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腱的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尹琳;王春梅

关键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 组织代用品, 自体肌腱移植, 修复方法, 临床工作, 肌腱损伤, 治疗, 应用
摘要:肌腱损伤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异种肌腱移植和内用组织代用品.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具有味觉和运动功能的一期全舌再造探索(随访18年病例报告)

    目的探索一项具有味觉和舌自主运动功能的全舌再造技术.方法将完整保存神经血管并含有舌外肌的口底组织,沿下颌骨后缘整块切开、自下颌舌骨肌浅面分离后,向上、向前抬起作为再造舌,用岛状颈阔肌肌皮瓣经颏下转入口腔,分别覆盖再造舌的腹侧创面和口底的口腔侧创面.颈部供瓣区中厚植皮.结果对1例曾被切去全舌的患者,应用该法再造全舌,术后获得完全的味觉感觉及良好的吞咽、语言等自主运动功能.结论在保存有完整神经血管及口底组织的情况下,该法是有效可行的舌再造方法之一.

    作者:陈宗基;屈仁泉;黄恒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冷冻异体指复合组织联合自体(足母)甲皮瓣移植拇指再造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科从1982年6月开展冷冻异体手指复合组织及自体(足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手指的临床实践研究以来,至今已积累280例临床病例,手术成功率95%,不少患者已进入免疫耐受状态.

    作者:侯明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合颧脂肪垫及颧大肌悬吊复位的内窥镜面中上部年轻化手术

    目的采用创伤较小的方法来矫正面中上部老化,尤其是鼻唇沟过深及口角下移.方法面中上部采用内窥镜上提之后,采用下睑缘切口,颧大肌起点上移,固定于眶外侧骨膜或颞肌表面,牵拉上移颧脂肪垫,使之复位,提升口角,矫正过深鼻唇沟.结果26例术后,无头皮麻木,脱发,无明显瘢痕,无下睑外翻、面神经损伤、血肿并发症,观察期为6个月~3年,无下垂复发,效果均十分满意.结论术式创伤小,切口小而隐蔽,矫正鼻唇沟过深效果肯定.

    作者:谢洋春;徐群;甘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创面愈合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清创后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局部喷涂,无菌纱布包扎.治疗后7、14、21、28天分别计算创面愈合数.结果14天内创面愈合14个,14~21天愈合4个,22~28天愈合3个;总有效率100%.结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

    作者:巫国辉;李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检测

    目的研究和开发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并对生产的4种组织代用品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组织代用品的浸提液与宫颈癌HeLa细胞及淋巴母细胞AHH-1细胞接触2、3、5、6天后,用酶联免疫仪分别在492 nm和570 nm波长下测定各孔光吸收值,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用六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培养期4种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均大量增殖,形态正常,毒性级为0~1级.结论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吴国平;杨锴;滕利;张芾男;卢建建;高寿松;于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面神经颊支起源于面神经的颈面干及颞面干,穿出腮腺前缘后在SMAS筋膜及咬肌筋膜下走行,分布于形成口角轴的大部分表情肌(颧大肌、颧小肌、颊肌、笑肌、提口角肌、鼻小肌及口轮匝肌).在走行过程中,面神经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及颊区组织的层次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就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尤其是在定位、分离层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柏荣;黄渭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磨削矫正术

    目的介绍磨削术矫正下颌角良性肥大的手术方法.方法在下颌升支前外侧,沿升支外斜线作切口,于骨膜下分离,暴露术区后,依术前设计用磨削锉将下颌角肥大畸形的骨性部分除去,并将其修磨成近似正常的下颌角.结果本组共16例,其中1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双侧下颌角外突畸形及方型脸均有明显改善,下颌侧面观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本手术方法去除异常骨质及下颌角的塑形较易掌握,操作简便、安全,效果良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黄恒平;修志夫;陈贵敏;蔡群;蒋思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改良Millard手术治疗新生儿唇裂

    唇裂是颌面部先天畸形中常见的一种,我国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水平的提高,唇裂手术年龄由原先的2岁提早到现在的3个月[1],目前,绝大多数整形外科和口腔科医生认为手术越早越好.由于宫内手术不能广泛开展,新生儿期就成为手术佳时机;但新生儿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所以手术很难成功.2000年~2002年底我们应用改良Millard手术对20例新生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兵;沈卫民;王顺荣;崔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YAG型美肤治疗仪治疗太田痣及失败性文眉、文眼线、文身的疗效观察

    2001年至2005年应用YAG型美肤治疗仪治疗太田痣、失败性文眉、文眼线、文身(外伤性文身),共253例,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水和;吴秀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颌后缩畸形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面部畸形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起的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6例下颌后缩畸形且经PSG测试证实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的面形进行手术矫治.结果16例患者对面形的改善均感满意,晨起血压均有显著下降,其中2例伴有心律失常者的心律恢复正常.结论面部畸形不仅影响面容及咀嚼功能,且还会引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作者:董琪;王振军;陈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腹部横行皮瓣行乳房再造术的护理

    女性乳房是女性美的一个象征.乳房缺失不仅影响女性体态的完美,且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乳房再造则可塑造一个完美的女性体型,重建其自信心理.

