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赵利荣;李文亮;政琦;杨军;殷亮;王志强;黄鉴;黄凤昌

关键词:胎盘多肽, 结直肠癌, mFOLFOX6化疗方案, 化疗毒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化疗开始时应用胎盘多肽8 ml,静脉滴注,连用14天,所有患者完成6个周期的化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结果①研究组总有效率为4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外周神经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研究组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③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组白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化疗开始时应用胎盘多肽8 ml,静脉滴注,连用14天,所有患者完成6个周期的化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结果①研究组总有效率为4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外周神经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研究组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③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组白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赵利荣;李文亮;政琦;杨军;殷亮;王志强;黄鉴;黄凤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附睾蛋白4、AFP 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AFP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60例(癌变组),同期行手术的良性卵巢肿瘤60例(瘤变组)及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三组空腹抽取静脉血后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及人附睾蛋白4含量的检测与阳性评断。结果癌变组的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瘤变组的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对卵巢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96.7%。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患者中人附睾蛋白4含量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明显正相关性(r=0.243,P<0.05)。结论人附睾蛋白4与甲胎蛋白在卵巢肿瘤组织中都呈高表达状况,联合检测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洪鹏;王枭旻;王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225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5例患者中高位结扎组161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71例;低位结扎组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组和低位结扎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0.6%(17/161)、18.8%(12/64);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7%(6/90)、13.9%(5/36);术后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5.6%(5/90)、13.9%(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能够有效地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熊育建;程科蔚;郑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自控静脉镇痛应用于居家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IV-PCA)技术用于居家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95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的IV-PCA的阿片类解决方案对缓解疼痛的效果,以及观察IV-PCA相关的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大多数患者使用IV-PCA的吗啡(42.1%),芬太尼(42.1%)或美沙酮(15.7%)来治疗癌性疼痛发作期。使用IV-PCA作为辅助疗法成功地改善了78.9%的患者的疼痛程度,与阿片类的解决方案无显著区别。 KPS<40与较高速率的疼痛缓解相关,且无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是镇静(10.5%),其次为便秘(9.4%)。吗啡比芬太尼镇静的风险较高,但无镇痛相关谵妄或呼吸抑制。结论 IV-PCA能够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效果,并可能帮助停止口服阿片类药物。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周围型小肺癌的 TNM 分期对于微创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价值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TNM分期对于微创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1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T1期肺癌20例、T2期肺癌40例、T3期肺癌80例、T4期肺癌40例。所有患者接受以微创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术后近远期疗效。结果 T1期、T2期、T3期、T4期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0.0%、80.0%、75.0%和62.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期肺癌与T2期肺癌患者术后的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与力量评分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增加,评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T1期、T2期、T3期、T4期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5.0%,90.0%,80.0%和52.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周围型小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好,TNM分期的应用能辅助指导手术应用与预后判断。随着TNM分期的增加,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差。

    作者:唐小东;殷勇;王勇;武绍远;张梁;张小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在放射治疗中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T-26细胞中是否有PPARγ表达。采用MTT方法检测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CT-26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10 Gy X射线对CT-26细胞相关因子COX-2,PAI-1表达的影响,分析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放射后CT-26细胞中COX-2、PAI-1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PCR结果显示CT-26细胞中有PPARγ表达。 MTT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以降低CT-26细胞的存活率,10 Gy照射+吡格列酮处理48 h时CT-26细胞存活率降低更为明显。10 Gy X射线照射CT-26细胞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COX-2表达水平升高,照射后24 h COX-2表达水平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COX-2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10 Gy X射线照射CT-26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24 hPAI-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PAI-1表达水平升高起降低作用。结论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作用于小鼠结肠癌细胞,在肿瘤放疗过程中可能发挥潜在的协同作用。

