腔镜下广泛宫颈切除术和晚期宫颈癌在初始放化疗前接受腹腔镜下分期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做了研究.
作者:马耀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子痫前期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疾病,病因复杂且具有多重性.目前临床上多是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才开始进行一系列治疗,但此时母体及胎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往往母儿预后不佳.通过加强围产期监测,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预测疾病的发生,筛查出高危患者,尽早干预,从而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述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Sfit-1)、胎盘生长因子(PIGF)和胎盘蛋白13(PP13)在子痫前期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成年妇女宫颈的常见病变,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以光敏剂、光源以及氧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其探索性地应用于CIN的保守治疗.目前已初步证实系统应用光敏剂的PDT对CIN有较理想的效果,而外用光敏剂的PDT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总的不良反应均很少.PDT的疗效与光敏剂种类及浓度、用药距离照光时间、光照强度参数、PDT操作方法、疗效的评价方法等有关,其各种治疗参数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叶庭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是不可治愈的复发性、终生性疾病,可表现为生殖器疱疹或无症状性病毒排出.生殖器疱疹是生殖器溃疡的主要病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临床诊断的不敏感和非特异性,通常需要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HSV感染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可用于疾病发作时的治疗及预防复发.
作者:彭燕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生物膜是一种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附着群落,其由多糖、蛋白等构成的多聚基质形成.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其可提高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抗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及吞噬作用.由于细菌生物膜不能有效地被免疫系统清除或不能完全被抗生素灭活,所以往往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妇女阴道黏膜及性伴侣尿液沉渣中均能检测到加德纳菌生物膜.采用甲硝唑或莫西沙星标准治疗,虽临床症状消失,但停药后部分以加德纳菌为主的细菌生物膜在生化失活后得以复活,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复发.乳杆菌能竞争成为阴道黏膜优势菌群,对于浮游生长及生物膜状态的加德纳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促乳杆菌生长有利于纠正菌群失衡、恢复正常阴道环境.需评估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结构和成分以深入了解其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靶向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林思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人体多器官恶性肿瘤存在诸多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2011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暨HPV疫苗与子宫颈癌防治研讨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的观点,HPV作为肿瘤病毒的观点被广泛承认.介绍近年HPV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论述,同时提出实际工作中预防、筛查及诊断的几点建议,并展望今后防治HPV的前景.
作者:赵树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女性阴道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其中存在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阴道微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非培养方法在阴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者对阴道菌群有了更加全新的认知,对“正常菌群”的概念进行不断的修订.乳酸菌是阴道优势菌群,其随着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且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群存在差异.
作者:肖冰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体分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两大类,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更新了VVC的诊治规范,根据VVC的不同分类,选择个体化的抗真菌治疗.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和乳酸杆菌治疗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作者:吴文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标记物是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在正常细胞中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通过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血液、体液、提取液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的临床意义.CA72-4作为一种较新的肿瘤标记物,在多种肿瘤(如胃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A72-4联合其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有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作者:冯敏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必要因子.HPV的病毒样颗粒(由HPV病毒基因组L1基因编码)可产生中和抗体,其结果是HPV病毒样颗粒的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某个HPV型别的感染.由于HPV16和18两个型别在宫颈癌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率,这两个型别的病毒样颗粒已被开发成为预防性疫苗.近年来,由两家主要的疫苗厂商生产的两种HPV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结果表明,HPV预防性疫苗是安全的.同时,对于预防低等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早期)有效.正是基于对于疫苗应用的期望,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考虑调整宫颈癌的控制策略.
作者:张春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子宫肉瘤,其肿瘤细胞形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以及子宫外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早期即可能发生浸润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镜下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漏诊率都非常高.单凭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学往往较难正确诊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
作者:姚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解脲支原体(UU)是泌尿生殖道常见的、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与泌尿生殖的多种炎性疾病有关.近年研究表明,UU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病变亦相关,然而UU感染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UU细胞膜中含有丰富的脂蛋白,称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LAMPs),可能是UU中的重要病原相关模式分子,LAMPs可与宿主细胞上特定的Toll样受体(TLRs)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启动多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转录,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机体炎性反应,这可能是UU重要致病机制,也是近年研究热点.综述UU感染与HPV感染相关性,以及UU的LAMPs及其与TLRs关系的新研究.
