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谈宗国

关键词:腹腔镜, 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宫颈癌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方法 将入组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行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情况,包括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总体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减少,手术成功率较开腹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明显缩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开腹组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费用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宫颈癌能够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术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

    目的 采取甲状腺全切除及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癌,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所选的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治疗效果.结果 次全切除组手术时间(33.12±10.10) main、切口长度(3.12±0.21)cm、术后出血量(25.31 ±4.23) ml、术后住院时间(6.32±1.03)d、术后镇痛时间(12.43±2.91)h,与全切除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呼吸困难10%,声音嘶哑15%,低钙血症15%,并发症总发生率45%,均明显高于次全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切口满意占40%,次全切除组切口满意占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疼痛评分、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及镇痛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小手术切口范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作者:黄华俊;张永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膀胱癌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对膀胱癌患者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的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其经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随访比较其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丝裂霉素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24个月有效率60%,明显低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血尿、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吡柔比星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发生率均高于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给药,选用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均有较高疗效,但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作者:李可;万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纵隔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2组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液化、肺不张等)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2组血清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值都明显高于术前1天(P<0.05),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能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丙泊酚麻醉在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共78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两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1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ansay评分;检测两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an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h和6h,观察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丙泊酚麻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素琴;张琼;申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妇科肿瘤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硬膜外分别给予1.0%氯普鲁卡因、1.0%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时间.结果 与A组相比,术后B、C、D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持续时间、达到的高平面及其时间均有所增长(P<0.05),Bromage Ⅰ级、Ⅱ级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增长,且C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MAP与HR指数的变化程度均为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 在妇科肿瘤手术过程中应用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制剂进行麻醉处理时,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合理匹配对麻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1.0%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将达到较好的硬膜外麻醉处理效果.

    作者:张静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TUPKBt)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TUPKBt)治疗,术后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输血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家菁;闫志安;刘佳;张军;杨盛;肖飞;谷现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恩度联合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恩度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会议及欧洲癌症大会的在线论文、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相关评论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检索关键词包括:“原发性肝癌”,“恩度”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结果 TACE联合恩度治疗提高了患者的1年总体生存率(OS)[相对危险度(RRs) =0.75,95%可信区间(CI):0.61 ~0.93,P=0.009]、2年OS(RRs=0.52,95% CI:0.29 ~0.93,P=0.03)、1年无进展生存期(PFS)(RRs=0.59,95% CI:0.45~0.78,P=o.0002),未提高患者的半年OS.联合恩度治疗组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并降低甲胎蛋白阳性患者比例.联合恩度治疗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下降,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的升高及心电图ST-T改变均未见加重.在影像学上,联合恩度治疗组未减低患者的血流量、血容量、血管表面渗透面积.联合恩度治疗组减少患者的微血管密度,并在术后第7、14、21、30、35天减少了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 TACE联合恩度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作者:谢华英;陈海燕;徐欣;胡斌;黄仁华;叶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应用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将2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4组,每组患者60例.A组为甲状腺全切术,B组甲状腺全切加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C组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D组在C组基础上行对侧大部切除术.对比分析4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所有患者随访并分析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结果 4组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无病生存率较未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高,但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各有利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

    作者:张雨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用药方式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12岁以下小儿APL患者,观察组44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维甲酸口服,每天20 mg/m2,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每天10 mg;对照组40例,单纯使用维甲酸治疗,剂量为每天40 mg/m2.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82.6%,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P=0.0148.达到CR时间治疗组为(25.2±3.3)天,对照组为(36.5±5.6)天,2组比较,P=0.0096.2组患儿的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PML-RAR转阴率为(90.3±5.4)%,较观察组的(82.4±6.8)%高,但是P=0.2539,没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2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9.09%;对照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37.5%,P=0.0071.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单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明;潘睿;朱斌;谢志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替吉奥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约30%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死于肿瘤复发[1-2].目前FOLFOX和FOLFIRE互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二线化疗方案,在上述两种方案化疗失败后如何选择三线方案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院自2012年至2015年8月,采用替吉奥胶囊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28例,现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刘冬兰;王艳华;芦珊;宋荣峰;万以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结肠癌肝、肺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rtophil elastase,NE)与结肠癌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手术切除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癌症是否发生转移,分为结肠癌不转移组(n=52)、结肠癌肝转移组(n=32)、结肠癌肺转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及组织上清中NE、IL-6和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进行NE与IL-6和TNF-α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①结肠癌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肠癌不转移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低于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NE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E、IL-6及TNF-α的水平在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NE与IL-6(y =0.9919,P=0.0009)及TNF-α(γ=0.9587,P=0.01)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与结肠癌发生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特别是肝、肺的转移.

