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SA与AR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孟保福;李翠芬;李艳霞;王丹

关键词:PSA, AR, 前列腺癌, 诊断,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PSA与AR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短期复发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前列腺病变患者201例,其中前列腺癌9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03例;另选取可比的正常对照组110例.测定雄激素受体以及各组患者血清中PSA表达水平.比较并评价诊断价值与对预后的影响.使用SPSS16用于数据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组患者PSA水平(15.32±6.02)ng/ml,AR阳性率为60.20%;前列腺良性增生组103例患者,PSA水平(6.73±4.02)ng/ml,AR阳性率为74.76%;健康对照110例,平均年龄(45.88±1.98)岁,血清PSA水平(0.71±0.02)ng/ml.组间比较结果提示PSA水平和AR阳性率均以前列腺癌组的水平高,P<0.01.血清PSA单独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真实性分析的灵敏度为87.76%(86/98),特异度为84.47%(87/103);血清AR单独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真实性分析的灵敏度为80.61%(79/98),特异度为63.11%(65/103);而两个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2.86%(91/98),特异度为89.32%(92/103).随访1年观察短期预后,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复发存在潜在关联的因素包括PSA表达增高,其OR值为1.395(1.217~1.599),P<0.001;AR 阳性也是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OR值为 1.094(1.051~1.139),P<0.001;二者联合均表现为表达增高也会增高复发的风险,OR值高,为1.870(1.338~2.614),P<0.001.结论 PSA与AR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且优于单独使用;同时联合两个指标对于预测近期复发也有一定的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PLC患者60例,患者均行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同时抽取同期6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PLC患者和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甲胎蛋白(AFP)水平,对比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免疫功能.结果 病例组CD4+T、CD4+/CD8+、IL-2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低,CD8+T及IL-6和TGFβ1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ACE治疗后病例组CD4+T、CD4+/CD8+、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仍低于对照组,CD8+T、IL-6和TGFβ1水平降低,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治疗可以提高PLC患者免疫功能,并且对肿瘤发展抑制及转归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赵永昌;陈士新;刘亚民;李强;冷保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骨髓瘤化疗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髓瘤化疗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规范化疗的骨髓瘤患者100例,其中合并感染19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的81例作为非感染组.于同期再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做对比研究,即对照组.检测和记录感染组、非感染组、健康体检组研究对象血常规(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IL-1β、IL-6、IL-8、TNF-α).比较3组研究对象IL-1β、IL-6、IL-8、TNF-α水平以及单一检测阳性率、联合检测阳性率,制作ROC曲线.结果 WBC计数水平,感染与非感染、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感染、非感染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IL-8、TNF-α水平,感染组高于非感染、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IL-1β、IL-6、IL-8、TNF-α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和IL-6、TNF-α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大面积时水平作为临界值,IL-1β为5.76 ng/L,IL-6为4.85 ng/L,IL-8为55.78 ng/L,TNF-α为13.35 ng/L.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可作为骨髓瘤化疗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指标,且有助于病情评价,尤其IL-6、TNF-α检测价值优于IL-1β、IL-8,二者联合检测优势更为突出.

    作者:宋春鸽;杨晓煜;马若巾;王琰;庞素蕾;陈精予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TURBT组(31例)及钬激光切除组(29例).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术中穿孔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TURBT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均明显长于钬激光切除组,而其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及术中膀胱穿孔发生率也高于钬激光切除组,P均<0.05.钬激光切除组的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花费、平均留置导管时间及术后1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TURBT组,P均<0.05.结论 相较于等离子电切术,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中术后情况均更好.

    作者:王善龙;贺利明;张永升;赵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FHL1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FHL1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L1A在89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采用该方法与western blot法对38例配对样本(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组织)FHL1A表达差异进行检测,并对各病例的预后影响与FHL1A表达差异间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HL1A 在胶质瘤中表达明显低于其在周围正常组织中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FHL1A 的表达与胶质瘤级别呈负相关,FHL1A表达低的患者预后效果差.结论 FHL1A的表达与胶质瘤的预后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韦喜生;郑晓君;曾弼良;刘英香;范元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125、CA72-4、EGFR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脂质体阿霉素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65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试验组给予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化疗前后的血清CA19-9、CEA、CA125、CA72-4、EGFR及CD3+、CD4+、CD8+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34.3%,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46.7%,试验组的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2组的血清CA19-9、CEA、CA125、CA72-4、EGF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CD3+、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可靠,能有效抑制CA19-9、CEA、CA125、CA72-4、EGFR等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提高CD3+、CD4+、CD8+等免疫指标在晚期胃癌患者体内的含量,是1种较优的晚期胃癌化疗方案.

    作者:薛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乳腺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及合并文献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乳腺颗粒细胞瘤很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与乳腺癌很难鉴别,细针穿刺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无法确诊.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乳腺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其特征性表现为胞质内存在嗜酸性颗粒.

