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的疗效观察

艾红英;韩飞蝶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卵巢癌, T淋巴细胞, 神经内分泌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89例早期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恢复进食的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恢复进食的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卵巢癌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创优势,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CDC20、TOP2A、NEK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CDC20、TOP2A、NEK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实施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70例,均术中做病理取材标本,A组(癌组织)、B组(癌旁组织)、C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C20、TOP2A、NEK2表达情况.结果 A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与B、C组差异明显(P<0.05);B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于C组,差异明显(P<0.05).食管鳞癌患者性别、年龄、瘤体大小、位置等因素与CDC20、TOP2A、NEK2表达无相关性(P>0.05);TNM分期、淋巴转移及浸润因素与CDC20、TOP2A、NEK2呈正相关性(P<0.05);肿瘤分化与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静脉浸润及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存活的危险因素.结论 CDC20、TOP2A、NEK2高表达与食管鳞癌转移、复发、预后均有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检可准确评估食管癌病理状态,为患者预后判定提供参考.

    作者:牛东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原TKI联合培关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33例和联合组32例,单纯组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在单纯组基础上联用原TKI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RR为37.50%,与单纯组的27.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CR为81.25%,与单纯组的60.6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为7.8个月,单纯组为5.9个月,联合组PFS显著长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中位OS为10.2个月,单纯组为8.9个月,2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白细胞减少发生与单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集中在Ⅰ~ 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出现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采用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较单用培美曲塞治疗DCR和PFS收益更加明显,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叶永青;韩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黄芩苷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SD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照射组(模型组),地塞米松激素组,黄芩苷大、中、小剂量(50、100、200 mg·kg-1·d-1)组,每组24只.采用6MV-X线单次20 Gy右全肺照射,建立大鼠肺损伤实验模型.照射后第2、4、8、12周取大鼠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大剂量黄芩苷照射组可显著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并有抑制TNF-α,IL-1β,TGF-β1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 黄芩苷可以降低放疗后大鼠TNF-α、TGF-β1和IL-1的水平,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志坚;胜海峰;刘海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聚焦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大肠癌晚期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TACE手术联合HIFU治疗.比较经TACE+ HIFU与TACE治疗后4周患者的肝功能、疗效、生存率情况.结果 肝功能受损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方面,观察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在有效率及生存方面优于TACE组.

    作者:朱清芳;吴贤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经阴彩超宫颈癌RI值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彩超检查宫颈癌的血流阻力指数(R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和50例经过经阴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宫颈肌瘤患者,比较二者的血流及RI值,根据RI分组:RI <0.5组、0.5≤RI≤0.8组与RI >0.8组,分析RI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RI值明显低于宫颈肌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 <0.5组、0.5≤RI≤0.8组、RI >0.8组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肌层/宫旁浸润方面比较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RI的AUC为0.564(95% CI:0.345 ~0.824),当Youden指数大值为0.723时,对应的RI值为0.61,将该值作为截断点,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3%、82.6%.结论 RI值变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FIGO分期越高、肿瘤直径越大、分化越低、有淋巴结转移及肌层/宫旁浸润的患者RI值越低;检测RI值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邵晓英;张丽梅;曹丽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左心房黏液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瘤的病理学特征、临床特征,分析其组织来源,以及鉴别方法与诊断标准.方法 选取确诊为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患者41例,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例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患者中共有男性1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6.20±10.43)岁,38例位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区、1例位于左心房顶部,2例位于左心房后壁,均为单发肿瘤;患者均表现出心悸、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镜下可见大量星芒状、圆卵状、梭状肿瘤细胞灶装分布或散在分布在黏液养基质中,细胞核染色较深.结论 左心房黏液瘤多发于女性,易脱落引起血栓导致猝死,及时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作者:李继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切除术对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切除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和相关手术指征分为研究组102例,对照组84例,研究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完全切除率为91.18% (93/102),对照组为9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16/102),与对照组16.67%(14/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94% (3/102),与对照组2.38% (2/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剥离术均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作者:薛麟;华鹏;高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复发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研究

