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张淑萍;古旸;金兰;王凤;孟临侠

关键词:超声引导, 凝血酶, 假性动脉瘤,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不同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00 U/ml凝血酶,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500 U/ml凝血酶.对2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平均操作时间及凝血酶注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凝血酶注射总量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有积极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癌术后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早期症状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钙的变化,评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血钙降低的情况和处理措施.方法 93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根据颈淋巴清扫程度分为A、B、C3组,检测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天的血液中PTH和钙离子水平.结果 术后各组患者的PTH和血钙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天时出现低值;各组水平间比较为仅甲状腺全切>单侧颈淋巴清扫>双侧颈淋巴清扫;.本后各组患者均有低PTH、低钙症和低血钙症发生,各组比较,双侧颈淋巴清扫>单侧颈淋巴清扫>单纯甲状腺切除(P<0.05).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且程度与手术范围呈正相关;术后第1天可选为检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和血钙水平的时间点.

    作者:彭晓智;黎宗保;裴翔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乳腺癌患者总共70个肿块使用超声引导,经过粗针穿刺活检后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后,经过临床评估符合使用新辅助化疗的标准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在采用化疗前l周以及化疗后手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以及肿瘤大小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和无效组(SD组+PD组),对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组有7例.在PR组中,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病灶的RI值及血流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1),治疗前后病灶的PSV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无效组化疗前后病灶内的RI值以及PSV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血流参数以及病灶大小检测,具有客观评价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潇;叶大才;关海天;朱伟强;梁银莉;黄秀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c-my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蛋白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腔积液、吸烟史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先国;戈伟;王建国;陈桂明;蔡鹏;喻刘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和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98例,同期收集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水平;分析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比较随访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间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3水平明显减少而Neuropilin-1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肿瘤位置无显著性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所有患者1年期随访结果:33例死亡,65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GFBP3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而Neuropilin-1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IGFBP3水平明显降低而Neuropilin-1的水平明显增高,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关系密切,也可能是临床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邓丹;李远发;陈瑞红;冯庆;彭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中TRAP1、Ki67、AFP的表达及其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价值

    目的 探讨分析胃癌患者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l)、Ki67和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阳性表达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155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76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为肝转移组,79例无肝转移胃癌患者为无转移组.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两组患者胃癌组织中TRAP1、Ki6、AFP表达水平,并分析TRAP1、Ki67、AFP蛋白阳性表达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价值.结果 转移组TRAP1、Ki67、AFP阳性率分别为68.2%、73.7%、77.6%,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的50.6%、62.0%、31.6% (P <0.05).TRAP1、Ki67、AFP阳性联合预测胃癌肝转移的灵敏度为81.58%,特异性为82.28%、准确性为81.94%.结论 TRAP1、Ki67、AFP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胃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TRAP1、Ki67、AFP对预测胃癌肝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永清;陈旭;丁海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纵隔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2组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液化、肺不张等)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2组血清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值都明显高于术前1天(P<0.05),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能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肾癌与MicroRNA-421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肾细胞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MicroRNA-421与肾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miR-421表达水平与肾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侵犯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iR-421对不同程度的肾癌具有良好的判断效果,可作为不同病理期肾癌的潜在诊断标准.

