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陈公安;栗明;王书君;孔天东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后75例观察(A组),61例行辅助放疗(B组).结果 A组、B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8.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和48.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33.7%(P=0.039).A组、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和95.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9%和73.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5.8%(P=0.040).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吸烟、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比例、N2淋巴结累及区域、辅助化疗疗程、行术后辅助放疗为预后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行术后辅助放疗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术前临床诊断为N2期、T分期越晚、手术切除阳性淋巴结个数越多,预后越差;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率,延长总生存时间.
作者:彭苗;苏琼菲;莫凯岚;丁颖;刘晓清;杨帆;王希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对食管癌患者血清IL-6、IL-8及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实验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含量、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30.0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比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陈公安;栗明;王书君;孔天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例甲状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抑制组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替代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观察其复发、转移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抑制组术后3年1例复发,术后5年3例复发,术后10年4例复发,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术后3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术后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2例,术后10年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均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发热占2%,骨质疏松占2%,心率异常为6%,震颤占2%,皮疹占2%,总发生率为14%,而替代组总发生率为32%,抑制组低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用TSH抑制治疗,能够更明显的降低近期、远期复发及转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何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D-二聚体及环氧合酶-2的影响.方法 选择进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营养方法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al-3,DD、COX-2水平和IgG、IgA、IgM.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Gal-3(t=0.288)、DD(t=0.137)、COX-2(t=0.29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Gal-3(t=3.847)、DD(t=6.938)、COX-2(t=5.635)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Gal-3、DD、COX-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高.治疗前,2组患者的IgG(t=0.109)、IgA(t=0.392)、IgM(t=0.11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IgG(t=4.762)、IgA(t=3.727)、IgM(t=3.82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IgG较治疗前升高,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程度高.结论 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可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体液免疫状况,而且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的Gal-3、DD、COX-2水平,因此其可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治疗.
作者:温子海;吕巧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与常规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80例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和观察组(显微外科手术),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区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刘志刚;李华;张志银;张良君;张宪起;袁兴;李红喜;李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结果 2组随访时间、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中耳炎发生率增高速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口腔毒副作用占46.67%,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占36.67%,血液系统毒副作用占10.00%,皮肤毒副作用占70.00%.对照组口腔毒副作用占56.67%,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占46.67%,血液系统毒副作用占16.67%,皮肤毒副作用占90.00%.由于样本量限制,2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MRT与3D-CRT相比,效果相当,但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验证.
作者:齐创;向东华;周作枝;廖天志;张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联合89 Sr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患者,按照随机抛硬币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唑来膦酸静脉滴注)与观察组(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联合89 Sr静脉注射),各4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临床有效率为84.4%,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89 Sr治疗恶性肿瘤晚期多发骨转移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不会增加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深入研究以利于其推广应用.
作者:徐凯;胡彤宇;张国川;扈文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的检验以及以ALDH2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 与生活习惯和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随机选161例胃癌患者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组资料,以及150例正常人群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资料,通过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以及患者生活习惯一般资料.结果 检测结果 表明,吸烟和饮酒、热食速食暴食、喜好腌制与辛辣食物等都可能是消化道癌症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对比结果 显示:男性吸烟更多,饮酒热食速食暴食生活习惯方面男女比例相差不多,喜好腌制与辛辣食物以女性比例多于男性;所有患者ALDH2基因多态性分为3种,3种基因多态性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男女患者ALDH2基因多态性遗传平衡性检验结果 分析,差异显著,P<0.05.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结果 表示,ALDH2基因多态性中基因分布差异与胃癌易感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评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通过DNA芯片的高通量测序研究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有临床效用价值,并且生活习惯与ALDH2基因多态性检验存在相关性,且与胃癌易感性存在相关性因素.
作者:徐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reg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在晚期肺癌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初治晚期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自愿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Treg、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NF-a)、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同时分析CD4+CD25+Treg与Th1/Th2类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为(11.12±5.83)%,高于健康对照组(7.46±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化疗前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为(11.12±5.83)%,明显高于化疗后(6.45±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晚期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FN-γ(8.56±3.62 vs 10.79±3.27,P=0.049)、IL-2(8.48±2.87 vs 10.22±4.03,P=0.03)、TNF-a(6.18±2.67vs8.14±2.87,P=0.007)、IFN-γ/IL-4(3.33±1.44 vs 4.09±1.00,P=0.028)、IL-4(3.17±1.19 vs 2.45±0.43,P<0.001)、IL-6(3.88±2.08 vs 2.33±0.88,P<0.001)、IL-10(3.64±1.73 vs 2.54±1.08,P=0.008),其中Th2类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CD4+CD25+Treg与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a、IL-2及IL-6无相关性(P均>0.05);与Th1/Th2(γ=-0.273,P=0.003)呈负相关;与Th2类细胞因子IL-4(γ=0.237,P=0.009)、IL-10(0.626,P<0.001)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CD4+CD25+Treg、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Th1类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它们共同导致肿瘤患者免疫抑制及肿瘤进展,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疗效、预后,有效调控CD4+CD25+Treg及负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治疗肺癌的一个新策略.
作者:程小珍;谢宗宙;崔荣花;张曙波;毛山山;王美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21天为1个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2个周期以上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为52.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57%,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7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方面,具体表现在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高血压、蛋白尿和鼻出血、咳血等方面,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能够继续接受化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与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相比,疗效更加显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更高,没有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周峰;邢怡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经肝胆道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导管外引流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46 例.按照不同引流方法分为金属支架内引流组27 例和导管外引流组19 例.术后7 天复查两组患者肝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GGT?ALP?TBiL和DBiL 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于导管外引流组,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ALT?AST?GGT?ALP?TBiL 和DBiL 各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5 个月,略高于导管外引流组患者的(10.6 个月),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531,P =0.112).导管外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6%,显著高于金属支架内引流组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途径金属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于经皮经肝胆道导管外引流方法.
