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金红艳;刘倩;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何为

关键词:调强放疗, 宫颈癌, 尼妥珠单抗, 周期化疗
摘要: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43例,行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37例,行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肿瘤体积退缩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 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4%和70.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4周,2组患者肿瘤体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有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情况发生,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周期化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快速退缩肿瘤体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行经腹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术后进行放化疗.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采取新辅助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质量和近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新辅助化疗与手术联合应用,在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方面均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任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与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经肝胆道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导管外引流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46 例.按照不同引流方法分为金属支架内引流组27 例和导管外引流组19 例.术后7 天复查两组患者肝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GGT?ALP?TBiL和DBiL 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于导管外引流组,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ALT?AST?GGT?ALP?TBiL 和DBiL 各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金属支架内引流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5 个月,略高于导管外引流组患者的(10.6 个月),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531,P =0.112).导管外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6%,显著高于金属支架内引流组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途径金属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于经皮经肝胆道导管外引流方法.

    作者:李颖;高明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RNA干扰Nodal基因对胃癌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构建并鉴定Nodal基因的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Nodal基因对胃癌及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针对Nodal mRNA设计siRNA,构建慢病毒质粒,测序鉴定质粒构建成功.将构建的慢病毒质粒及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鉴定慢病毒包装成功,并测定其滴度.将慢病毒转染人胃腺癌细胞株MKN-45,通过qPCR检测Nodal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Cellomics仪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结果 通过测序显示,插入Nodal基因RNAi序列正确.包装后测定病毒滴度达(5.0×108)TU/ml,qPCR检测提示RNA干扰病毒转染MKN-45细胞株后,Noda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干扰后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干扰Nodal基因对血管生成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Nodal基因的RNAi慢病毒表达系统.干扰Nodal基因显著增加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余洁丽;邱宇安;刘利艳;陈文学;靳文剑;陈火国;钟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21天为1个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2个周期以上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为52.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57%,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7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方面,具体表现在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高血压、蛋白尿和鼻出血、咳血等方面,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能够继续接受化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与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方案相比,疗效更加显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更高,没有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周峰;邢怡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IK细胞对一线化疗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96例ⅢB~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为4~6个周期的含铂两药方案化疗,将疗效达稳定或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给予CIK免疫治疗,一组给予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PFS、有效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KPS评分及评估安全性.结果 CIK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95%CI 7.3~8.7)和6.0个月(95%CI 4.8~7.2)(P=0.002).CIK组疾病控制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CIK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没有变化.CIK细胞治疗后患者KPS评分为(71.53±7.96)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IK治疗组中3例出现一过性发热,3例皮疹,2例肌肉痛.结论 CIK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稳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PFS及近期疾病控制率,改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作者:王秀文;易基群;梁继珍;潘兆军;朱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D-二聚体及环氧合酶-2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D-二聚体及环氧合酶-2的影响.方法 选择进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营养方法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al-3,DD、COX-2水平和IgG、IgA、IgM.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Gal-3(t=0.288)、DD(t=0.137)、COX-2(t=0.29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Gal-3(t=3.847)、DD(t=6.938)、COX-2(t=5.635)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Gal-3、DD、COX-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高.治疗前,2组患者的IgG(t=0.109)、IgA(t=0.392)、IgM(t=0.11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IgG(t=4.762)、IgA(t=3.727)、IgM(t=3.822)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IgG较治疗前升高,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程度高.结论 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可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体液免疫状况,而且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的Gal-3、DD、COX-2水平,因此其可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治疗.

