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杨先国;戈伟;王建国;陈桂明;蔡鹏;喻刘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c-myc, 腺癌, 临床分期, 高分化癌,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 探讨c-my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蛋白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腔积液、吸烟史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患者血浆P物质、β-内啡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患者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lh给予普瑞巴林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维生素C口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和β-EP水平、术后活动疼痛情况及镇痛药物用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β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上升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镇痛药物吗啡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可有效改善血浆SP和β-EP水平,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活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安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中AFP,GPC3,DCP和VEGF 4种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AFP,GPC3,DCP和VEGF4种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将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肝癌组,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5例纳入肝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浓度,ROC曲线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VEGF (0.817)、GPC3 (0.812)、DCP(0.724)和AFP(0.53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GPC3(0.707)、VEGF(0.692)、DCP(0.665)和AFP(0.653).其中GPC3和VEGF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DCP和AFP(P <0.05),但GPC3与VEGF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2和0.800,显著高于任何一种标志物(P<0.05).ROC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818,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独检测的AUC.结论 血清GPC3、DCP和VEGF的检测可协助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联合4种标志物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作者:卢凌鹏;黄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不同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00 U/ml凝血酶,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500 U/ml凝血酶.对2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平均操作时间及凝血酶注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凝血酶注射总量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有积极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萍;古旸;金兰;王凤;孟临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血管模式、密度及影像学参数对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微血管模式、密度以及影像学参数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48例,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CD31、CD105单克隆抗体表达及检测涎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CT灌注参数、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CD31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在恶性肿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灌注参数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MTT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分析肿瘤各灌注各参数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F、PS、BV、MTT与MVD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参数可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肿瘤血流灌注状态,微血管密度(MVD)、CD105可特异性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的评价中发挥着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蕊;李立恒;谢丽娟;胥爱文;王钟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a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50.3-42.8) min,病灶平均大小(31.9 ±44.9)cm2,整块切除率为91.4%,R0切除率为90.5%,治愈性切除率为88.6%.穿孔发生率为5.2%(11/210),迟发性出血率为0.5%(1/21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OR 3.466;95%CI:1.594~7.538)、病变位于弯曲部(OR 2.270;95% CI:0.175~9.227)是影响结直肠ESD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时间≥60min).结论 结直肠肿瘤直径≥40mm或跨结肠袋,病变位于弯曲部可明显延长ESD手术时间,使手术难度增加.

    作者:魏振军;王昕;成涛;何玉琦;刘丽丽;金鹏;盛剑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为首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51例患者,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1.57%(11/51)、2.00% (8/40)、0(32/32).整组初始治疗的有效率为49.01%(25/5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x2=6.586,P=0.045)、HER2过表达型(x2 =4.018,P=0.042)、三阴型(x2 =8.426,P=0.004)是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组化三阴性是独立危险因素(x2=6.964,P=0.008).治疗方式(x2=8.407,P=0.019)、首次治疗后疗效(x2=8.324,P=0.01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分期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而且先放疗获益较大.

    作者: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贺春钰;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木妮热·木沙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应用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将2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4组,每组患者60例.A组为甲状腺全切术,B组甲状腺全切加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C组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D组在C组基础上行对侧大部切除术.对比分析4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所有患者随访并分析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结果 4组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无病生存率较未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高,但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各有利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

    作者:张雨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检测意义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化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临床上对胃癌化疗疗效的预测尚缺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易于检测的指标.研究表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判定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1].本研究通过观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旨在探讨肿瘤标志物对胃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世庆;侯双雁;李金桂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肾癌与MicroRNA-421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肾细胞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MicroRNA-421与肾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miR-421表达水平与肾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侵犯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iR-421对不同程度的肾癌具有良好的判断效果,可作为不同病理期肾癌的潜在诊断标准.

