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张凌云
目的 研究不同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进行化疗,以21天作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阴道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高达68.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集中在Ⅰ度、Ⅱ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君茂;徐策;胡珊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5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6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清NSE、CEA、SCC-Ag表达水平.结果 化疗前,观察组患者的NSE、CEA及SCC-Ag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42例患者化疗成功,化疗后患者的NSE、CEA及SCC-Ag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且化疗失败患者的NSE、CEA、SCC-Ag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E、CEA及SCC-Ag等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早期诊断、评估化疗效果及预后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多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
作者:詹勤元;郭善娴;贺冬梅;蔡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联合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联合方案组;同期采用CHOP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CHOP组;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的治疗与观察,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CT或彩超、肝功、肾功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DH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治疗后LDH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美罗华联合治疗DLBCL未加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有效地改善了血清LDH水平,但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作者:张广迎;刘接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对食管癌患者血清IL-6、IL-8及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实验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含量、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30.0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比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陈公安;栗明;王书君;孔天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的检验以及以ALDH2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 与生活习惯和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随机选161例胃癌患者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组资料,以及150例正常人群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资料,通过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以及患者生活习惯一般资料.结果 检测结果 表明,吸烟和饮酒、热食速食暴食、喜好腌制与辛辣食物等都可能是消化道癌症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对比结果 显示:男性吸烟更多,饮酒热食速食暴食生活习惯方面男女比例相差不多,喜好腌制与辛辣食物以女性比例多于男性;所有患者ALDH2基因多态性分为3种,3种基因多态性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男女患者ALDH2基因多态性遗传平衡性检验结果 分析,差异显著,P<0.05.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结果 表示,ALDH2基因多态性中基因分布差异与胃癌易感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评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通过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有临床效用价值,并且生活习惯与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存在相关性,且与胃癌易感性存在相关性因素.
作者:徐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和细胞角蛋白(CK)19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宫颈癌患者为实验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hmga1和CK19蛋白水平;分析hmga1和CK19蛋白水平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记录2年随访复发患者例数,比较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的血清hmga1和CK19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血清hmga1和CK19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hmga1和CK19蛋白水平与宫颈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宫颈癌患者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1);复发患者入院时血清hmga1和CK19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癌患者血清hmga1和CK19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该病的临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谭文福;吴绪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reg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在晚期肺癌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初治晚期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自愿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Treg、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NF-a)、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同时分析CD4+CD25+Treg与Th1/Th2类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为(11.12±5.83)%,高于健康对照组(7.46±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化疗前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为(11.12±5.83)%,明显高于化疗后(6.45±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晚期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FN-γ(8.56±3.62 vs 10.79±3.27,P=0.049)、IL-2(8.48±2.87 vs 10.22±4.03,P=0.03)、TNF-a(6.18±2.67vs8.14±2.87,P=0.007)、IFN-γ/IL-4(3.33±1.44 vs 4.09±1.00,P=0.028)、IL-4(3.17±1.19 vs 2.45±0.43,P<0.001)、IL-6(3.88±2.08 vs 2.33±0.88,P<0.001)、IL-10(3.64±1.73 vs 2.54±1.08,P=0.008),其中Th2类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CD4+CD25+Treg与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a、IL-2及IL-6无相关性(P均>0.05);与Th1/Th2(γ=-0.273,P=0.003)呈负相关;与Th2类细胞因子IL-4(γ=0.237,P=0.009)、IL-10(0.626,P<0.001)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CD4+CD25+Treg、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Th1类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它们共同导致肿瘤患者免疫抑制及肿瘤进展,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疗效、预后,有效调控CD4+CD25+Treg及负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治疗肺癌的一个新策略.
作者:程小珍;谢宗宙;崔荣花;张曙波;毛山山;王美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增强扫描结果 ,并与常规手术病理的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能有效地进行诊断和病理分期,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为标准,中央型肺癌各分期CT扫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7%、80.6%、88.0%、85.7%,平均诊断符合率达85.5%.结论 采用CT增强扫描对各期中央型肺癌进行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能进行有效准确分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董志坚;齐敏;师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术(MW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临床疗效及其患者肝功能变化、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其中有38例单独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为TACE组;其他42例行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进行治疗,为MWA+TACE组.对2组的临床疗效、患者肝功能变化、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TACE组和MWA+TACE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是39.5%和76.2%,MWA+TAC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TACE组患者(χ2=11.098,P≈0.001).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含量等肝功能各项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WA+TACE组患者的2年、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TACE组(P<0.05).在治疗6个月后,MWA+TACE组患者的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家庭/社会状况均显著高于TACE组患者(P<0.05);在总体评分上,MWA+TACE组患者显著优于TACE组(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相对于单独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对肝功能不会造成损害.
作者:艾冬梅;国义民;段国敏;王震生;韩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行经腹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术后进行放化疗.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采取新辅助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质量和近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新辅助化疗与手术联合应用,在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方面均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任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85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前、化疗4~6个周期后均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酶切富集联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REDE-DHPLC)检测EGFR-19外显子、EGFR-21外显子的突变状态.结果 8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EGFR突变阳性率为55.29%(47/85),化疗4~6个周期后EGFR突变阳性率为35.29%(30/85),化疗前后EGFR突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共有37例晚期NSCLC患者发生EGFR突变,其中27例从EGFR突变阳性转为EGFR突变阴性,10例患者从EGFR突变阴性转为EGFR突变阳性,两种突变模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化疗过程中EGFR突变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在给予其靶向治疗前应重新对其进行EGFR突变检查.
