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素琴;张琼;申培培
目的 探讨c-my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蛋白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腔积液、吸烟史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先国;戈伟;王建国;陈桂明;蔡鹏;喻刘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为首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51例患者,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1.57%(11/51)、2.00% (8/40)、0(32/32).整组初始治疗的有效率为49.01%(25/5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x2=6.586,P=0.045)、HER2过表达型(x2 =4.018,P=0.042)、三阴型(x2 =8.426,P=0.004)是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组化三阴性是独立危险因素(x2=6.964,P=0.008).治疗方式(x2=8.407,P=0.019)、首次治疗后疗效(x2=8.324,P=0.01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分期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而且先放疗获益较大.
作者: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贺春钰;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木妮热·木沙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方法 将入组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行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情况,包括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总体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减少,手术成功率较开腹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明显缩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开腹组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费用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宫颈癌能够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谈宗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采取甲状腺全切除及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癌,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所选的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治疗效果.结果 次全切除组手术时间(33.12±10.10) main、切口长度(3.12±0.21)cm、术后出血量(25.31 ±4.23) ml、术后住院时间(6.32±1.03)d、术后镇痛时间(12.43±2.91)h,与全切除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呼吸困难10%,声音嘶哑15%,低钙血症15%,并发症总发生率45%,均明显高于次全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切口满意占40%,次全切除组切口满意占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疼痛评分、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及镇痛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小手术切口范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作者:黄华俊;张永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钙的变化,评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血钙降低的情况和处理措施.方法 93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根据颈淋巴清扫程度分为A、B、C3组,检测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天的血液中PTH和钙离子水平.结果 术后各组患者的PTH和血钙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天时出现低值;各组水平间比较为仅甲状腺全切>单侧颈淋巴清扫>双侧颈淋巴清扫;.本后各组患者均有低PTH、低钙症和低血钙症发生,各组比较,双侧颈淋巴清扫>单侧颈淋巴清扫>单纯甲状腺切除(P<0.05).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且程度与手术范围呈正相关;术后第1天可选为检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和血钙水平的时间点.
作者:彭晓智;黎宗保;裴翔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自制乳腺癌专用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2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对照组使用普通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观察组使用我科设计制作乳腺癌专用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在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专用胸带使乳腺癌术后总引流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减少,降低住院总费用.
作者:李侠;张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联合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分析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β-G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入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β-G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阳性表达程度.结果 实验组手术前血清β-G水平为(16.59±1.69) ng/ml,出院前为(9.23±1.21) 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2.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例淋巴结转移者胰腺癌组织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低分化腺癌β-G阳性表达率高达85%,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G水平升高,且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强度越强,与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郭芳;何阳;张万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膀胱癌患者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的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其经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随访比较其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丝裂霉素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24个月有效率60%,明显低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血尿、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吡柔比星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发生率均高于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给药,选用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均有较高疗效,但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作者:李可;万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患者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lh给予普瑞巴林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维生素C口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和β-EP水平、术后活动疼痛情况及镇痛药物用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β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上升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镇痛药物吗啡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可有效改善血浆SP和β-EP水平,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活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安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不同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00 U/ml凝血酶,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500 U/ml凝血酶.对2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平均操作时间及凝血酶注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凝血酶注射总量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有积极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萍;古旸;金兰;王凤;孟临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铅眼罩联合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在眼睑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眼睑肿瘤每次放射治疗时均配戴合适的铅眼罩保护眼球.铅眼罩配戴前,用新鲜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将储存的铅眼罩两面各冲洗3~5s.铅眼罩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冲洗,每次处理铅眼罩前须将双手清洁并抹干,然后用自来水或矿泉水冲洗铅眼罩的两面并揉搓,再用足量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冲洗铅眼罩的两面各3~5s以去除所有的残留物.将铅眼罩放在储存盒中,注入适量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完全浸没铅眼罩,铅眼罩至少浸泡在护理液中6h.疗效主要根据病灶的治愈及是否发生角膜溃疡、结膜炎、放射性白内障影响视力来判断.结果 3例痊愈,视力、结膜、角膜均正常.结论 用5 MeV的电子线照射眼睑部位的肿瘤、用4.0 mm厚的铅眼罩行眼球保护是可行的.齐能隐形眼镜护理液对铅眼罩的清洁、冲洗、消毒及贮存等亦是可行的.