    目的 探究复发转移性三阴乳腺癌(metastatic recurre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mrTNB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152例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完成后发生首次复发转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展后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进行分析.患者治疗方式预后分析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lank进行检验.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了解其预后.结果 15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2.1(3.1 ~49.6)月,进展后中位生存时间为进展的中位时间为18.9(10.2~41.6)月.患者年龄、体内大肿瘤直径对预后的影响较大,患者肿瘤复发形式、出现软组织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初始年龄、疾病无进展时间、出现脑转移、转移部位的个数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接受多模式治疗患者预后较好,存活率较高,与单一模式治疗和支持治疗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TNBC预后较差,患者年龄、体内肿瘤直径、复发形式、疾病无进展时间、出现脑转移、转移部位的个数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模式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何伟娜;张卫华;安玉姬;宋鹏远;张振;庞敏;盛立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肺癌靶区勾画体积及危及器官所受照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肺癌靶区勾画体积及危及器官所受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收治的肺癌患者69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使用真空垫+辅助人工腹带固和热塑体膜固定,对比观察患者使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进行CT定位,图像重建后由一名专业的医生进行靶区勾画,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并比较在不同体位下患者靶区勾画体积和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真空垫+人工腹带进行固定后患者勾画的GTV、CTV和PTV体积均明显小于热塑体膜固定,脊髓大照射剂量、肺部V5和V20等剂量也均明显低于热塑体膜固定(P<0.05).结论 使用真空垫+人工腹带对肺癌靶区勾画体积效果要明显优于热塑体膜固定,同时可减少对患者危及器官所受的大照射剂量,效果显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作者:白冬梅;李敏;贺蕾;杨卫卫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食管癌初治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对其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

    目的 研究调强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食管癌初治患者80例.在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前患者未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无其他部位的第二原发肿瘤.患者在进行18F-FDG PET/CT前,首先接受如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放疗前接受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分期的改变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使14例患者的分期发生改变,在N、M分期的改变上优于T分期,6例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诊断要优于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提高了食管癌分期的准确度,改变了某些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适合广泛推广.

    作者:刘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血清CRP、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血清CRP、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直肠癌且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37例和腹腔镜组39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7天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中CRP、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及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天、7天时,腹腔镜组患者血清CRP水平[(23.45±6.19)mg/L、(13.54±2.98 mg/L)]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患者[(41.97±7.12) mg/L、(19.16±3.94) mg/L](P<0.05),腹腔镜组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332.17±14.62) pg/ml、(157.10±13.55) pg/ml;(341.35±11.05) pg/ml、(151.12±18.26) pg/ml]则明显高于传统开腹组的患者[(213.53±16.37)pg/ml、(105.94±12.89) pg/ml;(206.07±10.42) pg/ml、(104.05±10.22pg/ml](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开腹组的(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进行直肠癌根治术可减小对患者胃肠激素分泌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光辉;张进峰;周宏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胃癌术后镇痛时效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胃癌术后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后,行静脉镇痛泵(PCIA)治疗.对照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3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组成,研究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及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05μg/kg·h组成.比较两组术后4、8、16、24、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镇痛评分、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后4、8、16、24、48 h的MAP、HR值明显低(慢)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8h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6、24、48 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行PCIA可明显延长镇痛时效,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改善睡眠质量,安全性和舒适度均较好.

    作者:党璐;毕翻利;高洁;常宝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4例,化疗第1~7d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对照组54例,单采用化疗.两组均采用CHOP/R-CHOP方案化疗.观察患者神经毒性情况.结果 试验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0例,2级5例,3级3例,4级0例,总发生率约为33.33%.对照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3例,2级10例,3级7例,4级1例,总发生率约为57.4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毒性神经,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彭志强;双跃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放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

