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环境相关因素的研究

贺冬生;吴俐俐;甘妙芳;刘新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阴道环境,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与阴道环境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498例参加子宫颈HPV普查的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作假丝酵母菌、滴虫、白细胞检测、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检查、阴道pH检测,对感染HPV人群、感染高危型HPV人群以及HPV阴性人群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98个受检已婚育龄妇女,高危型HPV阳性99例(6.6%),低危型HPV阳性6例(0.4%),HPV阴性1393例(93.0%)。 HPV感染患者、高危HPV感染患者以及HPV阴性患者在假丝酵母菌感染、阴道分泌物白细胞、阴道分泌物pH以及阴道清洁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环境无明显的相关性。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均行乳腺超声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37例、超声检出31例(62.00%);乳腺导管内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导管型、结节伴钙化型及肿块型(包括混合性肿块及实质性肿块)。结论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不存在特异性,但其作为一项无创、可短期内重复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发现和术后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小清;邓生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恢复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在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23例为小剂量组(3 mg· kg-1· d-1);B组32例为中剂量组(9 mg· kg-1· d-1);C组31例为大剂量组(15 mg· kg-1· d-1);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第3天咳痰难易程度、痰液性质、氧分压水平,肺功能试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的水平;抗生素应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结果随着盐酸氨溴索剂量的增加,患者更易咳痰、痰液更加稀薄、PaO2逐渐升高、FEV1/FVC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生素应用时间逐渐缩短,肺部并发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更加明显缓解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临床症状,减少肺部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乳腺癌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76例乳腺癌患者及7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总结乳腺癌患者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结果乳腺癌的二维声像图特点较良性肿块具有自身特点,且乳腺癌肿块大部分可探及血流信号(93.4%),血流信号较良性肿块组更丰富,其血流峰值速度为(0.27±0.05) m/s,明显快于良性肿块组(0.16±0.06),且阻力指数为(0.67±0.18),均明显高于良性肿块组(0.33±0.11),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对于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丽晴;张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宫颈 LCT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liquid-based cytological test ,LCT)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宫颈LCT阳性的病例,对其进行宫颈活检。比较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并研究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在所有LCT阳性病例中,ASC-US 142例(在阳性病例中占56.8%), AGC 为3例(1.2%),ASC-H 24例(9.6%),LSIL 82例(54.4%),HSIL为26例(10.4%),SCC 1例(0.4%);宫颈活检结果中,炎性反应66例(26.4%),挖空细胞25例(10.0%),CINⅠ级54例(21.6%),CINⅡ级59例(23.6%),CIN Ⅲ级28例(11.2%),鳞癌16例(6.4%),腺癌2例(0.8%),以组织学结果验证细胞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 ASC-US (100.0%),ASC-H(92.3%),LSIL(63.2%),HSIL(72.9%),SCC(100.0%);并且宫颈病变多见于30~50岁年龄段。结论宫颈LCT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筛查宫颈上皮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可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洪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 GIST)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58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 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8例患者2年生存率为75.6%,3年生存率为64.3%,5年生存率为59.3%。单因素生存率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直径、肿瘤转移、肿瘤完全切除、肿瘤细胞类型、周围组织受侵、肌层受侵、核分裂数、细胞密集程度、Ki-67、p53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大、肿瘤发生转移、未完全切除、周围组织受侵、细胞密集程度高、核分裂数多、p53阳性和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早期采取腹腔镜完全切除手术,同时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GIST,能有效减少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邓海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术治疗合并病理性骨折骨肉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术治疗合并病理性骨折的骨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的骨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截肢术+术后辅助化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转移率、术后肢体功能评分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7.5%、79.2%,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58.3%,2组比较,1、2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年生存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平均为(25.7±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2.7)分;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的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术治疗合并病理性骨折骨肉瘤,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是治疗合并病理性骨折骨肉瘤的合理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鲁大路;李斌;杨大兴;房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卵巢移位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卵巢移位对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卵巢移位手术的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患者接受卵巢移位宫颈癌根治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卵巢生理功能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①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情况;②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程度:轻度108例(90.00%),中度10例(8.33%),重度2例(1.67%);③卵巢生理功能: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移位对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大,具有可行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姚岳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60例老年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热化疗组在全身化疗的同时给予局部的超声热化疗,温度40~42℃,每次时间40 min,隔日1次,总计5次,28天为1个周期,进行2~3个周期。常规化疗组,仅接受2~3个周期的相同方案化疗。对2组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超声热化疗组的有效率为51.61%(16/31),常规化疗组有效率为20.69%(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化疗可以显著提高化疗有效率,该方法安全、可行,且未见有相关严重的不良反应,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宇;罗治彬;邓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 SOX方案)在进展期胃癌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替吉奥胶囊80 mg/( m2· d)2次/d,第1~14天;奥沙利铂130 mg/( m2· d),第1天,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 m2· d),第1天,静脉滴注;口服卡倍他滨2000 mg/( m2· d),2次/d,第1~14天,3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68.4%和92.1%,对照组分别为55.3%和7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KP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等,以Ⅰ~Ⅱ度为主,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腹泻发生率分别为39.5%、42.1%、1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8%、89.5%、36.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不良反应率较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党进胜;赵新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10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量肝素2组,每组50例,观察各组静脉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数值变化、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情况,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几率。结果100例患者中均未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2例有右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3例患者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利伐沙班组中发现1例静脉血栓患者,为不完全血栓,无临床症状。而低分子量肝素组发现3例静脉血栓患者,肿胀、疼痛症状出现,而后消失。术后1d、3d、7d和14d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结论合理的使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肖兢;喻紫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PLR)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250)41例和高PLR组(≥250)16例,分析2组患者的PLR及其它因素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PLR组(P<0.05);此外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等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影响(P<0.05)。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高PLR提示有预后不良的可能。