    作者:韩从华;崔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改良痰标本收集法对提高周围型肺癌痰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意义

    肺癌是当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居恶性肿瘤首位[1].病理细胞学是肺癌重要、准确的诊断方法,痰脱落细胞学涂片检查是病理细胞学中唯一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也是肺癌患者筛查和诊断简单、经济、能接受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阳性率低,有文献报道[2]其对中央型肺癌的敏感性可达80%,而对周围型肺癌则<20%,周围型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心型[3].敏感性不高与痰标本的质量,尤其与咳痰要求、标本收集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王杏英;李俊玉;刘珺;潘纯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serum tumor associated material,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了57例骨肿瘤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前TAM水平和阳性率,并与23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评价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术前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骨肿瘤组TAM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检测阳性率也要高于非肿瘤组(P<0.05).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在TAM水平和检测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TAM水平表达和检测阳性率更高.良性骨肿瘤组各分期TAM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骨肿瘤组随着骨肿瘤病情程度加剧,TAM阳性率逐渐增高,在Ⅲ期时TAM的检测阳性率达100%.结论 TAM在骨肿瘤诊断中检测简便、灵敏度高,可作为良、恶性骨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并且对恶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作者:柴臻;王福平;李宏伟;任龙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c-my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蛋白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腔积液、吸烟史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先国;戈伟;王建国;陈桂明;蔡鹏;喻刘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过继免疫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NSCLC患者11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患者采用紫杉醇加奈达铂(TP方案)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第1个周期治疗结束后10 d开始回输DC-CIK细胞,1次/d,输注4次为1个疗程,每次回输前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注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然后再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对照组70例患者仅给予TP方案化疗3个周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DCR为66.7%,对照组患者DCR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的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的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12、IFN-γ和TNF-oα水平升高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12、IFN-γ和TNF-α降低显著,P<0.05.结论 过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NSCLC,可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胡振红;吴妍雯;刘海潮;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进展期NSCLC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中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老年进展期NSCLC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中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影像学或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B期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76例,均为接受4个周期培美曲塞/卡铂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者,以1:1随机分为巩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疗不变,巩固组采用培美曲赛单药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结果 巩固组的有效率(42.11%)及疾病控制率(68.42%)和对照组(36.84%和65.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PFS(4.4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平均OS(15.1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1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组的粒细胞减少(34.21%)、血小板减少(13.16%)和贫血(44.73%)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37%,23.68%,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持续一线巩固治疗老年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使用培美曲塞单药进行巩固化疗药物毒性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孙雅丽;杨艳;张明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结肠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结肠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术后早期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CHPPC).观察2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肿瘤标志含量、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Kt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标志物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PPC是结肠癌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韩建军;贾霖;高飞;何君;贾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β-葡萄糖醛酸酶在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联合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分析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β-G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入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β-G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阳性表达程度.结果 实验组手术前血清β-G水平为(16.59±1.69) ng/ml,出院前为(9.23±1.21) 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2.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例淋巴结转移者胰腺癌组织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低分化腺癌β-G阳性表达率高达85%,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G水平升高,且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强度越强,与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郭芳;何阳;张万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乳腺癌专用胸带应用于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自制乳腺癌专用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2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对照组使用普通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观察组使用我科设计制作乳腺癌专用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在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专用胸带使乳腺癌术后总引流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减少,降低住院总费用.

    作者:李侠;张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8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金安;白西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ERCC1、XRCC1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CC1)表达对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7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ERCC1、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rP)以及中位生存时间(MST).结果 78例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3.6% (34/78),XRCC1阳性表达率为34.6%(27/78);根据ERCC1、XRCC1表现分为+/+组16例、+/-或-/+组29例、-/-组33例.+/+组、+/-或-/+组、-/-组临床疗效、TTP及MST依次上升,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XRCC1表达是评估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和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98例,同期收集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水平;分析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比较随访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间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3水平明显减少而Neuropilin-1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IGFBP3和Neuropilin-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肿瘤位置无显著性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所有患者1年期随访结果:33例死亡,65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GFBP3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而Neuropilin-1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IGFBP3水平明显降低而Neuropilin-1的水平明显增高,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关系密切,也可能是临床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邓丹;李远发;陈瑞红;冯庆;彭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