作者:徐炎良;陈春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了361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80例)行腹腔镜切除,对照组(181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近远期疗效、围手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6(IL-8)水平、及随访3年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在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进半流食时间、排便时间上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期间,2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2年、3年生存率上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 2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3年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共计11例,对照组19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近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能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较传统开腹手术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航;张跃天;刘震;倪帮高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抽取100例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100例病患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组(行传统开腹手术)、ERAS+开腹手术组(采用ERAS处理方法 行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ERAS+腹腔镜组(采用ERAS外科处理方法 行腹腔镜手术),术前分别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体重、年龄)、术前1天(D0)ALB(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分别记录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术后第4天(D4)、第7天(D7)的ALB水平.比较4组病患的ALB水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①术前ALB水平为ERAS+腹腔镜组组高于另外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RAS+腹腔镜组的ALB水平均比另外3组高,但ERAS+开腹手术组、腹腔镜组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0~D4,ERAS+腹腔镜组低于另外3组(P<0.05).术后第4天、第7天腹腔镜组病患的ALB水平明显低于ERAS+腹腔镜组(P<0.05);除常规组外的其他3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②常规组、ERAS+开腹手术组不仅切口长度较腹腔镜组、ERAS+腹腔镜组长,而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腹腔镜组、ERAS+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常规组较其他3组时间长.③术后4组病患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采用ERAS外科理念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金东;高志斌;江晓晖;朱汉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时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诱导化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自12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静脉滴注奈达铂(80 mg/m2),d1;持续微泵输入氟尿嘧啶(500 mg/m2/d),d1~d5;每21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静脉滴注卡铂(300 mg/m2),d1;持续微泵输入氟尿嘧啶(500 mg/m2/d),d1~d5;每21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两组诱导化疗2个周期完成后14 d开始序贯适型调强放疗.序贯适型调强放疗:直线加速器适型调强放疗,每次2.18 Gy,每周5次.序贯放疗结束后进行MRI检查.结果 2个周期诱导化疗后,实验组鼻咽部CR+PR 48例,总有效率为80.00%,淋巴结总有效率为73.34%,对照组鼻咽部CR+PR 46例,总有效率为76.67%,淋巴结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治疗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后,实验组鼻咽部和淋巴结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100.00%,对照组鼻咽部和淋巴结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100.0%,两组间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诱导化疗后,疗效均显著提高;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后总疗效对比,实验组CR率为83.33%;对照组CR率为70.00%.两组近期总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特别在Ⅲ、Ⅳ度,实验组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76.67%)与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不大,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时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值得在鼻咽癌诱导化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冰;司勇锋;覃扬达;张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二者浓度变化与化疗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第1、2、3次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及无进展期.同时收集60例健康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作对照.结果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升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对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47 mg/L和3.76 g/L,明显低于化疗前晚期NSCLC患者的(0.96 mg/L和4.3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两个周期后,有效(PR+SD)的晚期NSCLC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65 mg/L和2.74 g/L,无效患者分别为1.72 mg/L和4.65 g/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患者的PFS中位数为5.4个月,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3次化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进行对比,虽在不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水平异常升高,能够提示肺癌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患者PFS.
作者:仲立新;孙红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经肝胆道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导管外引流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46 例.按照不同引流方法分为金属支架内引流组27 例和导管外引流组19 例.术后7 天复查两组患者肝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GGT?ALP?TBiL和DBiL 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于导管外引流组,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ALT?AST?GGT?ALP?TBiL 和DBiL 各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5 个月,略高于导管外引流组患者的(10.6 个月),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531,P =0.112).导管外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6%,显著高于金属支架内引流组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途径金属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于经皮经肝胆道导管外引流方法.
作者:李颖;高明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衫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以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化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的新辅助化疗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大小、叉头框蛋白A1(FOXAl)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和84.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两肿瘤直径大小、癌细胞中FOXAl和BRCAI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7.9%,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对于肿瘤的缩小,FOXAl、BRCAl水平降低等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马建萍;张宝亮;赵成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于术后第1~8 d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华瑞公司),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华瑞公司).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和TRF水平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IgG和IgA水平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3和CD4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L-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患者围手术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后炎性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力,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沈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Vasohibin-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34例HCC组织及其PCLT中Vasohibin-2的表达.分析Vasohibin-2与HCC的结节数目、静脉浸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随访分析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Vasohibin-2定位于细胞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均显示HCC组Vasohibin-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PCL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HCC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96.6±31.4)高于PCLT组织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08.9±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ohibin-2高表达组(n1=16)和Vasohibin-2低表达组(n2=18)在结节数目(P<0.05)、静脉浸润(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5)和肝外转移(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资料分析结果 显示Vasohibin-2高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asohibin-2在HCC中表达上调;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潜在指标,为防治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罗来邦;杨华;罗丽芳;徐志丹;罗文峰;龙成美;张友福;李新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例甲状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抑制组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替代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观察其复发、转移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抑制组术后3年1例复发,术后5年3例复发,术后10年4例复发,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术后3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术后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2例,术后10年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均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发热占2%,骨质疏松占2%,心率异常为6%,震颤占2%,皮疹占2%,总发生率为14%,而替代组总发生率为32%,抑制组低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用TSH抑制治疗,能够更明显的降低近期、远期复发及转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何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