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维;曾四元;梁美蓉;李凌
目的:探讨口服双环醇对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胃癌患者引起的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方法选取58例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胃癌后出现肝损伤的患者,采用口服双环醇150 mg/d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按原化疗方案治疗,同时服用双环醇片进行预防。比较2种化疗方式的ALT、AST、TBiL的差值。结果肝损害后口服双环醇片可以明显降低肝功能ALT、AST指标(t=10.076、4.043,P<0.001),患者在服用双环醇片后约9天(中位时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与单纯化疗相比,联合双环醇一起化疗可以使治疗前后ALT、AST的差值显著减小(t=6.423、2.960,P<0.05)。结论口服双环醇可以治疗和预防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引起的肝损伤。
作者:杨锭洪;孟凡军;林长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RCC1、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EGFR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52例胃癌中ERCC1、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26.9%,ERCC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EGF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则高于癌旁组织(P<0.05)。 ERCC1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两者表达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ERCC1、EGFR参与肿瘤的发生,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玉芳;周林艳;万美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TGF在人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获取编码CTGF全长的cDNA,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癌中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pcDNA3.1质粒和慢病毒载体分别上调和下调Eca109细胞中CTGF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XL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中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食管癌标本中CTGF显色较正常对照组织强。转染pcD-NA3.1 CTGF质粒后,有效增强了Eca109细胞中CTGF蛋白的表达和凋亡的抵抗作用,且抗凋亡蛋白BCl-XL 表达水平上调。用RNAi逆转录病毒转染后,有效下调了内源CTGF的表达,对INF-γ介导的凋亡抵抗作用较对照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BCl-XL 蛋白表达水平亦下调。结论在食管癌中CT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且可以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 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黄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于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发生率高的是肺部感染(7.14%),其次是造口旁疝(3.57%)、伤口感染(3.57%);术前伴肺部疾病(P=0.028)、手术时间>170 min(P=0.002)和术中出血量≥300 ml(P=0.013)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手术时间>170 min(OR=15.07,P<0.001)、术前伴发肺部疾病(OR=2.933,P=0.005)、术中出血量≥300 ml(OR=2.74,P=0.004)。结论术前伴发肺部疾病、手术时间>170 min和术中出血量≥300 ml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连帮;汪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顺铂分别联合紫杉醇与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14例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资料,并依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TP组(紫杉醇+顺铂)和GP组(吉西他滨+顺铂),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分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 TP组治疗有效率为38.3%;GP组治疗有效率为36.2%,2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P>0.05);2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血液毒性方面,差异较明显。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均可作为临床抗癌一线化疗药物,可根据患者耐受及不良反应等适当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龚卫华;浦旭红;冯国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影像学检查BIRADS(乳腺影响报告数据系统)分级与其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与钼靶、MRI分类呈正相关性( R=0.328,P=0.009;R=0.281,P=0.026)。乳腺癌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分级与钼靶分类呈正相关性( R=0.267,P=0.034;R=0.268,P=0.034)。乳腺癌肿瘤组织分级与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性(R=-0.019,P=0.031;R=-0.189,P=0.042)。 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与B超和MRI分类也有一定相关性, ER阳性表达与钼靶分类相关,PR阳性表达与MRI分类相关。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与BIRADS分类存在相关性,可根据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作者:熊文;徐时;吴东进;吴泽明;唐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多西紫杉醇单周与三周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d、CNKI、ASCO会议以及WHO官网进行相关文献搜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11日。纳入有关多西紫杉醇单周与三周方案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6个研究包括5篇全文和一篇会议纳入meta分析。多西紫杉醇单周方案与三周方案相比,无论在ORR、PFS、OS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分析中,单周方案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三周方案(纳入3篇文献,共356例患者,OR 0.16,95%CI 0.06~0.43,P<0.001)。同样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单周方案也显著降低。结论多西紫杉醇单周化疗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与三周方案相同,但鉴于单周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老年患者或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更适合单周方案化疗。
作者:刘思旸;李爱民;张军一;李荣;罗荣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及宫颈癌( CC)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研究JNK)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NCE)、105例CIN和66例宫颈癌(CC)组织中JNK和STAT3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阳性表达率与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JNK蛋白在NCE、CIN及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7%、75.8%,三者两两相比,P均<0.05。 STAT3蛋白在NCE、CIN及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8.6%、83.3%,三者两两相比,P均<0.05。 JNK、STAT3蛋白阳性表达均与CC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但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其中低分化癌组织中JNK、STAT3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织(P<0.005)。结论 JNK、STAT3蛋白在CIN及CC组织中表达增强,与CC发生、发展相关;检测两者表达水平可作为CC预后判断的一项客观指标及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滢;程艳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成像( UE)与超声BIRADS分类,在乳腺恶性病变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确诊的352名患者的420个乳腺病灶分别进行超声弹性成像( UE ), BIRADS分类,弹性成像与BIRADS联合检查研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比分析 UE、BIRADS分类及两者联合在乳腺癌超声诊断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结果弹性成像(UE)对乳腺病变诊断的特异度83.62%(240/287)、灵敏度87.21%(116/133)、准确率84.76%(356/420)、阳性预测值71.17%(116/163)、阴性预测值93.39%(240/257)、Youden 指数为70.83%(特异度+灵敏度-1)。 BIRADS分类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89.55%(257/287)、灵敏度77.44%(103/133)、准确率85.71%(360/420)、阳性预测值77.44%(103/133)、阴性预测值89.55%(257/287)、Youden指数为66.99%(特异度+灵敏度-1)。联合应用弹性成像(UE)和BIRADS分类的特异度94.77%(272/287)、灵敏度90.23%(120/133)、准确率93.33%(392/420)、阳性预测值88.89%(120/135)、阴性预测值95.44%(272/285)、Youden指数为85.00%(特异度+灵敏度-1)。结论弹性成像技术( UE)与BIRADS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弹性成像技术与BIRADS分级联合应用时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均增高,减少了单独使用两方法的漏诊或误诊病例,提高了诊断技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作者:黄嘉静;陈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4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对照组仅采用TACE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12个月和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3.34%、42.92%和57.14%、2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2组治疗后6个月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延长了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预后。
