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鸿;冯裕容;贺应琼;黄秀军
目的 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特征.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50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和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中HER-2的表达状况,并研究HER-2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HER-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18例(36.0%),正常组织阳性3例(1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部位及性别等无关(P>0.05),但是与结直肠癌的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等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5).HER-2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HER-2蛋白过表达,HER-2或成为结直肠癌的一种早期检测和诊断标志物.
作者:何静;郭小青;陈元平;欧阳玉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行肛管引流对术后患者胃肠及肛门功能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9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给予肛管引流,而对照组患者不采用肛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液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便不净发生率和便频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液时间、排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两个月便不净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便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实行肛管引流促进患者肠胃蠕动,降低腹胀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肛门附近的血液循环,加快肛门恢复速度.
作者:张胜威;邓业巍;王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研究经手术与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70例喉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及远期并发症.方法选取喉癌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35例,对照组仅行手术切除,试验组行手术+放化疗治疗,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35例喉癌患者中Ⅰ、Ⅱ、Ⅲ、Ⅳ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1.54%、44.44%、0,与对照组(83.33%、58.33%、44.44%、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5年总生存率(60.00%)与对照组(62.86%)较接近,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总发生率为34.28%,与对照组(37.1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例喉腔狭窄、3例肺部感染、3切口感染、2例皮下气肿、1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食管癌),对照组术后2例喉腔狭窄、4例肺部感染、2切口感染、3例皮下气肿、2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食管癌),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总满意度(74.28%)与对照组(77.14%)接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于喉癌患者,采用手术疗法与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术后生存率、复发转移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种方式的并发症并无显著不同,但针对不同患者可采取相应放化疗进行延缓病情发展,本研究对临床上研究喉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李燕;朱力;罗伟;文科;吴定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Her-2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7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治疗情况,其中以CAF方案治疗者为甲组,共39例;以TAC方案治疗者为乙组,共39例;均化疗4个周期.比较患者化疗前、后ER、Her-2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统计2组患者ER、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78例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其中ER蛋白表达从化疗前(1.53 ±0.16)下降为(1.29 ±0.12),t=10.60,P=0.00;Her基因蛋白表达从化疗前(1.32 ±0.07)下降为(1.13 ±0.03),t=22.03,P=0.00.(2)甲组化疗后ER表达值平均为(1.27 ± 0.14),与乙组(1.34 ±0.18)比较,t=1.92,P=0.06;甲组化疗后Her-2蛋白表达值平均为(1.31 ±0.07),与乙组(1.30 ±0.09)比较,t=1.73,P=0.09.(3)78例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甲乙组比较,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ER及Her-2基因表达在蛋白水平上存在变化,2组化疗方案均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因此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化疗方案.
作者:吴晓霞;李振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Ⅳ期胆囊癌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62例Ⅳ期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及病理特征,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有29例患者接受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纳入观察组;有22例患者接受姑息性切除术治疗,纳入对照1组;有11例患者接受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纳入对照2组,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7.7个月,明显长于对照1组的10.4个月及对照2组的8.9个月,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37.93%)及术后2年生存率(17.24%)均高于对照1组的18.18%、0和对照2组的9.09%、0(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肝功能异常及胆瘘等,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24%、18.18%及9.09%(P>0.05);手术方式、临床分期是影响Ⅳ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Ⅳ期胆囊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作者:贾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SM-1)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及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0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20例同期行良性肾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2组肿瘤组织标本中ESM-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组血清中ESM-1水平,分析ESM-1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及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肿瘤组织标本中的ESM-1阳性率为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83%(P<0.05).Fuhrman分级高、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ESM-1阳性率越高(P<0.05);实验组血清标本中ESM-1水平为(1.07 ±0.6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3 ± 0.49)μg/L(P<0.05);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浆中ESM-1水平与Fuhrman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呈高表达,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及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可辅助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作者:潘险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肝血管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微波消融术组和开腹肝切除组,每组患者30例,评价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微波消融术组ALT低于开腹肝切除组,AST高于开腹肝切除组,且两种术后均降低趋向正常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微波消融术组缓解率为80.00%,高于开腹肝切除组的70.00%,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术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肝切除组(P<0.05);微波消融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半年后微波消融术组复发率为3.30%,开腹肝切除组复发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创伤小,复发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师晓娟;刘学梅;高洁;王胜利;訾永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浆膜腔积液患者,根据良性和恶性表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分析统计患者的白介素、CA125、白介素6和白介素12水平.结果 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9.1%,准确性97.2%,明显优于其他诊断方法(P<0.05).结论 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潇;吕燕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膀胱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1年复发率和32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00%、8.00%,对照组的1年复发率、32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00%、18.00%,12~32月2组复发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0.08 ±1.12)月,远远长于对照组(20.24 ±4.82)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5,P=0.028).试验组的膀胱刺激与血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00%、2.00%,较对照组(50.00%、18.00%)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未出现白细胞数异常减少和皮疹症状,而对照组各出现1例;试验组仅出现1例过敏反应,而对照组发生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总满意度(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84.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膀胱癌患者,使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长了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东操;石洪波;陈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加用奥沙利铂联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68例晚期结肠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单药治疗,实验组给予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培他滨加用奥沙利铂联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肯定,且毒副作用较低,患者可耐受.
