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霞红;申清香;刘珏;周寿红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3月满足条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者1000例,对其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测、HPV-DNA检测(SPR法)、hTERC基因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以上3种检测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价3种方法对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符合率.结果:1 00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9)岁,TCT结果异常者119例,占11.9%;HPV阳性者共136例,占13.6%; hTERC基因扩增阳性共58例,占5.8%.229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共36例,其中CIN Ⅰ 13例(5.68%),CINⅡ13例(5.68%),CINⅢ8例(3.49%),宫颈鳞状细胞癌(SCC)2例(0.87%).单独应用一种筛查方案时,TCT的敏感度高(83.3%).应用任两种方案联合筛查时,TCT+HPV的敏感度高(94.4%),但特异度低(29.6%);TCT或HPV与hTERC基因检测联合都可使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升高.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各筛查方案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联合筛查方案优于单一筛查方案;HPV检测+hTERC基因检测联合筛查效果佳,但成本高.TCT+HPV检测联合筛查不失为一种经济而相对高效的筛查方案,可作为基本筛查进行.应根据经济条件及筛查成本选择适合的筛查方案.
作者:刚小青;张菊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人体多器官恶性肿瘤存在诸多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2011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暨HPV疫苗与子宫颈癌防治研讨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的观点,HPV作为肿瘤病毒的观点被广泛承认.介绍近年HPV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论述,同时提出实际工作中预防、筛查及诊断的几点建议,并展望今后防治HPV的前景.
作者:赵树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M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75例PCOS患者(研究组)及86例正常排卵育龄妇女(对照组)月经第2日内分泌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MH,同时应用超声诊断仪行卵巢卵泡计数(FN).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8.21±2.32) mg/L和(2.39±1.29) mg/L,研究组AM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研究组AMH与FN、睾酮(T)、黄体生成激素(LH)、LH/FSH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9,0.215,0.312和0.256,均P<0.05),而与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体质量指数(BMI)无线性相关性(r分别为0.12,0.19,0.10和0.16,均P>0.05).结论:AMH用于临床PCOS诊断有一定价值,且简便易行.
作者:张芳;王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输卵管上皮内癌为隐性癌,在乳腺癌易感基因( BR CA)突变患者中行预防性双附件切除时发现,其病因不明,人群中发病率不详,在BRCA基因突变患者中其发病率为4.4%~8%,且可早期出现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盆腔种植转移.对于卵巢癌的起源问题,现仍有争议,认为卵巢癌有两种起源方式,其中高分化浆液性癌被认为是起源于输卵管.输卵管上皮内癌多无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即使行双附件切除后,仍需仔细行全部输卵管病理检查才能发现,所以临床易漏诊.治疗与卵巢癌相同,输卵管上皮内癌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赵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腹腔镜手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2000-2011年期间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CBM,万方和重庆维普数据库等.纳入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腹腔镜手术后联合应用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8篇符合要求的RCT文献,共计862例患者.②所纳入的研究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基线比较和等级描述等对所纳入的研究行质量评估,结果质量均达B级.Meta分析结果:术后应用GnRHa组随访1年症状缓解率比单纯腹腔镜组高(OR=4.30,95%CI:2.86~6.47,P<0.01);术后联合应用GnRHa组复发率比单纯腹腔镜组低(OR=0.18,95%CI:0.13~0.26,P<0.01);术后联合应用GnRHa组妊娠率比单纯腹腔镜组高(OR=4.98,95%CI:3.43~7.23,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后应用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
作者:徐翊;洛若愚;张清;李华;易跃雄;李金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以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三者均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对于阴道分泌物的检测,应包括pH值测定、氢氧化钾(KOH)以及生理盐水湿片检查.对于有外阴阴道炎症状,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应考虑是否为机械性、化学性、过敏性或其他非感染性刺激因素引起.
作者:薛凤霞;岳莹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0-2010年间收治的2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良、恶性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各1例.2例患者均表现为闭经、男性化等特征,术中及病理所见均与已报道特点一致.良性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状况良好;而恶性患者虽经手术和化疗,10个月后仍死于肿瘤复发.结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患者为恶性,可行化疗,但预后较差.
作者:李晓红;朱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以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规范和关键技术、培训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目前中国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工作.当前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热点包括支原体致病性问题、“宫颈糜烂”的诊治问题、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盆腔炎诊治规范的制订及其中医中药治疗等.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廖秦平;张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来曲唑对人子宫肌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来曲唑片3个疗程后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直接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超声测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子宫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与来曲唑治疗前或与对照组相比较,来曲唑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增加.结论:来曲唑可缩小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来曲唑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增加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2的表达.
