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清;刘贺国
目的 探讨Ki67、p53及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取行病理学检查的胃癌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ki67、p53及EGF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胃癌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8%、55.88%及45.29%;癌旁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76%、12.94%及10.59%.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指标均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即随着肿瘤进展而其阳性率增高(P<0.05).Ki67与p53、EGFR均呈正相关(P<0.05);p53与EGFR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Ki67、p53及EGFR与胃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均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进展情况的可靠指标.
作者:秦娟;晏伟;王三喜;王海燕;唐晓梅;司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自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300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150例与开放组150例.微创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开放组采用传统开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征,术后1周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变化,术后美容效果和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年复发情况.结果 微创组出血量低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小于开放组,术后愈合时间优于开放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血清Cor、E、NE水平术后1周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优良率(96.67%)高于开放组(68.00%)(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7%)低于开放组(31.33%)(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术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且对患者应激反应影响小,美容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良好,值得研究.
作者:林力生;李双齐;吴丽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肿瘤囊泡(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T-MP)包装的甲氨蝶呤(MTX)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T-MP MTX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划痕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MP MTX联合放疗对A549细胞凋亡、迁移能力以及MMP-2、Nanog、Sox-2等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提示T-MP MTX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发挥抑癌作用.T-MP MTX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较弱,在较高浓度可轻度地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检测发现T-MP MTX联合放疗扩大A549细胞凋亡,其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划痕实验提示T-MP MTX联合放疗有效抑制A549细胞迁移能力,其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T-MP MTX联合放疗显著下调A549细胞MMP-2、Nanog和Sox-2蛋白表达水平,此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结论 T-MP MTX联合放疗特异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迁移,诱导细胞凋亡,提高放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T-MP MTX诱导细胞周期同步化,以及干扰肿瘤干细胞低代谢状态有关.
作者:郑学嵩;王映;蒙以良;谢有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与分子靶向药物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为提高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60例脑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病理明确的原发病灶且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确诊为脑转移瘤,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疗(IMRT)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定向放疗IMRT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在脑转移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俊;陈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二线治疗方案不同将84例接受二线方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伊立替康组38例、依托泊苷组24例和紫杉醇/多西他赛组22例,分别给予伊立替康、依托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治疗.观察3组患者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DCR、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OS和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组Ⅲ~Ⅳ度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Ⅲ~Ⅳ度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乏力、恶心/呕吐、ALT升高、AST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二线化疗方案对一线化疗失败者效果均确切,生存期相近,不良反应除伊立替康组腹泻发生率稍高外,其他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近.
作者: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6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放化疗,而观察组在术前后均进行放化疗,观察两组肿瘤降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放化疗耐受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保肛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肿瘤降期比例及临床症状积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保肛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能有效降低术前肿瘤分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李永刚;蔡天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肺癌患者化疗1周期前后增强能谱CT检测的碘基值、RECIST1.1标准评价结果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碘基值降低,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较治疗前升高,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91<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碘基值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个评价标准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两者在本次和复查时的结果评价都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增强能谱CT对肺癌化疗的疗效评估和预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花艳;任统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325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43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原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霞;万显秀;何陆英;郭昌莹;阴兵林;程其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年龄及合并症对口腔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100例口腔癌手术患者,根据年龄划分为老年组(62例)和非老年组(38例),老年组中术前52例有合并症,而非老年组中术前14例有合并症,比较和分析2组术前合并症、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及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术前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比,术前≥2种合并症的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与老年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比,术前≥2种合并症的非老年组口腔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术前合并症患者相比,糖尿病、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术前合并症的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糖尿病、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术前合并症是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作者:董文杰;张诗扬;赵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阶段血清CA125水平、组织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预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患者12例(癌变组),卵巢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6例(增生组)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5例(内异症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CA125的水平及组织中P53、Bcl-2蛋白表达.结果 癌变组和增生组的血清CA125水平比内异症组各期均显著增高,且癌变组显著高于增生组,内异症组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CA125水平逐渐升高;癌变组P5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组和内异症组,增生组与内异症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Bcl-2蛋白在癌变组和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与内异症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癌变组和增生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癌变组中P53蛋白在癌变区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移行区和内异区,Bcl-2蛋白在不同区域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清CA125水平过高、组织中P53、Bcl-2蛋白的高阳性表达率均是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癌变的指标,可用于早期预测和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
作者:任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开腹胃癌根治术,共48例)和腹腔镜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共38例).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7d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与手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外周血CD3、CD4+以及CD8+均显著下降(P<0.05);而CD4+/CD8+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各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开腹组(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CRP显著上升(P<0.05);在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CRP与术前比较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患者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外周血免疫功能水平.