作者:师广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动脉介入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管转移的抑制作用及疗效.方法 将进展期胃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动脉介入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ECF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2周期后,测定患者胃癌组织中的VEGF-C和VEGF-D的阳性表达,评估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化疗前,2组VEGF-C和VEGF-D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VEGF-C和VEGF-D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69,P=0.029).2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介入化疗能显著抑制VEGF-C和VEGF-D的阳性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管转移,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章俊;谢亚敏;武翠玲;刘鹏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128层螺旋CT对10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对CT分期与FIGO分期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和比较.结果 手术病理分期:0期5例,Ⅰa期17例,Ⅰb 23例,Ⅱa期27例,Ⅱb期24例,Ⅲa期4例.FIGO分期的准确率为62.0%,CT分期的准确率为80.0%,CT分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FIGO分期(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高于FIGO分期,对术前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羽;向莉娟;周德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电视胸腔镜组(n=40)及开胸组(n=20),电视胸腔镜组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开胸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开胸组相比,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天数较短,手术出血量较少,术后VAS评分较低(P<0.001).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开胸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8,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肺癌病理分型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肺癌具有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并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姚永正;曹小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97例颅内肿瘤患者,实验组采取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率、致残率、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愈率(90.00%)高于对照组,而致残率(10.00%)与死亡率(0%)均低于对照组(21.28%与1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切口满意占68.08%,实验组切口满意占9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取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治愈率高,致残率、致死率低,安全有效.
作者:周晋;黄春刚;郑建辉;常久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基底部麻醉并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TURBT术的84例膀胱肿瘤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案,而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肿瘤基底部局部麻醉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4.2 ±9.4)min,术中出血量为(58.9 ±12.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2 ±7.3)min,术中出血量为(60.4 ±14.2)ml,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为(5.7 ±1.3)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2.7 ±0.8)d,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为(5.9 ±1.1)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8 ±0.6)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2/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仅为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3时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对照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呕吐、心动过速以及低血压,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7.14%、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TURBT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基底部局麻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方案相比于单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更好的控制术后闭孔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白香花;张生茂;段伟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行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史.对照组患者进行佳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佳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进行治疗.评价疗效、生存期及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CEA、CYFRA21-1、VEGF、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主要毒副作用为高血压、骨髓抑制、乏力、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等反应.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作者:傅敬忠;徐冠军;李金高;储节胜;刘文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局限性切除术对老年Ⅰ期NSCLC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NSCLC并行肺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局限性切除术)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术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肺叶切除术组FEV1为79.27,而局限性切除术组为87.86(P=0.034);肺叶切除术组手术时间较局限性切除术组长(123.6 min vs 81.8 min,P=0.001),且失血量更多(121.07 ml vs 68.08 ml,P=0.000),但是肺叶切除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13.3 vs 2.9,P=0.000);肺叶切除术组与局限性切除术组相比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但是亚组分析显示:当肿瘤直径>2 cm或FEV1>80%时,肺叶切除术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无病生存期(P=0.010,P=00.024).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2 cm且(或)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Ⅰ期NSCLC患者,局限性切除术应该是这部分患者的优先选择.
作者:吉红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进口碘化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洛铂治疗晚期肝癌肺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8例原发性肝癌肺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替吉奥胶囊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取进口碘化油TACE联合洛铂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水平、临床症状评分、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中AFP和CEA水平及临床症状评分明显减少(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近期总缓解率为22.73%,对照组为20.4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进口碘化油TACE联合洛铂是治疗晚期肝癌肺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科;孔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2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50 mg/(m2· d)替莫唑胺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态.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15%(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卡氏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均未见治疗性死亡患者,主要临床不良反应表现为中轻度白细胞计数减少、放射性脑水肿、恶心呕吐、发热、骨髓抑制及贫血等症状(P>0.05).实验组患者1年随访生存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复发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是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真;崔海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养正消积胶囊辅助宫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例)采用养正消积胶囊辅助宫腔镜治疗,对照组(20例)仅采用宫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缩短,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治愈率升高,致残率、死亡率降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采用养正消积胶囊辅助宫腔镜治疗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余花艳;任统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