作者:龚霞红;申清香;刘珏;周寿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标记物是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在正常细胞中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通过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血液、体液、提取液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的临床意义.CA72-4作为一种较新的肿瘤标记物,在多种肿瘤(如胃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A72-4联合其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有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作者:冯敏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微小RNA (miRNA)是一类分布十分广泛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动物、植物和病毒中广泛存在.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并在肿瘤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miRNA可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iR-21受重视.miR-21作为较早发现的人类miRNA之一,因其较为明确的存在背景,而成为人类miRNA功能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就miR-21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作者:闫莉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原体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关于不同种支原体致病性的差异及支原体的检测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就国内外支原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对分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详细阐述不同型别支原体在国内外不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以及支原体在女性中的携带情况及其与阴道感染、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和产科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解脲支原体在健康人群中有较高携带率,判断其致病需谨慎,必须将支原体作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对待.
作者:张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制备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方法:选用5~6个月龄未交配雌性兔5只,应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液采用逆行宫腔插管灌注细菌法建立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定期监测模型动物血常规、体温、体质量等指标,腹腔镜下观察兔盆腔炎症进展过程,取兔全子宫双输卵管行病理检查.结果:5只兔全部成功注入混合菌液,注射细菌3d后血白细胞升高,14 d后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注入细菌10~20 d左右兔体质量增加减缓甚至下降;腹腔镜观察,注入细菌14 d内,盆腔以充血、水肿及渗出为主要变化,14 d后以输卵管管壁增厚、输卵管增粗、挛缩为主要变化,经病理确认发生了盆腔炎症变化.结论:通过逆行子宫插管灌注细菌法可制备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该模型14 d左右为急性炎症期,14 d之后进入以增生、瘢痕修复为主要改变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期.
作者:李俊良;刘恒;王建六;王世军;魏丽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家族存在于正常卵巢中,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GF家族参与包括卵巢癌在内的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对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IGF家族开展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IGF家族可能在卵巢癌的转化和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为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靶点.就IGF家族在卵巢癌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贾美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CINⅢ)包括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若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2001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推荐需保留生育功能的CINⅢ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术(CKC)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应用CKC或LEEP治疗CINⅢ80例,现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红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生物膜是一种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附着群落,其由多糖、蛋白等构成的多聚基质形成.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其可提高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抗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及吞噬作用.由于细菌生物膜不能有效地被免疫系统清除或不能完全被抗生素灭活,所以往往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妇女阴道黏膜及性伴侣尿液沉渣中均能检测到加德纳菌生物膜.采用甲硝唑或莫西沙星标准治疗,虽临床症状消失,但停药后部分以加德纳菌为主的细菌生物膜在生化失活后得以复活,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复发.乳杆菌能竞争成为阴道黏膜优势菌群,对于浮游生长及生物膜状态的加德纳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促乳杆菌生长有利于纠正菌群失衡、恢复正常阴道环境.需评估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结构和成分以深入了解其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靶向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林思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女性阴道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其中存在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阴道微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非培养方法在阴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者对阴道菌群有了更加全新的认知,对“正常菌群”的概念进行不断的修订.乳酸菌是阴道优势菌群,其随着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且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群存在差异.
作者:肖冰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统计各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以上病例中的分布数据,为HPV疫苗引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开展HPV疫苗效果评价的四期临床试验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三明治”技术进行病理切片,并运用SPF10-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再利用DNA酶免疫测定法(DEIA)和包括25种型别特异性探针的反向杂交线型探针检测技术(LiPA)对HPV阳性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91例宫颈组织样品(包括13例CINⅡ,36例CINⅢ,40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通过DEIA检测时,HPV均为阳性,阳性率100%;通过LiPA检测时,HPV阳性89例,阳性率97.8%,以HPV-16为主,其次是HPV-58,HPV-18和HPV-31.其中单一型感染72例,双重感染11例,多重感染6例.结论:河南地区宫颈病变患者组织中HPV感染主要为单一型感染,以HPV-16和HPV-58为主,为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预防性疫苗在中国开展人群疫苗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HPV-58在研究人群中的重要性也对新型疫苗的开发提出挑战.
作者:王晓静;刘玉玲;汤福想;王冬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近20年来腹腔镜在宫颈癌诊治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腹腔镜手术出血少,美观,恢复快.腹腔镜用于宫颈癌手术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其远期效果.许多腔镜中心还开展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意在减少膀胱、肠道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一些腔镜中心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腹腔镜下广泛宫颈切除术和晚期宫颈癌在初始放化疗前接受腹腔镜下分期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做了研究.
作者:马耀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子痫前期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疾病,病因复杂且具有多重性.目前临床上多是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才开始进行一系列治疗,但此时母体及胎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往往母儿预后不佳.通过加强围产期监测,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预测疾病的发生,筛查出高危患者,尽早干预,从而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述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Sfit-1)、胎盘生长因子(PIGF)和胎盘蛋白13(PP13)在子痫前期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