    作者:宋文哲;郭萌;祝志强;路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EGFR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研究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标本一共190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EGFR 基因第 18、19、20 和 21 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关系、EGFR基因突变丰度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吸烟史、病理分型,高危因素包括:女性、吸烟者、腺癌.190例 NSCLC 患者肿瘤组织中,成功检测出90例存在 EGFR 基因突变,EGFR 突变丰度与性别(P=0.962)、吸烟史(P=0.809)无相关性;EGFR突变丰度与病理分型相关.和非腺癌对比,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丰度明显更高,(x2=14.110,P=0.000).术前腺癌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非腺癌组,P<0.05;术后腺癌血清CD44v6明显高于非腺癌患者,P<0.05;术后Ⅲ~Ⅳ期组血清VEGF、CD44v6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高危因素为吸烟者、女性、腺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丁昊;王灿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螺旋CT和MRI检查对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和MRI检查对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70例宫颈癌患者行螺旋CT和MRI检查的结果,分析螺旋CT、MRI以及螺旋CT联合MRI对子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效果.结果 螺旋CT与MRI对子宫颈癌的诊断率明显低于螺旋CT+MRI联合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子宫颈癌Ⅰ期、Ⅱ期的诊断率明显低于MRI,有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对病灶直径≤3 cm的子宫颈癌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均明显低于MRI和螺旋CT+MRI联合诊断(P<0.05);螺旋CT对病灶直径>3 cm的子宫颈癌诊断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与MRI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与MRI对病灶直径≤3 cm和直径>3 cm的子宫颈癌诊断准确率均明显低于螺旋CT+MRI联合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对子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优于螺旋CT,尤其表现在对病灶直径≤3 cm的宫颈癌诊断中,但二者联合诊断效果更佳.

    作者:文铁;姬星;王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低剂量CT用于肺癌筛查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综述各地使用低剂量CT筛查肺癌的实践情况.方法 根据纳入与排出标准,从中英文相关数据库筛选出的36项筛查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且通过Meta分析计算肺癌检出率及95%置信区间,绘制森林图.结果 基线筛查的肺癌检出率为0.9%,定期筛查的肺癌发现率为0.5%,总体肺癌筛查发现率为1.3%(1.0%~1.7%);检出的肺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52%),分期以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主(70.8%).结论 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推广低剂量CT的肺癌筛查,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作者:纪颖;薛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Zometa对骨肉瘤细胞中MMP-9、TIMP-1及COX-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Zometa)对骨肉瘤细胞中MMP-9、TIMP-1及COX-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研究Zometa对骨肉瘤细胞U2OS的影响;应用WB和qRT-PCR,研究Zometa对骨肉瘤细胞内COX-2、MMP-9和TIMP1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Zometa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且这些影响都存在剂量依赖性;经不同浓度Zometa处理后,骨肉瘤细胞内COX-2、MMP-9 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IMP-1 蛋白mRNA表达水平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都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 Zometa通过调节COX-2、MMP-9和TIMP1在细胞内的表达来影响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可作为治疗恶性骨肿瘤的药物,且对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冷华平;段永壮;李宽宽;钱华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骨肿瘤患者,先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经MRI诊断.观察并记录2种诊断方式对骨肿瘤的确诊率,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分期确诊情况,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为88.8%,MRI确诊率为73.8%,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I(P<0.05).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恶性骨肿瘤进行临床分期与病理、X线联合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骨肿瘤病理性质,也能有效确诊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分期,为后续手术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巩孝文;张轶英;张美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术后化疗联合榄香烯与单纯手术治疗对食管癌的干预效果及其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yclinD1、p16的表达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榄香烯与单纯手术治疗对食管癌的干预效果及其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yclinD1、p16表达水平变化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选取食管癌患者59例,包含单纯手术治疗患者30例(对照组)和术后化疗并且联合使用榄香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29例.比较分析化疗联合榄香烯与单纯手术治疗对食管癌的干预效果,并分析其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yclinD1、p16的表达水平变化的关联.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年的疗效情况,观察组无病生存时间为(12.58±7.12)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13.5个月,均略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的cyclinD1水平及p16水平均未见差别;治疗后2组的cyclinD1水平分别为(2.43±1.42)、(4.03±1.54),p16水平分别为(6.95±2.75)、(5.02±2.55),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手术干预对于集体细胞周期蛋白组的调控会产生一定影响,cyclinD1与p16的双向下调有可能提示术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同时榄香烯干预会影响cyclinD1加速下调,p16下调则会受到相对抑制,可能对于控制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的功效.

