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张阿萌;康眼训

关键词:CT, X线, 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7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X线、CT等影像学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符合率进行考察.结果 97例患者中包括良性骨肿瘤35例,恶性骨肿瘤28例,肿瘤样病变34例,病变均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CT诊断符合率为83.51%,X线诊断符合率为68.04%,CT符合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符合率为95.88%,远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CT对于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X线平片结合可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增强能谱CT成像中碘含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肺癌患者化疗1周期前后增强能谱CT检测的碘基值、RECIST1.1标准评价结果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碘基值降低,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的碘基值较治疗前升高,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91<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碘基值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个评价标准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两者在本次和复查时的结果评价都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增强能谱CT对肺癌化疗的疗效评估和预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花艳;任统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M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波浪状、席纹状等不规则排列,其中散在畸形或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血管丰富,主要为薄壁分枝状鹿角样小血管,局部包膜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Bcl-2和Vimentin,CD68、S-100、SMA、CD117、F8、Melan A、HMB45、CD31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眼眶的MSFT是1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武鑫瑞;沈小英;景清萍;许春伟;吴继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噬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与应用前景

    1962 年Ashford 和Porten 在人的干细胞中发现了细胞自噬,随着人类对于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的机制以及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知,临床上通过调控自噬以及将自噬和传统疗法结合应用来治疗肿瘤已收到一定的成效,这有可能会给众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作者:郭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体外诱导的粘蛋白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乳腺癌的研究

    目的 制备携带粘蛋白(MUC1)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MUC1),研究其感染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高低度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MUC1).AAV/MUC1体外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T淋巴细胞混合,刺激产生CTL.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和CTL的分化和功能指标,MTS方法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和特异性.结果 成功制备的重组病毒(AAV/MUC1)滴度为6×1010拷贝/ml.感染单核细胞率为84.27%.所获得的CTL对MUC1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为(46.32±0.07)%.其杀伤作用具有MUC1抗原特异性和MHC-I类分子限制性的特征.结论 以MUC1抗原为靶点的CTL可有效地杀伤乳腺癌细胞,为乳腺癌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李帆;姬静;史鹏燕;董文娟;刘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品管圈对降低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325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43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原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霞;万显秀;何陆英;郭昌莹;阴兵林;程其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及临床时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胃癌根治术中采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及临床时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D1组、D2组、对照组)各30例,在麻醉诱导前分别泵入0.5μg/kg、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或0.9%氯化钠注射液,其他三组相同.对比三组患者在给药前(T1)、给药后(T2)、气管插管前(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min(T6)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肌松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后的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三组在T1、T2、T3时刻的MAP、HR及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T4时刻起,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D2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D2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其他两组,且维持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20.0%与13.3%,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D2组的停药后拔管时间较其他两组显著缩短(P<0.05),瑞芬太尼用量亦显著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1.0μg/kg)可显著缩短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延长维持时间,且具有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安全性较高,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包娜日素;韩亚升;张生茂;王爱桃;杜晓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肿瘤囊泡包装的甲氨蝶呤对肺癌A549细胞放疗增敏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囊泡(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T-MP)包装的甲氨蝶呤(MTX)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T-MP MTX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划痕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MP MTX联合放疗对A549细胞凋亡、迁移能力以及MMP-2、Nanog、Sox-2等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提示T-MP MTX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发挥抑癌作用.T-MP MTX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较弱,在较高浓度可轻度地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检测发现T-MP MTX联合放疗扩大A549细胞凋亡,其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划痕实验提示T-MP MTX联合放疗有效抑制A549细胞迁移能力,其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T-MP MTX联合放疗显著下调A549细胞MMP-2、Nanog和Sox-2蛋白表达水平,此作用与放疗剂量有关(P<0.05).结论 T-MP MTX联合放疗特异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迁移,诱导细胞凋亡,提高放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T-MP MTX诱导细胞周期同步化,以及干扰肿瘤干细胞低代谢状态有关.

    作者:郑学嵩;王映;蒙以良;谢有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静脉注射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甲状腺癌手术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6例,B组47例,对照组47例.3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A组、B组患者于诱导后30 min内分别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0.4μg/kg和0.8μg/kg,对照组患者泵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右美托咪啶给药前(T0)、手术结束时(T1)、睁眼即刻(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0 min(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手术开始前和结束时的PETCO2,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拔管所用时间,评定苏醒躁动程度评分(RS)、镇静评分(Ramsay)和拔管后10 min疼痛视觉评分(VAS),观察拔管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T1、T2、T3和T4时,A组和B组患者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T4时,B组患者HR显著低于A组(P<0.05).T1、T2、T3和T4时,A组患者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和T4时,B组患者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B组SBP显著低于A组(P<0.05).T3、T4时,A组患者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和T4时,B组患者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时,B组DBP显著低于A组(P<0.05).A组、B组患者RS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A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Ramsay评分、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和拔管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和拔管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0.4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啶为甲状腺癌手术全麻诱导后泵入的佳剂量,能有效预防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全麻恢复期应激反应,维持心率、血压的平稳,且不影响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少,使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获得满意的苏醒质量.

