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腹膜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分析

户彦龙;张晖;吴清武;窦文广;朱止平;梁长华

关键词:腹膜后,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临床病理, 影像,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PEComa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腹膜后PEComa 1例并结合2007~2017年文献报道,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腹膜后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52%),大多数患者就诊前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病史(74%),好发部位以盆腔多见(43%),中腹部次之(39%).影像检查以实性肿块为主(65%),囊性及囊实性肿块次之(35%),轮廓多半较清晰光整(61%),平均直径为(11±5)cm.腹膜后PEComa以恶性为主(57%),其次为性质待定(39%),良性少见(4%).肿瘤细胞多表达HMB-45(100%)、Vimentin(88%)、SMA(85%)、Melan-A(67%)、Desmin(62%)等,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78%).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PEComa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但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因其生物学行为不明确,建议尽早行手术切除并术后长期随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全中枢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脑水肿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全中枢放疗所致放射性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 29例颅内肿瘤患者行全中枢放射治疗,其中生殖细胞瘤22例,髓母细胞瘤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中枢放射和肿瘤局部推量.全中枢放射采用常规分割放射至中位剂量34.2 Gy(30.60~40.0 Gy),19例采用常规放射缩野对肿瘤原发灶追加剂量中位剂量20 Gy(10.8 ~22.0Gy),总剂量至中位54.2 Gy(48.6 ~56.0 Gy),另10例行头部立体定向放疗(伽玛刀),肿瘤周边剂量为50%等剂量线11.5 Gy(9.0~ 17.0 Gy).结果 28例患者完成全中枢放疗,只有1例因重度骨髓抑制放弃全中枢放疗改为瘤床区放疗,1例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癫痫.全中枢放疗所致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为79.3%(23例),手术治疗具有降低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的趋势(P=0.082),手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脑水肿发生率为66.7%,而单纯放射治疗其发生率为92.8%.而年龄、性别、病理与放射性脑水肿无相关性.全中枢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脑水肿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各项综合措施均顺利完成放疗.结论 放射性脑水肿是全中枢放射的常见不良反应,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是放射性脑水肿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放射性脑水肿可以保证全中枢放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孔瑜;黄颖;白永瑞;吴峥;赵新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高分辨磁共振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结直肠镜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3.0TX超导磁共振扫描常规MR序列(T1、T2)及MR功能成像(DWI、DCE-MRI),对比术后病理分期,评估结直肠癌术前MR TN分期的准确性,探讨结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在DCE-MRI图像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特点,寻求其表现特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5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对比术后病理结果,结直肠癌MRI 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8.5% (46/52)和82.7% (43/52),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者T分期高度一致,N分期一致性程度比较强;随着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增高,其ADC值逐渐增加(P <0.05);46例结直肠腺癌患者时间信号曲线分布有差异,时间-信号曲线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呈现由Ⅰ型向Ⅳ转化趋势.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及功能成像能够准确评估结直肠癌的术前TN分期并对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曹云太;赵希鹏;鲍海华;严小红;李伟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吉非替尼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进行常规化疗,实验组给予吉非替尼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结果 实验组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病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白细胞计数及Karnofsky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吉非替尼可较好地控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降低并发间质性肺炎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几率.

