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腺癌EGFR、KRAS基因突变、ALK融合蛋白状态分析

董丹丹;徐钢;李芳华;李科;胥颖

关键词:肺腺癌, EGFR, KRAS, ALK
摘要:目的 分析肺腺癌中EGFR、KRAS、ALK三种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状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85例肺腺癌EGFR,KRAS基因突变采用ARMS法检测,ALK融合蛋白用特异性抗ALK单克隆抗体(克隆号:D5F3)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EGFR,KRAS,和ALK融合蛋白检测阳性率分别是62%,15%,和14%.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于女性.KRAS基因突变更常见于男性及有吸烟史患者.ALK融合蛋白更常见于年轻及肿瘤分期Ⅲ/Ⅳ患者.检测中发现了8例双突变病例.结论 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EGFR、KRAS基因突变与ALK融合蛋白并非完全互斥.对于肺腺癌患者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在选择靶向治疗时更应考虑到多种变异同时存在的情况.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行放化疗(多西紫杉醇结合顺铂化疗+三维适形放疗)辅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生物靶向(曲妥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3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44.19%),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术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术后3年远处转移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实施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率较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韩樱松;孙桂彬;冯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免疫抑制治疗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的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与分析免疫抑制治疗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清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检测结果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1周、2周、4周观察组的血清相关抗体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肌电图指标也均显著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抑制治疗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其可显著地改善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因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蕾;毛妮;廖少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吉西他滨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中晚期宫颈癌3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中晚期宫颈癌临床效果,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6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放疗,而治疗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吉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2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53;P>0.05),第1年治疗组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7.94,P<0.05),第2年治疗组患者OS、DMF和无局部复发率(LR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4.34,6.94,P<0.05).结论 吉西他滨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中晚期宫颈癌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作者:马晓惠;任彩红;黄彩霞;易红丽;范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接受TEC方案与EC-T方案治疗后白细胞水平的变化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接受TEC和EC-T化疗方案治疗后白细胞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10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多西紫杉醇(T)、表阿霉素(E)、环磷酰胺(C)联合(TEC方案)化疗治疗6周期,观察组采用序贯(EC-T方案)化疗治疗4周期.对比化疗前后2种方案对患者的白细胞水平改变及白细胞下降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7~14天患者白细胞水平降低为明显,治疗的第7、14、21天2组白细胞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第7、14、21天观察组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18.52%、25.93%、37.03%,低于对照组的28.85%、44.23%、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4个治疗周期白细胞水平比较,观察组均略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C治疗方案与EC-T方案相比,患者白细胞水平降低更严重,建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EC-T方案化疗,以减少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并发症,促进病情恢复.

    作者:秦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奥沙利铂联合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将收诊的6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恩度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化疗前及化疗后第2、5周对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EA及CA242)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完成1个周期的化疗后观察组实体瘤部分缓解率、稳定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进展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的第2、5周,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EA及CA24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疗效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吴丹;郭真;姚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因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选择甲状腺结节患者,一共26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 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235例,伴有乳头状增生35例,占14.89%;伴有非典型增生30例,占12.77%,伴有癌变均为微小癌5例,占2.13%.甲状腺癌25例,其中乳头状癌15例,占甲状腺癌60%;滤泡癌5例,占20%;髓样癌1例,占4%,未分化癌4例,占16%.甲状腺癌周围组织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为20例,占甲状腺癌的80%.随访期间复发病例一共20例,占7.69%.肿瘤大小、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影响手术预后情况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大直径>4 cm、手术方式为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病理类型为未分化癌、未作淋巴结清扫.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癌的癌前病变,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广泛而复杂.

    作者:汪胜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胸腔积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s-CRP 和PCT在癌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提供更多的临床检测指标.方法 收集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36例和肺癌胸腔积液患者36例,另取由心衰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36例作为对照.hs-CRP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PTC应用ELISA法测定.结果 对照组、结核组、肺癌组胸腔积液中hs-CRP表达水平分别为(2.68±0.43)、(9.84±1.62)和(3.49±0.64)μg/ml,血液中hs-CR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5±0.47)、(10.66±1.75)和(4.24±0.72)μg/ml,各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结核组显著高于肺癌组(P<0.01),肺癌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结核组、肺癌组胸水中PCT表达水平分别为(0.024±0.005)、(0.071±0.013)和(0.027±0.006)ng/ml,血液中PCT表达水平分别为(0.029±0.006)、(0.078±0.015)和(0.031±0.007)ng/ml,其中结核组显著高于肺癌组和对照组(P<0.01),肺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胸腔积液中hs-CRP表达与血液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622,P<0.01),胸腔积液中PCT表达与血液中表达也呈显著正相关(γ=0.656,P<0.01).结论 hs-CRP 和PCT的联合检测有可能作为胸水良恶性鉴别的有效的分子标记.