    作者:温子海;吕巧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ERAS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抽取100例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100例病患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组(行传统开腹手术)、ERAS+开腹手术组(采用ERAS处理方法 行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ERAS+腹腔镜组(采用ERAS外科处理方法 行腹腔镜手术),术前分别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体重、年龄)、术前1天(D0)ALB(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分别记录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术后第4天(D4)、第7天(D7)的ALB水平.比较4组病患的ALB水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①术前ALB水平为ERAS+腹腔镜组组高于另外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RAS+腹腔镜组的ALB水平均比另外3组高,但ERAS+开腹手术组、腹腔镜组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0~D4,ERAS+腹腔镜组低于另外3组(P<0.05).术后第4天、第7天腹腔镜组病患的ALB水平明显低于ERAS+腹腔镜组(P<0.05);除常规组外的其他3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②常规组、ERAS+开腹手术组不仅切口长度较腹腔镜组、ERAS+腹腔镜组长,而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腹腔镜组、ERAS+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常规组较其他3组时间长.③术后4组病患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采用ERAS外科理念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金东;高志斌;江晓晖;朱汉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海藻酸钠微球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海藻酸钠(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栓塞效能、疗效,并探讨栓塞效能和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接受KMG微球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同质中晚期肝癌患者各50例,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效能(术后1个月瘤灶的碘油沉积率)以及栓塞疗效,并比较栓塞效能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一个月的碘油沉积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32±13.322)%和(50.78±19.7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和26%,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82%,72%和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分别2%,4%和20%,30%,有统计学意义.1年肝内肿瘤进展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两组比较无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2%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0%和30.4%;P=0.009,且1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分比为4.1%和29.6%;P<0.001,肝外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31%vs 35.5%;P<0.001.结论 KMG微球治疗应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患者耐受良好;作为栓塞剂,较之明胶海绵颗粒,能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 肿瘤灶中碘油的沉积率作为栓塞效果的指标,碘油沉积率较高的肝癌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优于乏碘油沉积的肝癌患者.

    作者:黄德佳;罗耀昌;黄军祯;何海源;黄浩珈;李彦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早期远端胃癌行胃部分切除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远端胃癌采取保留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3例早期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取保留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部分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复发率和3年生存率以及胃排空功能和胆囊收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的复发率和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困难、胃部疼痛、呃逆、饮食受限、焦虑和口干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分亦低于对照组;味觉的变化和头发脱落现象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水平和BMI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胃排空功能优于对照组,胆囊收缩功能仅在60 min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远端胃癌可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胃排空功能和胆囊收缩功能恢复情况较好,但对复发率和3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作者:梅勇;罗青;任江;钟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例甲状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抑制组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替代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观察其复发、转移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抑制组术后3年1例复发,术后5年3例复发,术后10年4例复发,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术后3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术后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2例,术后10年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均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发热占2%,骨质疏松占2%,心率异常为6%,震颤占2%,皮疹占2%,总发生率为14%,而替代组总发生率为32%,抑制组低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用TSH抑制治疗,能够更明显的降低近期、远期复发及转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何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宫颈癌组织中KLF4表达与外周血KLF4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和外周血KLF4水平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宫颈癌患者和健康成年女性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组织中KLF4的表达,并采用半定量PCR检测外周血KLF4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KLF4表达阳性率高(100.00%),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增加,KLF4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Ⅳ期宫颈癌其阳性率仅为14.29%(P<0.05).外周血中KLF4的表达水平对照组高(0.78±0.35),其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渐下降,Ⅳ期宫颈癌降至低(0.06±0.02)(P<0.01).癌组织中KLF4表达与外周血KLF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γ=0.75(P<0.01).两者均与肿瘤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性,γ分别为-0.64、-0.92(P<0.01).结论 KLF4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癌作用,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发生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玉虹;孙喜斌;刘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Vasohibin-2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Vasohibin-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34例HCC组织及其PCLT中Vasohibin-2的表达.分析Vasohibin-2与HCC的结节数目、静脉浸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随访分析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Vasohibin-2定位于细胞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均显示HCC组Vasohibin-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PCL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HCC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96.6±31.4)高于PCLT组织中Vasohibin-2蛋白表达量(108.9±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ohibin-2高表达组(n1=16)和Vasohibin-2低表达组(n2=18)在结节数目(P<0.05)、静脉浸润(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5)和肝外转移(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资料分析结果 显示Vasohibin-2高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asohibin-2在HCC中表达上调;Vasohibin-2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潜在指标,为防治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罗来邦;杨华;罗丽芳;徐志丹;罗文峰;龙成美;张友福;李新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表柔比星联合紫衫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衫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以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化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的新辅助化疗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大小、叉头框蛋白A1(FOXAl)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和84.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两肿瘤直径大小、癌细胞中FOXAl和BRCAI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7.9%,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对于肿瘤的缩小,FOXAl、BRCAl水平降低等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马建萍;张宝亮;赵成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VP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对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31例胸腰椎转移癌患者,共97个椎体.PVP治疗组16例,椎体50个;对照组传统治疗15例,椎体47个.疼痛缓解度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ADL).术中PVP组患者椎体注入骨水泥,在术后1天、3天、3个月、6个月利用VAS、ADL评估经PVP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PVP组术后1天VAS评分由初的(7.35±1.67)下降到(2.61±1.07),术后3天、3个月、6个月患者VAS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VAS评分由初的(7.32±1.64)下降为(5.19±1.36),术后3天、3个月、6个月患者VAS评分也有所下降,但不如PVP组明显,2组VAS评分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治疗后生活质量ADL评分(15.28±2.69)明显高于治疗前ADL评分(9.56±1.79);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11.87±3.11)明显高于术前ADL评分(9.02±3.04),P均<0.05.组间比较PVP组生活质量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水泥在病椎的充盈情况对患者的疼痛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患者时,采用PVP形成术能较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宝军;裴斐;李继华;吴艳丽;王静;崔永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

