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曹骁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 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共160例,按照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体分型、临床病理分期等一般情况;同时对比不同大体分型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 结果 贫血组肿瘤直径>4 cm、大体分型为浸润型、临床病理分期C、D期者比例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 浸润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浸润型,P<0.01. C、D期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B期,P<0.01. 结论 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黄国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 MPM)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均行CT扫描检查,13例全为弥漫性胸膜增厚;8例经胸腔镜检查确诊,占61.5%,开胸活检确诊3例,占23.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确诊2例,占15.4%. 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病率低,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建议尽早行胸腔镜胸膜活检术,准确诊断本病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作者:黄振;凌春华;张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与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化疗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1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年龄、D-二聚体水平、心血管疾病以及血黏稠度水平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黏稠度水平是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因素( OR=10 .620 ). 结论 具有较高血黏稠度水平的肺癌化疗患者并发VTE的风险性大,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该采用规范性的血栓预防措施.
作者:彭海员;马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硫辛酸联合葡萄糖酸钙/硫酸镁对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CIPN)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79例接受化疗并明确诊断为CIPN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研究组(8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葡萄糖酸钙10 ml和25%硫酸镁10 ml注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2组均治疗24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更显著(P<0.05). 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24天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1%(8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75/9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36%vs 8.89%,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硫辛酸联合葡萄糖酸钙及硫酸镁能够加快恶性肿瘤CIPN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协同作用,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玉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1分期细化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随访80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分析其转移部位、转移灶的数目、转移瘤的大小及其相应治疗方式等因素,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P<0.05)为7项,分别为分化程度越低,N分期高,CEA>5μg/L,CA199>35 U/mL,癌性梗阻,转移器官数目2个以上和异时性转移预后差. 分化程度、CEA、N分期、癌性梗阻、转移器官数目、转移时间顺序是影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不同,根据其转移特征,进行M1分期细化,区分其中具有较好预后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有望通过积极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范柯;范贤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鼻咽癌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0例鼻咽癌患者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T分期等与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性. 结果 鼻咽癌患者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都对患者淋巴结转移产生影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鼻咽癌患者Ⅰb区淋巴结肿大与Ⅱ区淋巴结直径、下颌下腺侵犯、≥4个淋巴区转移、鼻腔侵犯、N分期以及颈动脉鞘区和口咽部位受到侵犯相关.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阳光;杨岳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α和β在非小细胞性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α和ERβ表达水平.结果 两种雌激素受体表达于细胞核内,其中ERα阳性表达率为4.09%,ERβ阳性表达率为86.36%;ERα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有关:Ⅰ期患者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期晚的患者(9.38%>0.00%,χ2 =12.121,P<0.01);高分化患者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中低分化患者(14.29%>3.00%>0.00%,χ2 =14.756,P<0.01). ERβ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有关:Ⅰ期患者ERα阳性表达率低(78.12%,χ2 =10.732,P=0.01),腺癌及高分化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ERβ具有更高表达率(70.7%,χ2 =7.749,P=0.02;83.3%,χ2 =12.738,P<0.01). 结论 ERα和ERβ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具有相关性,提示雌激素受体表达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晓鸿;陈家斌;夏银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在早期直肠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选取早期直肠癌患者26例和21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Mason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早期直肠癌患者实施肛门内镜显微手术进行局部切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龙煊;赵平武;李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50例早期( TNMⅠ/Ⅱ期)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分别给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指标、远期生存指标和手术的安全性. 结果 胸腔镜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 2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 胸腔镜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全胸腔镜下手术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够达到相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新国;鄂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清热活血散结中药对放疗肺损伤患者肺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118例中晚期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8例)接受放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热活血散结中药. 采用ELISA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1,TGF-β1、MMP-9)水平. 结果 2组放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治疗组肺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放疗前,2组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和炎症因子(TNF-α,IL-1,TGF-β1、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放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损伤评分、TNF-α,IL-1,TGF-β1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清热活血散结中药在不影响放疗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肺损伤发生率,提高了肺功能,改善了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TNF-α,IL-1,TGF-β1和MMP-9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涂德军;洪俊强;张启龙;杨青艳;李彦;郭裕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 thin-prep cytology tes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放射性治疗后随访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70例行放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1年后进行高危型HPV检测、TCT及临床疗效评判,了解高危型HPV检测和TCT在患者放疗后病情监测中的意义. 结果 治疗前70例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64例,单一高危型HPV感染51例,多重高危型HPV感染13例,TCT阳性66例;放疗后3、6、9、12个月患者的高危型HPV及TCT阳性率均有所下降,放射治疗后3个月高危型HPV阳性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TCT无差异;且治疗1年后有6例复发,3例患者的两项检查均阳性,其余3例中1例为单高危型HPV阳性,2例为单TCT阳性. 结论 高危型HPV检测是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TCT可以辅助HPV检查提高对宫颈癌复发的预测准确性,值得临床加以应用.