    作者:孙婧;李琳;华秀芝;康娟;柳殿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肺腺癌EGFR、KRAS基因突变、ALK融合蛋白状态分析

    目的 分析肺腺癌中EGFR、KRAS、ALK三种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状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85例肺腺癌EGFR,KRAS基因突变采用ARMS法检测,ALK融合蛋白用特异性抗ALK单克隆抗体(克隆号:D5F3)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EGFR,KRAS,和ALK融合蛋白检测阳性率分别是62%,15%,和14%.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于女性.KRAS基因突变更常见于男性及有吸烟史患者.ALK融合蛋白更常见于年轻及肿瘤分期Ⅲ/Ⅳ患者.检测中发现了8例双突变病例.结论 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EGFR、KRAS基因突变与ALK融合蛋白并非完全互斥.对于肺腺癌患者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在选择靶向治疗时更应考虑到多种变异同时存在的情况.

    作者:董丹丹;徐钢;李芳华;李科;胥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GEO数据库的EGFR或KRAS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基因表达谱分析

    目的 通过对相关数据库数据分析,探究NSCLC中EGFR和KRAS突变与耐药基因表达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NCBI中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数据进行表达量分析、生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研究分析表明,ABCC1、GSTP1、MGMT1和RRM1基因在NSCLC组织中存在明显的高表达(P<0.0001;P<0.0001;P=0.0014;P<0.0001);而ERCC1和TUBB3基因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22;P=0.4583).②在KM组中,TUBB3、ABCC1和XPA基因存在明显的高表达(P=0.0169;P=0.033;P=0.0165),而在EM组中只有ABCC1存在明显的高表达(P=0.0002).③在KM组中ABCC1和XPA的表达情况呈正相关(P=0.025,γ=0.4992);而它们与TUBB3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P=0.0075,γ=-0.5789;P=0.0012,γ=-0.6696).④ABCC1和TUBB3的高表达会导致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 在NSCLC中EGFR或KRAS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部分相关耐药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又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吴峰;朱圣明;胡承浩;邱力;王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Mcl-1与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究髓细胞白血病-1(Mcl-1)与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Golph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中Mcl-1、Golph3表达水平,并与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olph3、Mcl-1在正常组织及结肠癌组织中均有表达,然而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Mcl-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浸润程度大,临床分期Ⅲ、Ⅳ期结肠癌组织中Mcl-1阳性表达率显著较高(P<0.05);Golph3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浸润程度大,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Golph3阳性表达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 Mcl-1、Golph3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正常组织相比其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与肿瘤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病理参数密切相关.