作者:曾国祥;黄修仿;彭甫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分析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选取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00例,根据肿瘤大小、位置选择行肝叶、肝段、半肝和局部切除术,术后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大小、术前AFP、术后AFP、血管侵犯、辅助治疗、有无肝硬化,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乙肝抗原、手术方式无关(P>0.05);术前术后AFP变化、血管侵犯和肝硬化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术前AFP、术后AFP、辅助治疗、肝硬化均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存率有关;术前术后AFP、血管侵犯、肝硬化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作者:张能平;丁佑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营养风险筛查的应用对食管癌手术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160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NRS2002评分.根据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分为2组,每组再分为有和无营养支持2组.营养支持组术前3天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每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无论有无营养不良风险,给予营养支持的患者术后3天、7天血清白蛋白数值高于无营养支持者(P<0.05).有营养风险患者中营养支持组的LgA数值在术后3天、术后7天较无营养支持组高(P<0.05),LgG值在术后1天、3天较无营养支持组高(P<0.05);无营养风险患者中营养支持组的LgA与LgG数值均在术后3天、术后7天较无营养支持组高(P<0.05).有无营养支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营养支持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较无营养支持组短(P<0.05).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组费用较无营养支持组高(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提高免疫指标,同时可降低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建议在食管癌患者术前进行常规的营养风险筛查.
作者:陈彩文;蔡宏飞;常亮;崔有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在COPD合并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对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48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有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无创通气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性比较,以及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ACT-L生存质量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在治疗2周时,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正常、呼吸困难消失、精神及食欲改善、部分生活自理等指标均有显著优势(P<0.05).在治疗1个月时,2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体重无明显变化、精神及食欲改善、部分生活自理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肺性脑病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生理状况、功能状况和FACT-L生存质量总分显著下降(P<0.05),社会和家庭状况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状况、功能状况、社会和家庭状况以及FACT-L生存质量总分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 无创通气在提高COPD合并肺癌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治疗疗效和改善患者生理状况、功能状况以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作者:王湘云;吴琼;陈元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M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波浪状、席纹状等不规则排列,其中散在畸形或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血管丰富,主要为薄壁分枝状鹿角样小血管,局部包膜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Bcl-2和Vimentin,CD68、S-100、SMA、CD117、F8、Melan A、HMB45、CD31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眼眶的MSFT是1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武鑫瑞;沈小英;景清萍;许春伟;吴继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962 年Ashford 和Porten 在人的干细胞中发现了细胞自噬,随着人类对于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的机制以及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知,临床上通过调控自噬以及将自噬和传统疗法结合应用来治疗肿瘤已收到一定的成效,这有可能会给众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作者:郭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BC)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50例BC患者作为BC组,50例同期健康查体妇女为健康组.检测2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5年生存率(5YSR)的关系.结果 BC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均高于健康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BC组治疗后的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均降低(P<0.05).存活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低于死亡患者(P<0.0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与5年生存率均呈负相关(γ=-0.756,-0.732,P<0.05).结论 BC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高且与预后相关,可能作为BC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翟勇;于士昌;李永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将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采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组(复合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的躁动及镇静情况,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镇痛组患者在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均较静脉镇痛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在术后2 h、6 h、12 h、24 h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Ramsay评分较静脉镇痛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静脉镇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组织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明显缓解胃癌患者术后的静息痛、运动痛,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作者:周文;余云明;高德胜;陈吕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直肠癌患者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组采取术前新辅助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的基本情况;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TNM分期的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CA19-9、CA242、CA724)等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肿瘤直径、总体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分期有所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均下降(P<0.05).实验组患者根治率、保肛率、生存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能够降低临床分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根治率、保肛率、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徐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MACC1)和人原癌基因编码蛋白(c-Met)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MACC1和c-Met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情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ACC1和c-Met蛋白在宫颈癌组、CINⅡ~Ⅲ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组间MACC1和c-Met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MACC1和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0.632,P=0.000).肌层浸润深度及MACC1和c-Met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CC1和c-Met蛋白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并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丰玲;姜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