    作者:潘洁;毕怡;任玉欣;曹峰林;张大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冰冻切片误诊、漏诊的原因,研究冰冻切片的诊断要点,提高临床上甲状腺癌的确诊率。方法对比观察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果。结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完全符合者28例,确诊率为93.3%,冰冻切片假阴性诊断1例,延迟性诊断1例。结论冷冻诊断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准备充分、取材准确可行、制片谨慎完整,诊断仔细全面有助于提高冷冻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刘瑾;李刚;姜歆;李赞;曾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舒尼替尼治疗肾转移癌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患者54例,均为肾透明细胞癌(36例)和乳头状肾细胞癌(18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舒尼替尼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稳定,转移瘤的大径缩小程度为24%~100%,平均为27.45%,疾病客观缓解率、控制率分别为37.04%、74.07%,中位PFS、OS分别为15.0个月、39.0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肿瘤病理类型及药物治疗方案不是影响舒尼替尼疗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部位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唯一预后相关因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53例,占98.15%,发生率较高的是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白细胞减少,标准剂量组和调整剂量组的减停药发生率分别为63.64%(14/22)、34.37%(1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90,P=0.034)。结论舒尼替尼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良好疗效,而调整剂量的舒尼替尼个体化治疗能够兼顾总体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作者:李昊;姚启盛;陈从波;杨勇;龚小新;黄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CT联合 CA125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CT与CA125联合诊断卵巢癌的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癌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别采用CT、CA125、CT联合CA125检测;并以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来评价3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CT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6.67%(52/60)、CA125检测准确率为68.33%(41/60)、CT与CA125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 CT与CA125联合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但CT进行的临床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相比单一检测来说,CT与CA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同时采用CT临床分期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静柳;黄俊;吴歆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奈达铂与顺铂分别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奈达铂与顺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奈达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顺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随访12个月复发转移和无转移生存情况。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随访12个月复发转移率和无转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贫血、血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与顺铂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相近,但采用奈达铂治疗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可作为化疗优选药物。

    作者:邵成泽;鲁号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男性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甲状腺癌具有起病隐匿、患病时间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以及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本研究主要对老年男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清卫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早期声门型喉癌IMRT治疗后局部复发1例报告

    早期声门型喉癌( T1、T2 N0 M0)是1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保存了患者喉功能及高质量的发音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将常规放射治疗作为早期声门型喉癌( early glottic cancer EGC)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IMRT逐步应用到EGC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由于器官运动或吞咽动作造成脱靶,常导致局部复发,其疗效仍值得商榷,本文将从靶区剂量学的角度来比较分析常规放疗与IMRT治疗EGC的剂量分布情况,探讨EGC经IMRT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因。