    作者:赵永红;张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Limberg瓣再造耳垂

    目的探讨Limberg瓣再造耳垂的新方法及效果.方法于耳下颈区,根据耳垂的缺损程度,邻接耳垂缺损残迹缘引平行线,设计Limberg瓣或近似矩形瓣(改进),其瓣长约为缺损边长的2倍,宽略大于耳垂缺损游离缘(弧形线),将Limberg瓣切取移位至耳垂缺损区,瓣远端部分向耳后相互折叠形成新的耳垂.若耳轮下部有缺损,附加上份耳轮向下滑行瓣修复切迹状缺损.结果再造耳垂5例5侧耳一期完成.Limberg瓣或矩形瓣移位无坏死,其中1例人咬伤耳垂缺损回植失败,延期12天,清创即期再造也获得成功.随访12~16个月,再造耳垂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设计Limberg瓣或矩形瓣法再造耳垂,血供可靠,手术简便,损伤小,外形满意,供区瘢痕较隐蔽,是一期耳垂再造值得推崇应用的新方法.

    作者:宁金龙;朱飞;笪向东;李晓静;张林;杨会强;夏赤;宋海兵;高学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颌面外科前沿技术瞻望

    颅颌面外科是由法国著名整形外科教授Paul Tessier于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特殊的截骨和植骨方法将颅颌面骨分块移动,并按整形原则重新排列组合和固定,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矫正各种严重的颅颌面畸形的目的.

    作者:归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建口角蜗轴的大口畸形整复术

    目的探索一种在静态及动态时双侧口角对称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通过重建、恢复惠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大口畸形.结果7例术后大口畸形获得良好口角静态及动态美学效果.结论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修复大口畸形的方法较符合口裂生理美学特点.

    作者:谢义德;黄拔瑞;林晓曦;陈小松;陈朵朵;江成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隆乳术后某些并发症及其防治

    1创伤后乳房植入假体立即破裂[1]作者报道1例34岁女性患者,曾因慢性乳腺炎行双侧乳房皮下切除术,并且双侧乳房行硅凝胶充填假体隆乳术,术后恢复顺利.7年后一次因拥挤,右乳房被栅栏挤压了一下,据称并没有过强的压力,当即自感乳房不适.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肌腱的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异种肌腱移植和内用组织代用品.

    作者:尹琳;王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评价新型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修复领域中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4只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于大白兔两侧背阔肌下各置入10mm×4mm×3mm的羟基磷灰石、医用硅橡胶和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术后2周、1、2、3、6个月分组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测量包膜厚度.结果各期均无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各组包膜结构相似,术后1~6个月,HA-SI及HA组包膜厚度和SI组相比较薄,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组包膜厚度在整个实验阶段都呈现出与时间成正相关关系,术后1~2个月包膜厚度的增加为明显和活跃;而术后2~6个月,几乎无明显变化.结论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组织亲和性良好,且有弹性好、易操作等特点,作为组织代用材料可能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滕利;吴国平;杨志惠;杨锴;卢建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配合手术切除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评估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后手术切除治疗复杂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复杂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31例,确诊后先应用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液作病变内注射2~3次,待病变体积明显缩小,变硬,边界趋于清楚后,施行手术切除,病变切除70%~80%的8例,81%~90%的17例,91%~100%的6例.结果随访1~8年,无1例发生明显的组织器官缺损或畸形:未见复发或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后手术切除治疗复杂头颈部静脉畸形效果良好.

    作者:牙祖蒙;王建华;张纲;谭颖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从人体抽吸的脂肪组织中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情况.方法临床提取8例人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别进行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0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证实.结果脂肪干细胞经成脂诱导后,向成脂细胞分化,细胞内出现油红0染色阳性脂滴;经成软骨诱导后,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硫酸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结论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来源于人体多部位脂肪抽吸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本实验为进一步应用人体脂肪干细胞进行脂肪和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作者:严笠;王春梅;曹蕊;尹艳花;吕晓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省整形外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