    作者:吴艳丽;芦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的比较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的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及27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者CA125、雌、孕激素受体(ER、PR)、细胞角蛋白CK7、CK20和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异同.结果 卵巢透明细胞癌中CA125、CK7和CK20的阳性率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没有差异,而ER、PR和P53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6.146,P<0.05;x2=13.551,P<0.05;x2 =5.559,P<0.05).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R、ER和P53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用于卵巢癌的临床病例分型的辅助诊断,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正确率,这种组织特异性的表达及具体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作者:万曦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纳米炭示踪肢端及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纳米炭示踪肢端及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肢端及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的患者,Breslow厚度均>1 mm或原发灶术后病理T分期T2~4.采用区域影像学提示无淋巴结肿大和有淋巴结肿大,分为前哨淋巴结冰冻活检组和直接清扫组.纳米炭淋巴示踪组患者在距肿瘤周缘0.5 ~1.0cm处选择3、6、9或12点处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比较两组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度,分析前哨淋巴示踪与区域淋巴结清扫重要意义.结果 共收集35例患者,其中前哨淋巴示踪冰冻活检组19例,3例前哨淋巴结阳性,阳性率15.8%;直接清扫组16例,1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反应性增生.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肢端及皮肤黑色素瘤中是一种可靠的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游小龙;陈雯;柴国生;胡崇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超声肿瘤形态学改变和多普勒血流及术中冰冻病理表现对卵巢肿瘤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究多普勒血流(RI)和超声肿瘤形态学的改变及手术中的冰冻病理表现在卵巢肿瘤良性或恶性术前、术中所产生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卵巢肿瘤患者327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多普勒超声探测血流阻力指数即RI <0.4以及手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结果非良性肿瘤当作阳性,利用石蜡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然后对肿瘤的多项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进行对比.结果 327例卵巢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恶性28例,其中2例交际恶性肿瘤,良性299例.比较良、恶性卵巢肿瘤术前R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前肿瘤超声形态学变化、RI值、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联合对比,超声检测获得92.1%敏感度,91.2%特异度,91.2%准确度,90.6%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利用术中冰冻病理相应数据分别为97.8%,98.5%,98.2%,98.5%,97.8%.二者联合则各项数据均为99.3%.结论 ①手术前超声检测肿瘤形态学改变和多普勒血流以及手术中冰冻病理的综合检测能够提升恶性卵巢肿瘤诊断特异性、准确度、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②术前、术中反复对卵巢肿瘤预测和评估,能够提高卵巢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作者:李婷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不同引流处理方式对乳腺癌术后积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通过对乳腺癌切除术后发生皮瓣积液伴感染患者进行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探讨不同引流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因乳腺癌切除术后发生皮瓣积液伴感染患者75例,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纱条填塞引流(A组)和引流管接负压瓶引流(B组).术前术后,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5ml,进行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含量测定.术中术后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换药频率、皮瓣贴合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愈率均达到100%.相比纱条填塞引流,引流管接负压瓶引流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及皮瓣愈合时间,减少了患者换药频率及术中抗生素使用量,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引流管接负压瓶引流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含量明显降低,且指标优于纱条填塞引流患者.引流管接负压瓶引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纱条填塞引流患者(P<0.05).结论 从患者经济支出获益比及患者预后考虑,引流管接负压瓶引流方式优于纱条填塞引流,可适当推广应用.

    作者:储军;邵大畏;贺建红;谢玉蓉;张希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右美托嘧啶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目的 评估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嘧啶对硬膜外麻醉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镇痛作用以及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 收集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采取单盲法进行患者选择,将50例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10 min给予相同剂量的右美托嘧啶和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清理腋窝淋巴结时发生疼痛的情况.结果 在T3~T8实验组患者的SBP、DBP和MAP明显低于对照组,T2阶段至T8阶段HR实验组显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HR、SBP、DBP和MAP值的变化幅度变小,对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且明显能够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结论 右美托嘧啶是1种新型的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在乳腺癌根治术中运用具有良好的镇痛与镇静效果,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使患者在术中更为舒适,保证手术正常进行.

    作者:马立刚;赵晶晶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多西他赛、奈达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奈达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奈达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手术情况、术后病理情况、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近期疗效(87.3%)显著高于对照组(70.9%)(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受累及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宫旁浸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FACT-G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奈达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可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邢燕;刘莉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声触诊成像定量技术(VTIQ)与声触诊定量技术(VTQ)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声触诊成像定量技术(VTIQ)与声触诊定量技术(VTQ)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65例共65个乳腺肿瘤行超声检查,用VTIQ与VTQ测量病灶内部横向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结果为准,构建ROC曲线,计算VTIQ与VTQ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病理证实39例为乳腺良性肿瘤,26例为乳腺恶性肿瘤.VTIQ测量乳腺良、恶性肿瘤的SWV分别为(2.47±0.71)m/s、(4.94±1.6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点为4.67 m/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3%、87.2%、89.2%.VTQ测量乳腺良、恶性肿瘤的SWV分别为(3.44±0.95) m/s、(5.17±0.85)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点为4.16 m/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8%、82.1%、83.1%.结论 VTIQ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VTQ.

    作者:梅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顺铂,B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金葡素,C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顺铂+金葡素,对比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A组与B组相比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VEGF水平降低,C组治疗后相比于A组治疗后、B组治疗后血清VEGF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内注射顺铂+金葡素治疗肺腺癌胸腔积液可取得显著疗效,安全性较高.