    作者:俞远东;喻雄杰;狄全书;邰云燕;雷金华;曹凤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与伴不同合并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较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与伴不同合并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32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1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进行检测,分析不同组间总PSA( TPSA)的差异以及TPSA与游离PSA( FPSA)的比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TPSA为(61.2±27.5)μg/L,FPSA/TPSA为(0.14±0.03);BPH合并急性尿潴留组患者TPSA为(5.2±2.5)μg/L,FPSA/TPSA为(0.26±0.05);BPH合并尿路感染组患者TPSA为(6.8±2.1)μg/L,FPSA/TPSA为(0.24±0.06);BPH合并前列腺炎患者TPSA为(8.3±5.4)μg/L,FPSA/TPSA为(0.22±0.06);BPH无合并症组患者TPSA为(2.9±0.5)μg/L,FPSA/TPSA为(0.27±0.05)。前列腺癌患者TPSA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症组,FPSA/TPSA比值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SA以及FPSA/TPSA在临床上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螺旋断层靶中靶放疗模式分割次数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探讨靶中靶放射治疗肺癌理想的剂量分割模式。方法收集6套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CT定位图像,每例病例分别制定常规模式及靶中靶两套放疗计划。设定6种剂量模式:A组PTV/70 Gy/35 F;B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20F;C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5 F;D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0 F;E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8 F;F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把常规分割的全肺V5、V10、V15、V20、V25、V30、V35、V40转换成等效BED的靶中靶剂量体积参数,各种靶中靶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各研究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GTV体积(9.2±10.1)cc,PTV体积(48.1±34.9)cc。 B组、C组、D组靶中靶模式中全肺等效BED的V5、V10、V15、V20、V25、V30、V35、V40均明显小于常规模式(P<0.05);E组V5~V25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30~V40无明显差异;F组V5~V20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25~V35无明显差异,V40明显大于常规模式(P<0.05)。全肺D1000c (4.52±2.01) Gy,D1500c (1.83±1.40) Gy,D2000c (0.72±0.54) Gy,气管大剂量(26.07±15.0) Gy,食管大剂量(19.9±15.0) Gy,脊髓大剂量(11.5±5.7) Gy。靶中靶GTVD95(70.24±0.13) Gy,CTVD95(62.39±0.88) Gy,PTVD95(51.11±1.07) Gy;常规PTVD95(70.35±0.13) Gy。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采用螺旋断层靶中靶模式,增加单次剂量、减少分割次数,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在剂量学上并不增加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作者:任刚;朱夫海;吴伟章;王颖杰;夏廷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瑞芬太尼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和观察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每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根据简易智能量表( MMSE),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术后1 d、术后2 d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h、术后4h、术后6h、术后1d、术后2d认知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术后1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麻醉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会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是患者术后能较快恢复,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马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管状吻合器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用于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优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将73例行miles手术结肠永久性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吻合器吻合肠造口39例,B组手工缝合肠造口34例。术后对2组造口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 A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造口肠管水肿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行管状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操作简单,造口形态一致,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琴远;胡饶;肖镇寰;黄欢;彭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的 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晚期结直肠癌、雷替曲塞、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为检索词,查阅2014年1月前发表的有关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RCT研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入选4篇文献,研究合计344例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率雷替曲塞组高于氟尿嘧啶组( P=0.008),而疾病进展率氟尿嘧啶组高于雷替曲塞组(P=0.03)。恶心呕吐发生率氟尿嘧啶组高于雷替曲塞组(P=0.0006),肝肾毒性发生率雷替曲塞组稍高于氟尿嘧啶组(P=0.04),而在神经毒性反应,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雷替曲塞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方面优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且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晓元;李曙光;赵轶锋;杨永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吉非替尼口服并胸腔内注入力尔凡对晚期胸膜转移肺腺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口服并胸腔内注入力尔凡治疗晚期胸膜转移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胸膜转移肺腺癌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胸腔积液引流后口服吉非替尼治疗,但是不给予胸腔内注药。观察组采取胸腔引流胸腔积液后注入400 mg力尔凡。两组患者均每个月进行胸部B超和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腔积液控制率、肿瘤病灶控制率、3个月疾病控制率、临床收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胸痛、发热、轻度皮疹、中度皮疹、轻度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吉非替尼口服并胸腔内注入力尔凡治疗晚期胸膜转移肺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祁红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前后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后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93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CT扫描后,采取直线加速器6MV X线放疗,患者经CT扫描、勾画垂体、激素检测过程,检测GH、LH、FSH、PRL、TSH浓度,分析垂体受照射剂量情况。结果 TPS计算结果显示患者垂体体积越大所受照射剂量越小;患者不同时间GH、LH、FSH及TSH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100%垂体体积照射剂量<2000 cGy时,治疗结束时患者PRL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其他时间患者PRL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照射剂量<2000 cGy时,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GH、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PRL、FSH、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比较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剂量为2000~4000 cGy时,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比较,F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GH、F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剂量为≥4000 cGy时,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及治疗后垂体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但并未发生激素缺乏。

    作者:黄家军;周学军;苏炳泽;黄继红;陈赛明;王海妹;冼德生;潘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呕吐前驱症状的筛选及其对化疗相关呕吐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呕吐( CIV)前驱症状的筛选及其化疗相关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224例肺癌患者,分析患者的CIV前驱症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CIV发生相关的前驱症状;选择144例肺癌患者,对患者的前驱症状进行干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IV的发生情况以及前驱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24例患者中CIV发生率为64.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便秘、呃逆、恶心、失眠以及食欲减退均与CIV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观察组患者的CIV发生率为30.56%,对照组患者的CIV发生率为5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V前驱症状与CIV的发生率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前驱症状进行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CIV的发生率。

    作者:李润浦;王艳丽;李冬杰;王卫军;李冬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