    作者:任江;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不同剂量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不同剂量131 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1I清甲剂量>100 mCi)和对照组(131I清甲剂量≤100 mCi)各42例.观察组空腹一次性口服131 I 100~120 mCi,对照组空腹一次性口服131 I 30~40 mCi.清甲半年后行131 I甲状腺显像检查,对两组清甲成功率进行评价,并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旁腺素(PTH)和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清甲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清甲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前血清TSH浓度≥30 mIU/mL与血清TSH浓度﹤30 mIU/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前血清Tg值﹤30 ng/mL与血清Tg值≥30 n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6个月后,观察组TSH和PT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及泪腺功能紊乱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唾液腺功能紊乱及颈部疼痛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应用131 I与剂量无太大关系,且低剂量的不良反应少于高剂量,低剂量131 I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弓彦伟;刘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ECRG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HCC)中的表达与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MSP-PCR两种方法,检测50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31例正常肝组织中的ECRG4蛋白的表达和ECRG4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CRG4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5);且ECRG4肝癌组织的甲基化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ECRG4蛋白低表达率与ECRG4甲基化检出率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ECRG4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与其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在肝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D1、D2三组,三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式,但采取不同的自控镇痛方式.观察三组在术毕(T1)、术后4 h(T2)、8 h(T3)、24 h(T4)的VAS、Ramsay评分、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并检测三组患者T1及术后T4时间点的IL-6及TNF-α水平.结果 对照组、D1组与D2组在T2、T3、T4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T1点,而D1、D2组在T2、T3、T4点的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在同时间点的低,P均<0.05,D1、D2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与T1点对比,D1组、D2组在T2、T3、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较高,D1、D2组在T2、T3、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同时间点高,P均<0.05;D2组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D1组;D1、D2组在T4点的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1点,D1、D2组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2组的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D1组,P均<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D1及D2组,D1组明显高于D2组;对照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D1、D2组,P均<0.05,D1、D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肠癌术后应用1.5μg/(kg·d)右美托咪定镇痛效果良好,且可更有效地减少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但会增加患者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作者:高洁;毕翻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临床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CT平扫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比较2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吸痰的显示情况.此外,与同期进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动脉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腹腔干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肝动脉以及肿瘤的供血动脉.MIP与VP对2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VP对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4级以上肝动脉方面,DSA明显优于MIP(P<0.05);在3级以下肝动脉显示方面,MIP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MSCTA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肝内静脉4级以上的分支,MIP与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以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外科及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作者:孟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女性肺癌2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女性肺癌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 ①女性肺癌好发年龄为40~69岁,首发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病理类型多为腺癌.②确诊方法为开胸、胸腔镜手术及支气管镜.肿瘤TNM分期以晚期为主,无症状患者ⅠA~ⅢA期居多.③无症状患者中位生存期更长.④确诊时血清CEA水平与预后相关.⑤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EGFR突变患者有生存优势.结论 女性肺癌以腺癌为主,确诊时多已是晚期,无症状患者以早期为主.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诊断可提高生存.女性是EGFR高突变人群,突变患者靶向治疗可获益.

    作者:王凌;衡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二线治疗方案不同将84例接受二线方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伊立替康组38例、依托泊苷组24例和紫杉醇/多西他赛组22例,分别给予伊立替康、依托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治疗.观察3组患者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DCR、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OS和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组Ⅲ~Ⅳ度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Ⅲ~Ⅳ度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乏力、恶心/呕吐、ALT升高、AST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二线化疗方案对一线化疗失败者效果均确切,生存期相近,不良反应除伊立替康组腹泻发生率稍高外,其他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近.

    作者: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6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放化疗,而观察组在术前后均进行放化疗,观察两组肿瘤降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放化疗耐受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保肛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肿瘤降期比例及临床症状积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保肛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能有效降低术前肿瘤分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李永刚;蔡天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烯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烯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烯紫杉醇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仅采用紫杉醇化疗的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良好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烯紫杉醇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海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Ki67、p53及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Ki67、p53及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取行病理学检查的胃癌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ki67、p53及EGF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胃癌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8%、55.88%及45.29%;癌旁组织中Ki67、p53及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76%、12.94%及10.59%.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指标均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即随着肿瘤进展而其阳性率增高(P<0.05).Ki67与p53、EGFR均呈正相关(P<0.05);p53与EGFR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Ki67、p53及EGFR与胃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均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进展情况的可靠指标.

    作者:秦娟;晏伟;王三喜;王海燕;唐晓梅;司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脓肿1例及文献复习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目前被认为是肝癌患者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临床也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其中并发肝脓肿者较为罕见,部分并发肝脓肿患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很容易延误诊断,错失佳治疗时机. 我们收治1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脓肿的肝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世策;王英南;张瑞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口腔鳞癌患者LevelⅤ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癌levelⅤ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30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患者,均接受根治性颈清或改良根治性颈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levelⅤ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生长方式、T分期、病理分级、LevelⅠ~Ⅳ转移状态.结果 LevelⅤ转移19侧(5.99%,19/31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只有levelⅣ转移、前四区阳性淋巴结个数≥4与levelⅤ转移有关联.结论 levelⅠ~Ⅳ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是levelⅤ转移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传真;郭传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74例乳腺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AF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CTX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78%,对照组为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P=0.017).观察组出现神经毒性和肌肉关节疼痛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血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贫血、脱发、肝功能异常和过敏反应的几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更高,但轻微不良反映较多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做并发症防治措施,预防和减轻并发症.

    作者:徐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