    作者:罗洞波;郭莉;汪洋;吴振华;初建虎;赵兵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癌晚期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

    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肺癌晚期的患者肺功能严重下降,加上长期的放化疗治疗,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加重病情[1].痰热清注射液作为国家中药二类新药,具有较好的清热、镇静、抗病毒病菌的作用[2].本次研究将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癌晚期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史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异氟烷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结直肠癌患者IL-6和IL-10水平的影响

    全麻可导致细胞的免疫能力受损并影响术后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浓度.IL-10是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之一,也是手术应激的指标.IL-6是重要的促炎因子之一,其浓度可受手术和麻醉的影响.异氟烷和七氟醚可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此外,七氟烷和异氟烷导致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加,而丙泊酚则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减少[1-2],均可导致癌症患者长期结局有所不同[3].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烷麻醉对结直肠癌行手术切除者IL-6和IL-10的影响.

    作者:贺宏智;谢力;李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白蛋白的比值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白蛋白的比值(AAR)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33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ROC曲线分析AAR预测肿瘤复发的佳界值,根据AAR界值将患者分为高AAR组(AAR≥1)、低AAR组(AAR <1).采用x2检验分析AAR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诊断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AAR佳界值为1;AAR≥1跟肝硬化显著相关(P<0.05);高AAR组的1、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AAR组;AAR≥1、大血管侵犯或存在瘤栓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AAR≥1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AR≥1的肝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

    作者:王翊凯;毕新宇;赵宏;李智宇;赵建军;蔡建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预后分析

    目的 系统比较三阴性乳腺癌、非三阴性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的PD-L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同时探讨PD-L1的表达与不同类型乳腺癌的生存关系及预测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的蜡块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的PD-L1表达,并分析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分析.结果 PD-L1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4.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6%.PD-L1表达与阳性淋巴结个数、TNM分期呈正相关,与ER、PR状态呈负相关,与手法方式及分子分型相关.总生存期与阳性淋巴结个数、肿瘤大小、TNM分期、PD-L1表达率呈负相关,与ER、PR状态呈正相关.结论 PD-L1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存在差异,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且PD-L1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邱志敏;王美鑑;付爱荣;王雅琦;董涵之;傅颖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新肝癌血清标记物GP73在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新肝癌血清标记物GP73水平在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75例行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NM分期、肝脏影像学等综合指标将患者分为好转组36例,恶化组39例.观察2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标记物GP73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好转组患者在行介入术后1周的GP73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3个月GP7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术后1周和1~3个月GP73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周2组患者GP73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3个月好转组患者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肿大、腹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AFP是否>400 μg/L无相关性(P=0.6614).结论 新肝癌血清标记物GP73可以作为评价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指标,其水平高低与AFP无明显相关性,可反映肝癌患者的肝功能状态.

    作者:马铭;谢明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相关间质性肺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cNHL)患者应用化疗药物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92例B-cNHL患者中可能影响IP发生的各种临床因素,以明确引起IP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1例B-cNHL患者发生了IP,总发生率为11.96%;单用化疗药物组共41例,其中1例发生IP,发生率为2.44%;RTX联合化疗药物组共51例,其中10例发生IP,发生率为19.61%.分析发现只有化疗联合RTX这一治疗方案是影响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0R=9.613).生存分析进一步比较化疗联合RTX组和单用化疗药物组IP的发病率,发现前组IP的发生率高于后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1).结论 化疗药物联合RTX方案是B-cNHL治疗相关I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应用该方案过程中应提高警惕.

    作者:赵佳丽;彭玉娜;谭获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诊断中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5例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1.82%的患者为浅层肌浸润,38.18%的患者为深层肌浸润;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显示,58.18%的患者为浅层肌浸润,41.82%的患者为深层肌浸润,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浅层肌浸润诊断中的准确度达到94.12%,在深层肌浸润诊断中的准确度达到91.30%,不同肌层的诊断准确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利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患者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情况,值得推广.

    作者:申健;王燕;王桃英;王煜;杜苗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表达水平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选取86例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减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孕妇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优甲乐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空腹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静脉血,采用贝克曼TOP-500检测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ELISA法检测TNF-α.对2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TNF-α、TSH高于对照组,T3、T4、FT3、FT4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TSH和TNF-α降低,T3、T4、FT3、FT4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TNF-α与TSH呈正相关(γ =0.9044,P<0.01).结论 优甲乐治疗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有效,TNF-α水平升高与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存在相关.

    作者:康艳;薛雯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腹腔灌注化疗药物联合薏苡仁油注射液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腹腔灌注化疗药物联合薏苡仁油注射液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诊断为恶性肿瘤并发恶性腹腔积液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灌注化疗药物联合薏苡仁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腹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对照组腹痛、腹胀、神疲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纳差和面色积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灌注化疗药物联合薏苡仁油注射液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卢立欣;刘学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