    作者:刘剑;吉浩明;刘春桂;张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罗哌卡因复合帕瑞昔布钠应用于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帕瑞昔布纳应用于颅脑肿瘤患者麻醉的效果及对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98例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2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常规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平均动脉压及鼻咽温度,给予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于切皮前10 min行浸润麻醉,手术完成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观察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于切皮前10 min浸润麻醉,手术完成前30 mn静脉射帕瑞昔布纳40 mg+生理盐水2 mL.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血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后观察组麻醉效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而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毕、拔管后血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帕瑞昔布纳应用于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确切,有效降低术中应激反应,降低对脑组织损伤,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明星;李进;袁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治疗方式对晚期喉癌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晚期喉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探讨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措施.方法 选取60例晚期喉癌患者,以随机试验原则分为2组,A组采用部分切除癌变部位,B组采用全部切除癌变部位,即部分切除组(32例)和全部切除组(28例).2组患者术后均定时随访36个月以上,3例失联,随访率95%,对比2组患者的恢复水平及生存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生存率对比:部分切除组1年生存率为68.75%(22/32),3年生存率为56.25%(18/32);全部切除组1年生存率为64.28%(18/28),3年生存率率为53.57%(15/28).同期生存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生活质量对比:部分切除组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0.59±5.88)、(79.19±4.12)、(82.95±5.91),全部切除组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1.57±4.38)、(74.64±5.09)、(75.61±4.53),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采用放射治疗是影响晚期喉癌患者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晚期同程度喉癌患者,部分切除手术较全部切除手术的生存率略高,患者治疗后早期生活质量也显著好于全部切除组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采用放射治疗是影响晚期喉癌患者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作者:赵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培美曲赛联合铂类密集化疗治疗肺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培美曲赛联合铂类密集化疗治疗肺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培美曲赛联合奈达铂非密集化疗(对照组28例)和培美曲赛联合奈达铂密集化疗(实验组32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纳入的60例患者中,对照组28例,总有效率ORR为14.3%,疾病控制率DCR为57.2%;实验组32例,总有效率ORR为25.0%,疾病控制率DCR为78.1%;不良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年累积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x2=4.63,P=0.032<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美曲赛联合铂类密集化疗治疗肺腺癌疗效相对较好,不良反应相对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庚武;张午临;李静;刘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肱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5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入院的为对照组,28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入院的为观察组,24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的平均MSTS评分、肩关节功能及术后15个月的假体松动、断裂、感染、肩关节半脱位、关节面塌陷及肿瘤复发等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肢体精细活动、肢体活动范围、提举能力、肢体功能情况评分均显著提高,总分也显著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肢体疼痛感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无松动移位,患肢肘关节、手部感觉、血运及运动良好、无切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观察组肿瘤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有效,结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新营;任飞;崔硕;赵华飞;仝朋飞;袁正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垂体瘤手术后患者垂体功能的变化和激素替代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对182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测定患者术后垂体功能情况,激素替代治疗效果.结果 垂体瘤术后,患者垂体功能减退.术后3天,激素水平低,术后30天已经有所恢复,术后3个月到1年达到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后,术后3个月氢化可的松和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剂量基本稳定.结论 垂体瘤术后,患者垂体功能有所减退,短期内会出现激素分泌减少的情况.术后进行激素替代治疗3个月,患者垂体功能基本恢复,激素替代剂量基本稳定.

    作者:邵亚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清肿瘤标记物、相关抗原及联合检测在肺癌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相关抗原的检测及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实际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9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时期的68例肺良性病变患者(肺良性病变组)及3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为本次研究对象.LTA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法,血清CYFRA21-1、CEA、NSE抗原的检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TM的阳性率,计算其特异性和诊断率的准确度.结果 肺癌组4项TM阳性率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健康组,且P<0.05.NSCLC患者的LTA阳性率高、腺癌患者的CEA阳性率高、鳞癌患者的CYFRA21-1阳性率高、SCLC患者的NSE阳性率高,与其他类型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肺癌患者4项血清TM阳性率均明显低于Ⅲ期和Ⅳ期,且P<0.01;4项TM联合检测肺癌阳性率高为94.31%,特异性也提高到95.22%,准确度也是高,且4项联合检测可将肺癌早期诊断率阳性率提高到63.37%.结论 不同血清肿瘤标记物、相关抗原对不同类型肺癌的诊断均有价值;LTA、CYFRA21-1、CEA、NSE的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肺癌的检出率,能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作者:杨希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TACE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TACE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将9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实验组给予TACE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比2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ALT、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T、HBV DNA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ORR、D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CE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效果较好,患者ALT、HBV DNA水平改善较好,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较高,ORR、DCR较高,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余景志;汪建成;张威;梁彩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乳腺癌保乳术中胸外侧筋膜皮瓣在乳房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外侧筋膜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中修复乳房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乳腺癌保乳术的7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乳房修复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观察组38例采用胸外侧筋膜皮瓣移植,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乳房重建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术后均无肿瘤复发.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乳房外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满意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病灶切除术中,利用胸外侧筋膜皮瓣填充乳房缺损部位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浩;王新杰;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