作者:李颖;高明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放化疗前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感染情况以及药敏分析结果 .方法 收集进行放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菌培养结果 及药敏分析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7例患者放化疗前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06%,革兰阳性菌8.24%,真菌24.71%;放化疗后共分离出病原菌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45%,革兰阳性菌6.36%,真菌38.18%.治疗后真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放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显著升高,较放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其他药物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疗前后肺炎克雷伯菌对各药物耐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疗前白色念珠菌对几种药物耐药率均较低,放化疗后,氟康唑、氟胞嘧啶耐药率较放化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化疗后老年肺癌患者真菌感染率增高,对于大部分患者耐药率影响不显著.
作者:魏娟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衫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以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化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的新辅助化疗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大小、叉头框蛋白A1(FOXAl)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和84.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两肿瘤直径大小、癌细胞中FOXAl和BRCAI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7.9%,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对于肿瘤的缩小,FOXAl、BRCAl水平降低等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马建萍;张宝亮;赵成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Vasohibin-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34例HCC组织及其PCLT中Vasohibin-2的表达.分析Vasohibin-2与HCC的结节数目、静脉浸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随访分析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Vasohibin-2定位于细胞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均显示HCC组Vasohibin-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PCL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HCC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96.6±31.4)高于PCLT组织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08.9±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ohibin-2高表达组(n1=16)和Vasohibin-2低表达组(n2=18)在结节数目(P<0.05)、静脉浸润(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5)和肝外转移(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资料分析结果 显示Vasohibin-2高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asohibin-2在HCC中表达上调;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潜在指标,为防治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罗来邦;杨华;罗丽芳;徐志丹;罗文峰;龙成美;张友福;李新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43例,行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37例,行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肿瘤体积退缩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 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4%和70.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4周,2组患者肿瘤体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有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情况发生,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快速退缩肿瘤体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作者:金红艳;刘倩;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何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 Therapy治疗计划系统)和常规加速器静态调强放射治疗(Precise Plan治疗计划系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剂量分布特点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设计Tomo Therapy和IMRT治疗计划,计划分别传输至Tomo Therapy治疗计划系统(Tomo组)和Precise Plan治疗计划系统(IMRT组),肿瘤靶区给予70 Gy/33 F照射剂量,临床靶区给予60 Gy/33F照射剂量,正常器官全肺<30%、脊髓<45 Gy、心脏<30%、食管<30%,根据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指标,比较两组剂量分布特点.结果 Tomo组的GTV放射剂量参数HI(1.047±0.015)cGy、Dmax(7406.2±137.1)cGy,均显著低于IMRT组(P<0.05),Tomo组HI值更接近于1.两组CI、Dmini、Dmean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Tomo组的PTV放射剂量参数Dmax(7306.4±151.4)cGy、Dmean(6603.8±143.7)cGy,均显著低于IMRT组(P<0.05),两组的CI、Dmini、HI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Tomo组的患侧肺脏放射剂量参数Dmax、Dmini、Dmean值与IMRT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mo组的健侧肺脏放射剂量参数Dmax、Dmini、值与IMRT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ean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Tomo组的脊髓放射剂量参数Dmean、Dmini值与IMRT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ax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Tomo组的心脏放射剂量参数Dmax、Dmean、Dmini值与IMR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omo组的食管放射剂量参数Dmi-ni值显著高于IM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max、Dmean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研究表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肺癌较常规加速器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具有更好的放射均匀性,同时对邻近器官组织的放射性伤害更小.
作者:解佳奇;蒋俊;任伟;吕昕;朱丽晶;闫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85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前、化疗4~6个周期后均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酶切富集联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REDE-DHPLC)检测EGFR-19外显子、EGFR-21外显子的突变状态.结果 8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EGFR突变阳性率为55.29%(47/85),化疗4~6个周期后EGFR突变阳性率为35.29%(30/85),化疗前后EGFR突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共有37例晚期NSCLC患者发生EGFR突变,其中27例从EGFR突变阳性转为EGFR突变阴性,10例患者从EGFR突变阴性转为EGFR突变阳性,两种突变模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化疗过程中EGFR突变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在给予其靶向治疗前应重新对其进行EGFR突变检查.
作者:徐炎良;陈春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二者浓度变化与化疗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第1、2、3次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及无进展期.同时收集60例健康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作对照.结果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升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对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47 mg/L和3.76 g/L,明显低于化疗前晚期NSCLC患者的(0.96 mg/L和4.3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两个周期后,有效(PR+SD)的晚期NSCLC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65 mg/L和2.74 g/L,无效患者分别为1.72 mg/L和4.65 g/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患者的PFS中位数为5.4个月,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3次化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进行对比,虽在不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水平异常升高,能够提示肺癌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患者PFS.
作者:仲立新;孙红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进行化疗,以21天作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阴道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高达68.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集中在Ⅰ度、Ⅱ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君茂;徐策;胡珊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胃底贲门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5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全胃切除术2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结果 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7%和44.83%(P>0.05),5年生存率为48.28%和20.69%(P<0.05).近端大部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86%,高于全胃切除组的34.48%(P<0.05);2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3.0 cm和淋巴结转移患者全胃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于近端大部切除组(P<0.05),其他情况2组的生存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对胃底贲门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尤其是对于肿瘤>3.0 cm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作者:张焱辉;李靖锋;唐俊;刘鹏;朱志贤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