    作者:徐海声;宁四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分为同步放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组患者的相关实验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i)、缺氧诱导因子(HiF-1a)、Monototal、DKK-1]、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周,同步放疗组相关实验指标(VEGF、DKK-1)、治疗的总有效率、生理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序贯放化疗组(P =0.008),其他不良反应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VEGF和DKK-1水平,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梅;王晓华;周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中AFP,GPC3,DCP和VEGF 4种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AFP,GPC3,DCP和VEGF4种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将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肝癌组,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5例纳入肝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浓度,ROC曲线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VEGF (0.817)、GPC3 (0.812)、DCP(0.724)和AFP(0.53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GPC3(0.707)、VEGF(0.692)、DCP(0.665)和AFP(0.653).其中GPC3和VEGF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DCP和AFP(P <0.05),但GPC3与VEGF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2和0.800,显著高于任何一种标志物(P<0.05).ROC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818,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独检测的AUC.结论 血清GPC3、DCP和VEGF的检测可协助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联合4种标志物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作者:卢凌鹏;黄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ERCC1、XRCC1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CC1)表达对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7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ERCC1、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rP)以及中位生存时间(MST).结果 78例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3.6% (34/78),XRCC1阳性表达率为34.6%(27/78);根据ERCC1、XRCC1表现分为+/+组16例、+/-或-/+组29例、-/-组33例.+/+组、+/-或-/+组、-/-组临床疗效、TTP及MST依次上升,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XRCC1表达是评估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serum tumor associated material,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了57例骨肿瘤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前TAM水平和阳性率,并与23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评价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术前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骨肿瘤组TAM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检测阳性率也要高于非肿瘤组(P<0.05).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在TAM水平和检测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TAM水平表达和检测阳性率更高.良性骨肿瘤组各分期TAM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骨肿瘤组随着骨肿瘤病情程度加剧,TAM阳性率逐渐增高,在Ⅲ期时TAM的检测阳性率达100%.结论 TAM在骨肿瘤诊断中检测简便、灵敏度高,可作为良、恶性骨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并且对恶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作者:柴臻;王福平;李宏伟;任龙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不同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00 U/ml凝血酶,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500 U/ml凝血酶.对2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平均操作时间及凝血酶注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凝血酶注射总量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有积极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萍;古旸;金兰;王凤;孟临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a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50.3-42.8) min,病灶平均大小(31.9 ±44.9)cm2,整块切除率为91.4%,R0切除率为90.5%,治愈性切除率为88.6%.穿孔发生率为5.2%(11/210),迟发性出血率为0.5%(1/21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OR 3.466;95%CI:1.594~7.538)、病变位于弯曲部(OR 2.270;95% CI:0.175~9.227)是影响结直肠ESD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时间≥60min).结论 结直肠肿瘤直径≥40mm或跨结肠袋,病变位于弯曲部可明显延长ESD手术时间,使手术难度增加.

    作者:魏振军;王昕;成涛;何玉琦;刘丽丽;金鹏;盛剑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过继免疫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NSCLC患者11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患者采用紫杉醇加奈达铂(TP方案)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第1个周期治疗结束后10 d开始回输DC-CIK细胞,1次/d,输注4次为1个疗程,每次回输前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注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然后再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对照组70例患者仅给予TP方案化疗3个周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DCR为66.7%,对照组患者DCR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的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D8+、D56+细胞比值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的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12、IFN-γ和TNF-oα水平升高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12、IFN-γ和TNF-α降低显著,P<0.05.结论 过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NSCLC,可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胡振红;吴妍雯;刘海潮;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15例手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31I全身显影结果将其分为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前者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后者未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影响因素分析先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5例DTC患者,其中51例患者在术后经首次131I治疗即成功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成功率为44.3%.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方式、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等指标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手术方式是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马晓君;吴丽娜;刘飞;郭丰;李志臻;秦贵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中、术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B组(单纯全麻组).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与免疫功能状态水平.结果 复合麻醉组与单纯全麻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3.3%与10.0%,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出现血压异常5例,心动过速或过缓6例,术后恶心呕吐3例,单纯全麻组出现血压异常12例,心动过速或过缓14例,术后恶心呕吐16例,复合麻醉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水平在术中、术后不同时刻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在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后72 h)时的IgM、IgG水平均高于单纯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取得与单纯全身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同时由于减少了全麻药物用量,可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做为此类手术临床首选的的麻醉方式.

    作者:冉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