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化疗,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比较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二线治疗方案不同将84例接受二线方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伊立替康组38例、依托泊苷组24例和紫杉醇/多西他赛组22例,分别给予伊立替康、依托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治疗.观察3组患者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DCR、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OS和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组Ⅲ~Ⅳ度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Ⅲ~Ⅳ度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乏力、恶心/呕吐、ALT升高、AST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二线化疗方案对一线化疗失败者效果均确切,生存期相近,不良反应除伊立替康组腹泻发生率稍高外,其他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近.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胃癌术后镇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将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采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组(复合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的躁动及镇静情况,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镇痛组患者在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均较静脉镇痛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在术后2 h、6 h、12 h、24 h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Ramsay评分较静脉镇痛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静脉镇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组织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明显缓解胃癌患者术后的静息痛、运动痛,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作者:周文;余云明;高德胜;陈吕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周小剂量卡铂(CBP)联合低剂量氟脲嘧啶对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并分析周小剂量卡铂(CBP)联合低剂量氟脲嘧啶治疗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周小剂量卡铂联合低剂量氟尿嘧啶治疗,B组采用顺铂联合低剂量氟尿嘧啶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近期远期生存率.结果 A组完全缓解率25.0%,部分缓解率45.0%,总有效率达70.0%,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热者占7.5%,胃肠道反应者占10.0%,肝功能损伤者占10.0%,白细胞减少者占12.5%,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个月生存率95.0%,1年生存率75.0%,1年半生存率50.0%,2年生存率40.0%,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周小剂量卡铂联合低剂量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肠癌,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近期、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作者:袁航;任统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ECRG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HCC)中的表达与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MSP-PCR两种方法,检测50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31例正常肝组织中的ECRG4蛋白的表达和ECRG4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CRG4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5);且ECRG4肝癌组织的甲基化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ECRG4蛋白低表达率与ECRG4甲基化检出率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ECRG4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与其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在肝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对老年胃癌患者认知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96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镇痛观察组给予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的MMSE评分;术前1天(T0)、术后12 h(T1)、24 h(T2)、48 h(T3)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1天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24 h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SE评分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与T0时间点对比,对照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在T1、T2、T3点的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在T1、T2点均显著降低,T3点与T0点无差异.在T1、T2、T3点时,观察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T1、T2、T3点的CD8+与T0对比,组内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不增加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有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毕翻利;高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噬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与应用前景

    1962 年Ashford 和Porten 在人的干细胞中发现了细胞自噬,随着人类对于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的机制以及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知,临床上通过调控自噬以及将自噬和传统疗法结合应用来治疗肿瘤已收到一定的成效,这有可能会给众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作者:郭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鼻咽癌放疗3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研究

    鼻咽癌放疗主要采用调强放疗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进行治疗. 调强放疗技术对临床摆位的精度和重复性要求苛刻,摆位精度直接影响照射剂量和放疗效果. 早期鼻咽癌放疗常采用头颈肩大面罩进行体位固定,然而临床运用发现部分患者摆位误差仍然较大,因此有必要对此种固定方式进行改良. 本文利用CBCT研究鼻咽癌放疗常规头枕结合头颈肩大面罩、发泡剂泡沫垫结合头颈肩大面罩和泡沫塑形枕结合头颈肩大面罩3种体位固定方式的临床摆位误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曹舜翔;应惟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肺癌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肺癌患者化疗1周期前后增强能谱CT检测的碘基值、RECIST1.1标准评价结果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碘基值降低,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较治疗前升高,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91<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碘基值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个评价标准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两者在本次和复查时的结果评价都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增强能谱CT对肺癌化疗的疗效评估和预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花艳;任统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74例乳腺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AF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CTX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78%,对照组为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P=0.017).观察组出现神经毒性和肌肉关节疼痛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血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贫血、脱发、肝功能异常和过敏反应的几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更高,但轻微不良反映较多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做并发症防治措施,预防和减轻并发症.

    作者:徐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沙利度胺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沙度利胺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接受FOL-FOX4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AFP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嗜睡、乏力、便秘、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的AF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AFP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患者AFP水平,毒副作用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毅;周健;钟盛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治及预后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allo-HSCT 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的诊治及预后.方法 收集接受allo-HSCT的患儿200例,其中5例患儿发生PTLD.分析allo-HSCT后EB病毒重激活的危险因素,并结合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lo-HSCT后PTL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 对EB病毒重激活的6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血型与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原发病种、HLA匹配度、干细胞来源、GAHD与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HLA完全相符的患儿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率较低(P<0.05),发生GAHD的患者发生EB病毒重激活的概率明显增加(P<0.05).5例PTLD患者的EBV-DNA载量较高,均在104以上;PTLD患者的平均发病时间为65.6 d.5例患者随访过程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PTLD的发生与EB病毒的重激活密切相关,可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预防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清除供者和宿主的记忆B细胞等方法,降低EB病毒的重激活,从而减少PTLD的发生.

    作者:许诣;沈文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后指标的研究

    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病趋势呈全球化激增,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所占比重逐渐上升[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是指直径≤1.0 cm、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PTC. 一般认为PT-MC的恶性程度较低,总体预后良好. 但另一方面却有极少数PTMC的临床表现的乳头状癌,显示出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点,如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可巨大)及复发等,造成临床治疗方案的不统一及争议[2].