    作者:韩从华;崔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联合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根治术后直接进行移植皮修复.治疗组在根治术后应用免疫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患者生存率;检测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平均所需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2.25±0.43)h和(595.78±149.72) mL,与对照组(2.34 ±0.51)h和(604.27±155.33)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第2和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MP-2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采取免疫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术后生存率和降低血清MMP-2和MMP-9含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华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过继免疫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NSCLC患者11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患者采用紫杉醇加奈达铂(TP方案)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第1个周期治疗结束后10 d开始回输DC-CIK细胞,1次/d,输注4次为1个疗程,每次回输前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注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然后再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对照组70例患者仅给予TP方案化疗3个周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DCR为66.7%,对照组患者DCR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的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的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12、IFN-γ和TNF-oα水平升高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12、IFN-γ和TNF-α降低显著,P<0.05.结论 过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NSCLC,可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胡振红;吴妍雯;刘海潮;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分为同步放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组患者的相关实验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i)、缺氧诱导因子(HiF-1a)、Monototal、DKK-1]、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周,同步放疗组相关实验指标(VEGF、DKK-1)、治疗的总有效率、生理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序贯放化疗组(P =0.008),其他不良反应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VEGF和DKK-1水平,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梅;王晓华;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进展期NSCLC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中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老年进展期NSCLC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中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影像学或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B期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76例,均为接受4个周期培美曲塞/卡铂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者,以1:1随机分为巩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疗不变,巩固组采用培美曲赛单药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结果 巩固组的有效率(42.11%)及疾病控制率(68.42%)和对照组(36.84%和65.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PFS(4.4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平均OS(15.1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1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粒细胞减少(34.21%)、血小板减少(13.16%)和贫血(44.73%)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37%,23.68%,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治疗老年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使用培美曲塞单药进行巩固化疗药物毒性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孙雅丽;杨艳;张明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β-葡萄糖醛酸酶在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联合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分析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β-G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入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β-G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阳性表达程度.结果 实验组手术前血清β-G水平为(16.59±1.69) ng/ml,出院前为(9.23±1.21) 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2.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例淋巴结转移者胰腺癌组织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低分化腺癌β-G阳性表达率高达85%,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G水平升高,且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强度越强,与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郭芳;何阳;张万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丙泊酚麻醉在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共78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两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1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ansay评分;检测两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an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h和6h,观察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丙泊酚麻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素琴;张琼;申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乳腺癌专用胸带应用于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自制乳腺癌专用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2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对照组使用普通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观察组使用我科设计制作乳腺癌专用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在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专用胸带使乳腺癌术后总引流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减少,降低住院总费用.

    作者:李侠;张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分割后加速放疗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超分割后加速放疗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8例经CT或MRI确诊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组(研究组)和常规放疗组(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每周5次,每次2 Gy,总量70Gy/7周;研究组1.2 Gy/次,每周5天,每天2次,间隔不小于6h,剂量48 Gy/40次,后2周采用后加速超分割:1.5 Gy/次,每周5天,每天2次,间隔不小于6h,剂量30 Gy/20次,整个疗程总剂量为78 Gy/60次,共6周完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6个月及60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2.5%、20.8%和25.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年转移率为33.3%,研究组5年转移率为20.8%,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5年总生存率为62.5%,研究组5年总生存率为83.3%,差异显著(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皮肤3级和4级损伤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粘膜2~4级损伤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晚期损伤在耳聋、放射性脑病和颈部纤维化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分割后加速放疗治疗鼻咽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了生存率,提高了安全性.

    作者:孙力人;何士方;王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血管模式、密度及影像学参数对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微血管模式、密度以及影像学参数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48例,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CD31、CD105单克隆抗体表达及检测涎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CT灌注参数、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CD31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灌注参数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MTT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分析肿瘤各灌注各参数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F、PS、BV、MTT与MVD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参数可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肿瘤血流灌注状态,微血管密度(MVD)、CD105可特异性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的评价中发挥着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蕊;李立恒;谢丽娟;胥爱文;王钟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鼻咽癌残留或复发患者行YAG激光加放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对鼻咽癌残留或复发患者行YAG激光加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鼻咽癌患者60例,试验组采用激光加放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放射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生存期.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者占46.67%,部分缓解者占26.67%,总有效率达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36.67%,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咽部疼痛、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面肌麻木、颈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还出现耳鸣、耳漏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33%,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个月生存率93.33%,1年生存率76.67%,2年生存率5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咽癌残留或复发患者进行YAG激光加放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何芸;古金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应用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将2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4组,每组患者60例.A组为甲状腺全切术,B组甲状腺全切加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C组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D组在C组基础上行对侧大部切除术.对比分析4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所有患者随访并分析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结果 4组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无病生存率较未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高,但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各有利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

    作者:张雨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妇科肿瘤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硬膜外分别给予1.0%氯普鲁卡因、1.0%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时间.结果 与A组相比,术后B、C、D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其时间均有所增长(P<0.05),Bromage Ⅰ级、Ⅱ级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增长,且C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MAP与HR指数的变化程度均为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 在妇科肿瘤手术过程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制剂进行麻醉处理时,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合理匹配对麻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将达到较好的硬膜外麻醉处理效果.

    作者:张静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各80例.比较2组术中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恢复(体温恢复、术后排气、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尿潴留、淋巴囊肿、盆腔感染、肺栓塞、膀胱/肠道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郑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