作者:朱中山;严文辉;彭新茂;李小兵;杨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残留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5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患者行调强放疗,残存区域放疗剂量为66~70 Gy,单次剂量2.15~2.25 Gy。结果调强放射治疗后完全缓解( CR)率为69.1%(38/55),部分缓解(PR)率为18.2%(10/55)。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4%、94.5%和85.5%,放射性皮炎1~2级占89.0%,3级占11.0%。结论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甲状腺癌术后残留肿瘤,放疗毒副作用可控,是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九成;任庆荣;廖玲霞;陈卫东;邹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管改变及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48例原发性肝癌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设为复发转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8例原发性肝癌未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设为无复发转移组。2组均采取TACE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肝外侧支循环发生率、肝动脉狭窄闭塞发生率与介入治疗次数的关系,并对影响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转移组患者肝外侧支循环及肝动脉狭窄闭塞的发生率均随着介入治疗次数的增多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是否完整、分化程度、是否存在多结节融合等5个变量是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复发转移与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是否完整、分化程度、是否存在多结节融合、栓塞是否彻底、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肝动脉狭窄闭塞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高国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ERCC1和TS对预测采用奥沙利铂和5-Fu联合化疗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作用。方法检索纳入5篇(从2008年到2013年)国际和国内有关ERCC1和TS关于预测5-Fu和奥沙利铂对于胃癌化疗疗效的文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0。结果 ERCC1对采用5-Fu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RR值为0.74,95%CI为0.58-0.95。 TS对采用5-Fu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RR值为7.55,95%CI为4.47-12.76。结论 ERCC1阴性的胃癌患者,采用5-Fu和奥沙利铂化疗的疗效更好。TS阳性的胃癌患者,采用5-Fu和奥沙利铂化疗的疗效更好。
作者:赵国华;吴杰;范中宝;刘信;张睿;许国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精确放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临床指标对HBV病毒再激活的影响情况。结果随访20周后,HBV病毒再激活发生率为25.71%。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分析后,HBV DNA水平是HBV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精确放疗后存在较高的HBV再激活风险,与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有密切关系。
作者:姚晖;龚金兰;李莉;王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413例原发性肝癌并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剔除失访的41例后,对其余372例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进行观察,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生存率为14.78%(55/372),余317例死亡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194)与非复发转移组(n=123)。两组患者在有无乙肝及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癌栓及多结节融合等方面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手术切缘、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肿瘤破裂等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而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伟;葛瑞良;胡雷;王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超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髓样癌并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47例患者的54个恶性结节,总结其超声特点,评价超声检查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7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中,散发性病例34例,占72.3%;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9例,占40.4%。在54个恶性结节中,发生在甲状腺中上极36个,占66.7%;超声检查呈低回声39个,占72.2%;有血流分布48个,占88.9%;41个无囊性病变,占75.9%;30个有钙化灶,占55.6%;47个L/A≤1,占87.0%;46个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占85.2%。结节超声检查诊断为可疑恶性结节37个,诊断准确性68.5%。淋巴结超声检查,可疑淋巴结转移13例,诊断准确率为68.4%。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有相对特异性的超声表现,部分典型结节可以通过超声直接诊断,但还有一些病例的确诊需要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丽晴;张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胰腺肉瘤样癌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胰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影响学资料。结果肿瘤主要分布在胰体部(40.00%),肿瘤形状以椭圆形/圆形为主(90.00%);不同组织在动脉期、延迟期以及门静脉期CT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胰腺肉瘤样癌多分布于胰腺体部,且以囊实性瘤体为主,但CT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密切观察患者CT影像学变化,有利于判断病情、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韩冰;王警建;赵清;王龙龙;郭永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35 mg、60 mg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 mg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和对照组(135 mg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后TNM分期及肿瘤血管新生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3+、CD4+、NK细胞水平(52.82±6.73、43.54±7.72、7.82±0.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60 mg紫杉醇同步放化疗疗效与135 mg紫杉醇相当,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温渝;汪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ABCG2与CD133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宫颈癌病患设为实验组,同期收治的100例宫颈内瘤变患者和100例正常患者分别作为对照A组和作对照B组,统计比较3组患者宫颈病变组织中ABCG2与CD133表达水平,并统计实验组3、12、24个月生存期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标本ABCG2、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实验组69.5%、67.0%,对照A组33.0%、32.0%,对照B组18.0%、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生存期3个月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12个月、24个月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阳性程度增加,远期生存率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率,随着阳性表达程度增加,远期生存率降低。
作者:王任晓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