    作者:张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肿瘤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骨肿瘤诊疗过程中病理学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肿瘤120例患者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49例行MRI检查,46例行CT检查.分别比较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结果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对相关骨肿瘤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破坏、病灶边界等方面表现相似,但在脊柱、骨盆病灶、头颅、软组织阴影、细微病灶等特殊部位其显像CT更为清晰,而X线在骨膜方面表现良好,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的显像方面MRI表现更为优秀.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X线诊断正确率为86.67%,CT诊断正确率为93.47%;MRI诊断正确率为93.88%,3种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由于方便、快捷的优势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首选诊断,CT对于细微病灶、肿瘤的范围具有一定优势,MRI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显像优势明显,3种检查方法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互补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小清;刘贺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M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波浪状、席纹状等不规则排列,其中散在畸形或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血管丰富,主要为薄壁分枝状鹿角样小血管,局部包膜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Bcl-2和Vimentin,CD68、S-100、SMA、CD117、F8、Melan A、HMB45、CD31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眼眶的MSFT是1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武鑫瑞;沈小英;景清萍;许春伟;吴继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式选择及术后肿瘤复发防治相关性研究

    目的 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的长期疗效,探讨肝脏功能良好的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77例,其中70例肝切除患者,7例肝移植患者;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肝切除患者和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疗效及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的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肝移植组合并肝硬化患者比率显著高于肝切除组(P=0.015);肝切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肝移植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肝移植组患者术前接受TACE治疗比率显著高于肝切除组(P=0.00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乙肝感染、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移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率均显著高于肝切除组(P<0.001);但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医院死亡率、二次手术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肝移植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肝切除组(P=0.0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毒感染、重度肝硬化、血小板<100×109/L、甲胎蛋白>100 ng/ml和肿瘤中低分化是影响Child-Pugh A级直径≤5 cm的单个小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肝硬化、血小板<100×109/L和肿瘤中低分化是影响Child-Pugh A级直径≤5cm的单个小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治疗重度肝硬化的单个小肝癌患者的疗效优于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可作为首选方法,非重度肝硬化可考虑肝切除术;因此,术前应对肝功能Child-Pugh A级的单个小肝癌患者进行肝硬化严重程度分级,依此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莫凯迪;杨建荣;李碧锦;何二松;许宇彪;林昌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BC)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50例BC患者作为BC组,50例同期健康查体妇女为健康组.检测2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5年生存率(5YSR)的关系.结果 BC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均高于健康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BC组治疗后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均降低(P<0.05).存活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低于死亡患者(P<0.0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与5年生存率均呈负相关(γ=-0.756,-0.732,P<0.05).结论 BC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高且与预后相关,可能作为BC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翟勇;于士昌;李永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Ki67、p53及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Ki67、p53及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取行病理学检查的胃癌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ki67、p53及EGF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胃癌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8%、55.88%及45.29%;癌旁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76%、12.94%及10.59%.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指标均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即随着肿瘤进展而其阳性率增高(P<0.05).Ki67与p53、EGFR均呈正相关(P<0.05);p53与EGFR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Ki67、p53及EGFR与胃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均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进展情况的可靠指标.

    作者:秦娟;晏伟;王三喜;王海燕;唐晓梅;司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MACC1、c-Me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MACC1)和人原癌基因编码蛋白(c-Met)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MACC1和c-Met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情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ACC1和c-Met蛋白在宫颈癌组、CINⅡ~Ⅲ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组间MACC1和c-Met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MACC1和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0.632,P=0.000).肌层浸润深度及MACC1和c-Met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CC1和c-Met蛋白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并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丰玲;姜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与其转移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与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30例健康者(健康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并分析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后肝癌组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肝癌组治疗后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出现复发和转移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与其转移率和复发率均呈正相关.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增高且与其复发转移相关,可能作为其复发转移等预后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熊书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肝细胞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分析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选取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00例,根据肿瘤大小、位置选择行肝叶、肝段、半肝和局部切除术,术后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大小、术前AFP、术后AFP、血管侵犯、辅助治疗、有无肝硬化,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乙肝抗原、手术方式无关(P>0.05);术前术后AFP变化、血管侵犯和肝硬化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术前AFP、术后AFP、辅助治疗、肝硬化均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存率有关;术前术后AFP、血管侵犯、肝硬化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作者:张能平;丁佑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ACE对肝癌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及其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TACE对肝癌MMP-2、MMP-9的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术前TACE组、直接手术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静脉血中MMP-2、MMP-9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术中所取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直接手术组患者血液中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术前TAC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癌组织中MMP-2、MMP-9表达阳性率均较癌旁组织高,且直接手术组肝癌组织中MMP-2、MMP-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ACE组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直接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MMP-2、MMP-9表达、门静脉癌栓、行TACE术均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AFP、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无关(P>0.05).结论 TACE术能够降低肝癌患者血液及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且患者生存期的长短受Child-Pugh分级、MMP-2、MMP-9的表达、出现门静脉癌栓以及行TACE术的影响,MMP-2、MMP-9可能成为评价肝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新的指标.

    作者:张雄杰;丁佑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