    作者:段照华;彭科;胡连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0~Ⅳ期宫颈患者患者(观察组)共70例,与同期健康女性(对照组)60例纳入研究,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量。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3+、CD3+CD4+和NK细胞数量以及CD3+CD4+/CD3+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患者分期和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有相关性( 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状况,并且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差,同时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NK细胞数量可以作为检测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

    作者:洪珍汶;李道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创远端胃癌 D2根治术对进展期患者的短期疗效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49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41例作为对照(开腹组)。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273.4±62.7)min vs(228.6±31.9)min],但手术切口更小[(5.3±1.7)cm vs (23.2±3.1)cm]、术中出血量更少[(143.5±94.6)ml vs(331.6±157.9)ml],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更快[(2.9±1.3)d vs(4.2±1.5)d],住院时间更短[(8.9±4.2)d vs (11.3±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24.5±11.7)枚vs (26.0±11.3)枚]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9(6.12%) vs 6/41(14.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微创、可行、安全的方法。

    作者:杨学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罗格列酮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裸鼠模型,将28只成瘤雌裸小鼠随机分成7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Ⅱ组给予顺铂1 mg/kg;Ⅲ组给予顺铂4 mg/kg;Ⅳ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Ⅴ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Ⅵ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顺铂1 mg/kg;Ⅶ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顺铂1 mg/kg。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共8次。于后一次给药后48 h处死各组小鼠,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和瘤重;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PARγ、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ROZ联合用药组较低剂量顺铂组抑瘤作用明显增强(P<0.05),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2.11%和83.80%。低、高剂量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该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具有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PPARγ和caspase-3表达,下调bcl-2表达。

    作者:刘新福;尹婵;张辉;孙建群;庄英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癌多层螺旋 CT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癌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胰腺癌患者,均由病理切片证实,其中胰腺癌32例,胰腺炎32例,并将胰腺炎和胰腺癌强化后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密度,并且能够清楚显示肿瘤与周边器官和血管的关系。胰腺癌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5例,腹腔动脉受累26例,肠系膜上静脉受累22例,肝转移16例、胰管扩张28例、胆囊壁增厚24例,而胰腺炎患者仅出现胰管扩张7例、胆囊壁增厚8例。在胰腺的实质期强化效果好,且胰腺实质的强化和肿瘤组织的对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增强扫描方面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海生;韩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因素。方法将40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中青年组引流时间要短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6,P<0.01);肥胖组引流时间显著长于非肥胖组患者(t=5.467,P<0.01);高血压组引流时间比无高血压组要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1);糖尿病组引流时间显著长于无糖尿病组(t=5.151,P<0.01)。结论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均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冰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 CD4/CD8值与其疗效的关系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值与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4例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值。结果 CD4/CD8值偏低患者化疗有效率(54.5%)显著低于CD4/CD8值正常或偏高者(90.0%)(P<0.05)。结论 NHL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影响化疗近期疗效。

    作者:王乐;李午平;黄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癌 TACE 术后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术后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形成胆汁瘤的18例肝癌患者,记录其黄疸症状、TACE次数、胆汁瘤形成时间、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18例肝癌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 TACE次数为1~6次,平均3.5次。胆汁瘤形成于末次TACE后2~5周,平均3.46周。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患者正在动态观察;3例经B超穿刺抽出胆汁治愈;13例患者行PTC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 ),术后10例出现好转、黄疸消失,1例患者肾衰竭死亡,2例未见明显好转。结论多次介入治疗可能是诱发胆汁瘤的主要原因,胆汁瘤预后情况总体良好。

    作者:徐国辉;徐宗全;李小军;何均;魏小勇;周存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氟比洛芬酯或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在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或曲马多复合舒芬太尼在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引发情况。方法选取ASAⅠ~Ⅱ级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组( A组)和曲马多+舒芬太尼组( B组),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 T1)及定向力恢复时间( T2)、患者术后PCIA期间自控按压次数、术后4 h、12 h、24 h及48 h的镇痛评分及镇静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T1)及定向力恢复时间(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PCIA期间的自控按压次数在4 h、12 h、24 h、4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4 h、12 h、24 h及48 h的镇痛及镇静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6.7%(6/36),B组为55.6%(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与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胡汇敏;李明强;周立文;吴树宁;叶习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顺铂治疗,8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其中采用顺铂8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甲氨蝶呤,6.0~8.0 g/m2,静脉滴注6 h,之后第4 h采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15 mg静脉注射,q3 h ×9次,肌肉注射15 mg,q6h ×(6~8)次。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6.67%(23/30)、53.33%(16/30)、36.67%(11/30),对照组分别为73.33%(22/30)、36.67%(11/30)、20.00%(6/30),2组1年生存率比较,P>0.05;而2组2、3年生存率比较,P<0.05。此外,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上升,但观察组升高较为显著(P<0.05)。结论相比顺铂来说,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患者,能提高近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

    作者:李涛;郭洪敏;田宝方;刘俊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