    作者:徐伟莉;牛保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个月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观察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44.3±6.9)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0.9%,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38.3±5.4)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P<0.05);且观察组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1.4%)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3.9%),但与对照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LDH、NOS、CEA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P<0.05);观察组术后1年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P<0.05).结论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较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更彻底清除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有利于提高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术后分期,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亮;王雪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 探讨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对小肝癌(small hepatic carcinoma,SHCC)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占位性肝脏病变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给予螺旋CT常规扫描(对照组),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诊断(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诊断结果 .结果 观察组动脉早期实质样强化6例,血管样强化7例;动脉中期实质样强化8例,血管样强化15例;动脉晚期实质样强化24例,血管样强化4例.观察组动脉早期无强化12例,轻度强化9例,中度强化5例,重度强化2例;动脉中期无强化2例,轻度强化10例,中度强化6例,重度强化10例;动脉晚期无强化0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7例,重度强化19例.观察组灵敏度92.86%,特异度93.75%,漏诊率7.14%,准确度93.18%,阳性预测值96.30%,阴性预测值88.24%.观察组的诊断准确度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诊断技术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漏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福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都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因治疗方法 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吡柔比星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FGF、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23%、8.06%、11.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24.19%、3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中影响较低,积累生存高,术后复发少,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选举;江铎;熊丙建;张胜茹;徐宝海;雷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间关联性,并对危险因素探讨.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20例,其中慢性乙肝小三阳64例(小三阳组),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62例(大三阳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50例(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44例(原发性肝癌组).观察4组乙肝病毒DNA不同含量(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分布情况及表达水平;采用PCR扩增方法 检测4组患者乙肝病毒DNA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结果 4组患者乙肝病毒DNA不同含量患者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DNA不同含量患者分布与大三阳组、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乙肝病毒DNA表达水平高于大三阳组、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乙肝病毒DNA表达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884,P<0.05).4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与大三阳、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与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5~15年、>15年吸烟率,>15年饮酒率高于肝硬化组,不良饮食、e抗原阳性发生率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小三阳、大三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和乙肝表面抗原呈下降趋势,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和e抗原阳性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薛伟红;王友春;韩宏锋;李志宾;杨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负性情绪相关基因在乳腺癌复发与转移中的检测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与观察负性情绪相关基因在乳腺癌复发与转移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48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48例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5-HTTLPR及NPY2R基因型分布频率及血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复发转移情况者的检测结果 ,同时以Logistic分析上述研究指标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5-HTTLPR的SS基因型及NPY2R的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复发转移情况者的检测结果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研究方面均与乳腺癌复发转移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 负性情绪相关基因在乳腺癌复发与转移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应重视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上述方面的检测.

    作者:于洋;梁栋;吕峰;杨秦蘅;申鹏;张斌;张文忠;尤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13例,通过分析其病历资料和跟访调查等方法 ,结合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对患者年龄、切除程度、患病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41岁、女性、全切、患病程度低的患者生存质量相对较好.结论 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切除程度、患病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晗;汪逵;邓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结直肠癌手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按照有无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然后对其可能的感染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术的患者中有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75%,其中直肠癌术后患者、部分切除患者、年龄>65岁的患者分别占5.56%、4.35%和5.41%.此外,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在伴有并发症、BMI、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输血量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BMI、手术时间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有极高的感染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家属的经济压力,故熟悉并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前进行预防,对控制术后感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赵;王建;王陆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51岁.因腹部隐痛不适反复发作2年余,于2017年2月4日收治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CEA、CA199正常.CT提示:①肝右叶囊肿;②胰头钩突区斑片状异常密度影,考虑囊腺瘤,结合临床,必要时MRI检查.MRI提示:胰头钩突处占位,考虑囊腺瘤可能性大,肝脏多发囊肿.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考虑胰头占位,不排除恶变,手术指征明确,遂行手术.

    作者:李其云;闫康鹏;吴昆;胡继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磁共振对舌癌的诊断与分期的作用

    舌癌是常见的口腔癌,本身位置表浅,临床确诊通常没有困难,但是对于其侵犯深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单纯的体查难于精确评估,而舌癌的分期对于肿瘤的临床处置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是评估预后是重要的因素[1-2].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1例舌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来探讨磁共振在舌癌诊断与分期的作用.

    作者:裴宇文;杨光明;曾春光;刘享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流式细胞术下ARH对比LRH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以及开腹宫颈癌根治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ARH)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机体的局部以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期(Ⅰa2~Ⅱa1)宫颈癌患者210例,分LRH组(行腔镜手术)118例,ARH组(行腹式手术)92例.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3天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肘部静脉血10 ml,在术中(在开腹后或者腹腔镜进入腹部后立刻抽取腹腔冲洗液)、术后1天、术后3天抽取患者腹腔液5 ml,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液中和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比较LRH组和ARH组术前术后免疫状态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ARH组TNF-α水平上升,然而LRH组变化不明显;术后第3天ARH组表达水平继续上升,LRH组变化不大,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2组的TH1/TH2比值均下降,与术前1天相比相对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2组患者TH1/TH2比值恢复术前水平.ARH组术后1天至术后3天IL-6水平比术中升高(P<0.05),而LRH组升高程度较小(P<0.05).结论 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相比对于全身的免疫系统干扰更小,并且创伤更小,恢复更迅速,可以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秀芳;林丽红;黄相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