作者:邓春涟;孙雅洁;范莉莎;龚晓昌;伍红贵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约30%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死于肿瘤复发[1-2].目前FOLFOX和FOLFIRE互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二线化疗方案,在上述两种方案化疗失败后如何选择三线方案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院自2012年至2015年8月,采用替吉奥胶囊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28例,现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刘冬兰;王艳华;芦珊;宋荣峰;万以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AFP,GPC3,DCP和VEGF4种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将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肝癌组,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5例纳入肝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浓度,ROC曲线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VEGF (0.817)、GPC3 (0.812)、DCP(0.724)和AFP(0.53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GPC3(0.707)、VEGF(0.692)、DCP(0.665)和AFP(0.653).其中GPC3和VEGF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DCP和AFP(P <0.05),但GPC3与VEGF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2和0.800,显著高于任何一种标志物(P<0.05).ROC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818,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独检测的AUC.结论 血清GPC3、DCP和VEGF的检测可协助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联合4种标志物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作者:卢凌鹏;黄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分为同步放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组患者的相关实验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i)、缺氧诱导因子(HiF-1a)、Monototal、DKK-1]、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周,同步放疗组相关实验指标(VEGF、DKK-1)、治疗的总有效率、生理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序贯放化疗组(P =0.008),其他不良反应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VEGF和DKK-1水平,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梅;王晓华;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GGLG-08方案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儿童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对照组患儿CCLG-ALL2008化疗方案,治疗组患儿采用伊马替尼联合CCLG-ALL2008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分析影响患儿诱导缓解后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果 对照组患儿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92.86%,治疗组患儿CR率为95.65%;治疗组患儿1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1.30%,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9.57%,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5.2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未增加化疗相关毒性.导致患儿诱导缓解后5年生存率降低的独立风险因素为:患儿对糖皮质激素诱导不敏感、治疗依从性差、治疗中复发以及首次诱导缓解失败.结论 GGLG-08方案与伊马替尼联合使用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良好.
作者:殷铮;殷素华;杨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硬膜外分别给予1.0%氯普鲁卡因、1.0%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时间.结果 与A组相比,术后B、C、D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其时间均有所增长(P<0.05),Bromage Ⅰ级、Ⅱ级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增长,且C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MAP与HR指数的变化程度均为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 在妇科肿瘤手术过程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制剂进行麻醉处理时,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合理匹配对麻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将达到较好的硬膜外麻醉处理效果.
作者:张静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抑肽酶应用于脑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6例行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于术前12h~术后24 h给予抑肽酶加入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纯林格氏液静脉滴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麻醉诱导前(T1)、切开硬脑膜(T2)、术后24 h(T3)的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2、T3血清TNF-oα、IL-6水平明显高于T1(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抑肽酶应用于脑肿瘤手术中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脑水肿的发生,改善血清TNF-α、IL-6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久魁;刘晓荣;郑建辉;周晋;刘维田;徐雅彪;张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共78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两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1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ansay评分;检测两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an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h和6h,观察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丙泊酚麻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素琴;张琼;申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B组(单纯全麻组).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与免疫功能状态水平.结果 复合麻醉组与单纯全麻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3.3%与10.0%,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出现血压异常5例,心动过速或过缓6例,术后恶心呕吐3例,单纯全麻组出现血压异常12例,心动过速或过缓14例,术后恶心呕吐16例,复合麻醉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水平在术中、术后不同时刻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在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后72 h)时的IgM、IgG水平均高于单纯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取得与单纯全身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同时由于减少了全麻药物用量,可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做为此类手术临床首选的的麻醉方式.
作者:冉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结肠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术后早期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CHPPC).观察2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肿瘤标志含量、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Kt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标志物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PPC是结肠癌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韩建军;贾霖;高飞;何君;贾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