    目的 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二者浓度变化与化疗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第1、2、3次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及无进展期.同时收集60例健康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作对照.结果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升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对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47 mg/L和3.76 g/L,明显低于化疗前晚期NSCLC患者的(0.96 mg/L和4.3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两个周期后,有效(PR+SD)的晚期NSCLC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65 mg/L和2.74 g/L,无效患者分别为1.72 mg/L和4.65 g/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患者的PFS中位数为5.4个月,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3次化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进行对比,虽在不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水平异常升高,能够提示肺癌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患者PFS.

    作者:仲立新;孙红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联合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联合方案组;同期采用CHOP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CHOP组;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的治疗与观察,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CT或彩超、肝功、肾功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DH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治疗后LDH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美罗华联合治疗DLBCL未加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有效地改善了血清LDH水平,但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作者:张广迎;刘接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目的 研究不同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进行化疗,以21天作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阴道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高达68.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集中在Ⅰ度、Ⅱ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君茂;徐策;胡珊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AFP、AFU、GPC3及GP7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AFP、AFU、GP73和GPC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PHC患者血清标本4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标本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54例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50例,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AFP、AFU、GP73和GPC3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标志物诊断PHC的价值.结果 PHC组患者血清AFP、AFU、GP73和GPC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肝硬化组和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AFP、AFU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乙型肝炎组患者(P<0.05),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联合AFP、AFU、GP73和GPC3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大于任何单一标志物检测.联合AFP、AFU、GP73和GPC3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81.5%和90.1%,其中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任何单一标志物.结论 联合AFP、AFU、GP73和GPC3检测可以显著提高PHC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为临床早期诊断PHC提供可靠参考.

    作者:胡友明;张娟安;刘军;陈汉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L-1β、IL-6、IL-17的表达和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IL-1β、IL-6、IL-17的表达和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手术后切除的宫颈癌手术标本60例(83块),采用免疫组化法对IL-1β、IL-6、IL-17和HPV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IL-1β、IL-6和IL-17均在宫颈癌组织细胞胞质中表达,HPV主要在胞质或胞核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81.67%,61.67%,53.33%和61.67%;术前经过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IL-1β、IL-6、IL-17和HPV表达率明显低于术前无化疗者(P<0.05),其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中IL-1β、IL-6、IL-17和HPV高表达与术前有无化疗具有相关性,在宫颈癌术前进行化疗,不仅可以缩小肿瘤体积,还可以抑制IL-1β、IL-6、IL-17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预防肿瘤复发.

    作者:赵子龙;周国江;任玉峰;杨勇;张冠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后辅助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后75例观察(A组),61例行辅助放疗(B组).结果 A组、B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8.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和48.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33.7%(P=0.039).A组、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和95.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9%和73.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5.8%(P=0.040).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吸烟、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比例、N2淋巴结累及区域、辅助化疗疗程、行术后辅助放疗为预后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行术后辅助放疗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术前临床诊断为N2期、T分期越晚、手术切除阳性淋巴结个数越多,预后越差;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率,延长总生存时间.

    作者:彭苗;苏琼菲;莫凯岚;丁颖;刘晓清;杨帆;王希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