作者:旷思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原体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关于不同种支原体致病性的差异及支原体的检测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就国内外支原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对分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详细阐述不同型别支原体在国内外不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以及支原体在女性中的携带情况及其与阴道感染、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和产科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解脲支原体在健康人群中有较高携带率,判断其致病需谨慎,必须将支原体作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对待.
作者:张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腹腔镜手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2000-2011年期间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CBM,万方和重庆维普数据库等.纳入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腹腔镜手术后联合应用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8篇符合要求的RCT文献,共计862例患者.②所纳入的研究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基线比较和等级描述等对所纳入的研究行质量评估,结果质量均达B级.Meta分析结果:术后应用GnRHa组随访1年症状缓解率比单纯腹腔镜组高(OR=4.30,95%CI:2.86~6.47,P<0.01);术后联合应用GnRHa组复发率比单纯腹腔镜组低(OR=0.18,95%CI:0.13~0.26,P<0.01);术后联合应用GnRHa组妊娠率比单纯腹腔镜组高(OR=4.98,95%CI:3.43~7.23,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后应用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
作者:徐翊;洛若愚;张清;李华;易跃雄;李金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CINⅢ)包括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若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2001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推荐需保留生育功能的CINⅢ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术(CKC)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应用CKC或LEEP治疗CINⅢ80例,现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红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主诉痛经的EMs患者70例,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分为2组,LNG-IUS组35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组35例.另选取33例术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诊1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和3组间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A125值及复发率.观察LNG-IUS的不良反应、续用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LNG-IUS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LNG-IUS组较对照组和GnRHa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LNG-IUS组与GnRHa组血清CA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LNG-IUS组和GnRHa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NG-IUS组25.0%的患者有阴道不规则淋漓出血,LNG-IUS续用率94.0%,患者满意度54.5%.结论:LNG-IUS用于EMs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疗效较好,续用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不规则子宫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改玲;史惠蓉;任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统计各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以上病例中的分布数据,为HPV疫苗引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开展HPV疫苗效果评价的四期临床试验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三明治”技术进行病理切片,并运用SPF10-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再利用DNA酶免疫测定法(DEIA)和包括25种型别特异性探针的反向杂交线型探针检测技术(LiPA)对HPV阳性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91例宫颈组织样品(包括13例CINⅡ,36例CINⅢ,40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通过DEIA检测时,HPV均为阳性,阳性率100%;通过LiPA检测时,HPV阳性89例,阳性率97.8%,以HPV-16为主,其次是HPV-58,HPV-18和HPV-31.其中单一型感染72例,双重感染11例,多重感染6例.结论:河南地区宫颈病变患者组织中HPV感染主要为单一型感染,以HPV-16和HPV-58为主,为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预防性疫苗在中国开展人群疫苗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HPV-58在研究人群中的重要性也对新型疫苗的开发提出挑战.
作者:王晓静;刘玉玲;汤福想;王冬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困扰广大生育期女性的多发病.建立一个适宜的动物模型,对于了解PID的临床发病机制、药物的评价监测以及疫苗开发利用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盆腔炎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较多,建立的模型在应用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综述PID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情况.
作者:柴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及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治疗后有较长的无瘤生存期.近年来,有关改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国内外妇科肿瘤医师在宫颈癌手术治疗方面,开展了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宫颈根治手术、保留内分泌功能的手术和保留神经功能的手术等.改进后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获得广泛肯定,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得到患者的认可.在宫颈癌辅助治疗方面,放化疗必不可少,但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其并发症也较多,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探讨.综述国内外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奚美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来曲唑对人子宫肌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来曲唑片3个疗程后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直接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超声测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子宫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与来曲唑治疗前或与对照组相比较,来曲唑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增加.结论:来曲唑可缩小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来曲唑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增加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
作者:龚霞红;申清香;刘珏;周寿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