    目的 研究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放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 择取9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数字法将病患随机划分为研究组(46)和对照组(46).研究组给予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给予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序贯放化疗.对比观察2组病患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及QOL评分和免疫功能等.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7.39% (8/46)、总有效率为76.09% (35/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 (2/46)、41.30% (19/46);2组病患在治疗后均有不良发应发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QOL为(85.33 ±2.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8 ±2.23).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同步放化疗对Ⅲ期NSCLC的治疗效果肯定,与序贯放化疗相比,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更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朱勇;鲁正学;朱媛;李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前短程放疗与长程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放疗与长程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术前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且术后随访3年以上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的LARC患者55例,根据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方式,分为短程放疗组(n=20)和长程放化疗组(n=35).短程放疗纽术前采用短程快速大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25.0Gy,剂量分割5.0 Gv ×5次;长程放化疗组术前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45.0 ~50.4 Gy,剂量分割1.8 ~2.0 Gy×23 ~ 28次,同步化疗采用5-Fu或希罗达为基础的方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评定量表(QLQ-C30)评估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状态.结果 短程放疗组和长程放化疗组在QLQ-C30量表总体健康评分(74.8 ±15.2 vs76.5±17.6),躯体(82.6±16.7 vs 83.9±14.0)、角色(75.3±16.5 vs 77.8±15.9)、情绪(78.6±18.5 vs80.2±19.1)、认知(80.6±17.5 vs 83.4±16.9)和社会功能(76.8±16.4 vs78.1±16.6)5个领域评分,疲劳(23.5 ±7.4 vs 25.6 ±8.0)、恶心呕吐(2.8±1.8 vs4.2±2.9)、疼痛(12.8±10.2vs 11.7±9.5)、气促(15.6±11.3vs16.3±10.9)、失眠(20.5±12.6 vs 21.7 ±12.5)、食欲减退(6.8±4.9 vs 8.5±5.8)、便秘(10.5±5.9 vs 8.2±4.3)、腹泻(13.2±6.1 vs 10.7±7.2)和经济困难(10.6±6.9 vs13.8±7.5)9个症状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短程放疗和长程放化疗对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并无明显差别.

    作者:栗国;刘建仁;傅志超;冯静;曾国沐;程惠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超声随访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①41例(37.3%)在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肿大淋巴结,均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淋巴结总数共47枚.②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符合率为80.9%,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的符合率为93.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小于动脉血管(P<0.05),与周边正常组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熟练掌握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曾辉;余佳;吴建军;赵超占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8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于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镇痛效果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6h、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吗啡补充应用剂量、患者自控按压药物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拔除胸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提高麻醉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苗良生;钟永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宫颈癌患者20例为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20例为宫颈癌前病变组以及宫颈炎症患者20例为宫颈炎组,3组患者均于非月经期采样,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60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经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型检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26例,占43.33%;人乳头瘤病毒阴性者34例,占56.67%.26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中,宫颈癌16例、宫颈癌前病变8例(其中GIN Ⅰ 2例、CINⅡ3例、CINⅢ3例)、宫颈炎2例,3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X2=63.728,P<0.05).在26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中发生16亚型感染所占的比例高,占50.00%,其次为人乳头瘤病毒31(占23.08%)以及人乳头瘤病毒52(占11.54%).结论 人乳头瘤病毒是引发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对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症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患者的早日确诊和早日治疗以及对宫颈病变患者治疗中的随访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阎冰冰;金芬;王忠民;车耀润;姜继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癌性标志物的临床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CEA、NSE、CYFRA21-1与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了4~6个周期的EP方案化疗.治疗前一周以及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患者采血进行CEA、NSE、CYFRA21-1含量的检测.结果 治疗前:CEA升高组的DC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FRA21-1升高组的DCR与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EA正常组的DCR和RR与升高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和正常组的疾病控制率及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2组间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患者NSE、CEA异常与否与疾病控制率有相关性.治疗后患者CYFRA21-1和NSE异常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受NSE异常的影响.

    作者:刘飞;贾鑑慧;孙丽萍;张燕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根治性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手术切除的68例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A组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B组接受近端胃切除术.随访36个月,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QLQ-C30量表评估)及生存期.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却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倾倒综合征上差别明显(P<0.05).A组3年生存率(72.14%)高于B组(4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功能量表评分相对升高,而症状量表评分和单项测量项目评分相对较低,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江爱宗;李荣年;姜艳辉;谢志超;王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