作者:陈建英;韩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健康志愿供髓者作为对照组. 2组都进行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因子、网织红细胞参数检测. 结果 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髓象细胞大小明显不均匀;核分叶过多、形态异常;染色质粗糙,网状排列;巨核细胞出现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圆核小巨核.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TNF-α和IL-4值明显较高(P<0.05). 观察组的RET、RET%、IRF、MFR、HFR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F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较早预知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判定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临床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刘晓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对于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行穿刺活检的肺癌患者72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2组,各36例. B超组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CT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 结果 CT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为100.0%,B超组为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组的肺癌检出率为91.7%,而B超组的肺癌检出率为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CT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7 .2%,在B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 .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穿刺过程中CT组的气胸、痰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B超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肺癌中的诊断有很好的定位价值,可以提高穿刺活检的准确性,有利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检测,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左敬全;史永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246例乳腺肿瘤患者,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阻力指数等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结果 乳腺癌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在形态首发规则、是否具有钙化、边界是否清晰、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具有血流信号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Vmax、RI数值明显小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Adler半定量的分级状况与恶性肿瘤患者的比较具有较大差异,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以0级、1级为主,恶性肿瘤以2级、3级为主要血流分布. 良恶性肿瘤患者彩色血流分级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 结合病理结果显示:超声诊断良性肿瘤准确率为94.61%(193/204),误诊率为5.39%(11/204);超声诊断恶性肿瘤准确率为88.10%(37/42),误诊率为11.90%(5/42);超声总诊断率为94.50%(230/246),误诊率5.50%(16/246). 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为临床诊断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诊断手段.
作者:周静;刘丹;彭莉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广泛子宫切除术( NPSRH)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NPSRH的ⅠB1期和ⅠB2期的宫颈癌患者的资料. 结果 输血人数比例与BMI、FIGO分期病理类型有关,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不明显. 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ⅠB1期和ⅠB2期5年无病存活率及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COX多因素分析发现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与FIGO分期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和新辅助化疗密切相关(P<0.05). 结论 腹腔镜NPSRH手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增加,但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
作者:胡玲;姜玲;胡姣;兰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FDG PET/CT对评价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组织或残余淋巴结病灶是否有肿瘤存活的准确性. 方法 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淋巴瘤患者36例,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结束行FDG PET/CT评估疗效,并与同期CT平扫比较,对PET阳性的病灶行病理活检证实,PET阴性者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1年随访期内未出现肿瘤复发判定为完全缓解,以病理和随访结果作为终评价标准. 结果 36例患者中,PET/CT评价其中32例为完全缓解(31例符合终结果,假阴性1例) ,4例为部分缓解( 4例均与病理结果相符);常规CT平扫提示10例患者化疗后原病灶部位见软组织病灶残存,评价为部分缓解,其中7例PET显像为阴性,3例患者PET呈阳性(3例病理检查证实均存在肿瘤残留);26例评价为完全缓解( 25例与随访结果相符,其中假阴性1例). PET/CT诊断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变肿瘤残留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0%、100%、97.2%,同期平扫CT分别为75.0%、78.1%、77.7%. 结论 FDG PET/CT是判断淋巴瘤化疗后结外淋巴组织及淋巴结内是否有肿瘤残存,较为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作者:王剑杰;蒲朝煜;梁英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灌洗对胃癌患者发生腹腔转移的预防效果及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37例接受了根治性切除且行腹腔灌洗,33例接受了根治性切除非腹腔灌洗. 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对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和复发模式进行了分析. 结果 患者根治性切除后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10(1~33)个月和15(2~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1(3 ~45)个月. 腹腔灌洗患者的1-,2-,3-和4 年生存率分别为63.8%,58.6%,25.4%和10.7%. 非腹腔灌洗患者均有复发,30例(90.9%)有腹腔扩散. 33例患者的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43.2%,45.9%,5.4%和0%.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Ⅳ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预后较差. 结论 腹腔灌注灌洗疗法对胃癌细胞腹腔转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在临床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振海;冯起校;峗淑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临床病理参数和染色体13q14.3缺失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33例术后进行化疗的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6、MUMl和P53蛋白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13q14.3. 结果 33例BL临床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期16例、无法分期5例;随访时间为4~120个月,其中生存27例、死亡6例(均为Ⅲ或Ⅳ期);临床分期为进展期(P=0.024)和低白蛋白血症(P=0.053)者预后相对较差;bcl-6、MUMl和P53阳性率分别为90.9%(30例)、21.2%(7例)、30.3%(10例),其表达均与预后无关(P>0.05). 染色体13q14.3缺失8例,与染色体13q14.3正常者相比,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137). 结论 儿童BL的预后与临床分期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染色体13q14.3缺失和其免疫表型与其预后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慧;黄传生;刘志良;杨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检测对胃癌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的意义. 方法 将475例胃癌患者按照其2年生存率分为预后良好组( n=266 )及预后不良组( n=209 ) ,并选取同期2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Ig水平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 +、CD4 +/CD8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D8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癌患者IgG、IgA、C3、C4 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IgM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Ig降低表现,且改变程度越明显则表明患者预后越差,因此,早期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Ig水平有助于判断其预后、指导治疗对策.
作者:宋振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