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王科;何忠时;吴峰;杨勇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 1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女性患者占88.1%,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发或继发病变发生率高达57.6%,其中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灶性淋巴细胞增生及桥本甲状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0.4%、28.0%和0.3%.乳头状增生发生率为5.3%,甲状腺癌继发率为3.1%.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女性多发,继发病变多,诊断时应给予重视.
作者:赵时梅;罗宇;史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恩度联合化疗对直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观察不同Stat6表型的直结肠癌细胞对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恩度单药或联合5-Fu及奥沙利铂对2种不同Stat6活化表型的直结肠癌细胞(Caco-2和HT-29)的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药物处理组对2种直结肠癌细胞早期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恩度单药作用于Caco-2和HT-29细胞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促进的作用(P>0.05).而恩度联合1种或2种化疗药物[(5-Fu)和奥沙利铂(OXP)]对这2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促进的能力明显升高(P<0.05和P<0.01).恩度联合化疗药物对Caco-2细胞生长抑制率和早期凋亡率均高于HT-29细胞(P<0.05).结论 恩度联合化疗药物能更好的抑制直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不同Stat6活化状态可能成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潜在指标之一.
作者:杨贤子;程甜甜;骆志国;蒋飞;柴海霞;张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联合CT引导下的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T引导下的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23例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结果 23例患者中CR 5例,PR 11例,SD 5例,PD 2例;中位生存期为296天;23例中有4例发生Ⅲ度骨髓抑制,2例发生Ⅱ度骨髓抑制,经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 BAI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术是治疗周围型肺癌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沈俊杰;张俊祥;谭元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抑制基因(HS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SG的蛋白主要在细胞胞质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纤维腺瘤与正常乳腺组织HSG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正常乳腺组织中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纤维腺瘤与正常乳腺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G和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也与ER、H-erb-2的表达有关,而与肿瘤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年龄因素无关.乳腺癌组织中HSG的表达与EGF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ER、H-erb-2正相关,而与PR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联合检测HSG和EGFR的表达对判定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景华;王保信;汪萍;张德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讨小檗碱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 (FINS)、瘦素(LPN)、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Poresky造模法,制作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小檗碱组,每组15只.观察药物干预21天后各组大鼠体重、FPG、FINS、LPN、APN的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RI).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檗碱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IRI、LPN水平均下降(P﹤0.05); APN水平上升;小檗碱组APN水平变化较二甲双胍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瘦素和脂联素水平,从而改善大鼠生殖功能.
作者:马玲;苑龙条;刘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表达情况,分析化疗疗效,并作生存分析.结果 10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6.6%(48/103),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第1组[ERCC1(+)TP组]:ERCC1阳性表达者采用TP化疗方案;第2组[ERCC1(+)GP组]ERCC1阳性表达者采用GP化疗方案;第3组[ERCC1(-)TP组]ERCC1阴性表达者采用TP化疗方案;第4组[ERCC1(-)TP组]ERCC1阴性表达者采用GP化疗方案.第1、2、3、4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6.7%(4/24)、50.0%(12/24)、52.0%(13/25)和33.3%(10/30),第1组与第3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化疗有效率为50.0%,与第3组和第4组疗效相当(52.0%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4组总体生存曲线相同,χ2=1.3589,P=0.7152,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RCC1阳性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耐药,吉西他滨能提高铂类耐药患者的化疗有效率.
作者:郑玲;伍建蓉;白娟;李佽;谷焰;王晓毓;刘都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T1-MMP和MMP1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7例肺鳞癌和42例肺腺癌组织中MT1-MMP和MMP11蛋白的表达.结果 MT1-MMP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中分别为68.1%(32/47)和64.3%(27/42)(P=0.705),其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MMP11蛋白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7%(29/47)和57.1%(24/42)(P=0.662),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MT1-MMP和MMP11表达呈正相关(γ=0.332,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T1-MMP和MMP1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MT1-MMP和MMP11的表达与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阳性表达均提示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作者:廖渝蓉;钟萍;胡兴胜;邹心怡;刘雨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4例晚期胰腺癌进行HIFU治疗.结果 5例(7.8%)完全缓解(CR),20例(31.2%)部分缓解(PR),15例(23.4%)稳定(SD),有效率达62.4%;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有一定疗效,安全性高,患者无痛苦、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王群;余建军;夏振华;赵亚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CT表现及其对放疗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182例均接受放疗,采用8MVX射线照射,DT64~68 Gy,32~34次,42~46天.结果 CT检查可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外侵情况、病灶长度、大直径.2年局部控制率中度强化者高于轻度强化者(73.3%和54.3%,χ2=6.0,P<0.05),边缘规则者高于边缘不规则和明显外侵者(77.8%、67.7%和 48.5%;χ2=6.87,P<0.05;χ2=6.04,P<0.05),病变短者高于病变长者(χ2=12.3,P<0.05).肿瘤直径与2年局部控制率无显著相关性(χ2=1.4,P>0.05).结论 食管肿瘤强化程度低、边缘不规则或外侵、病变长度越长者局部控制率越低,据此可以粗略判断患者预后.
作者:施怡;颜志勇;谢伯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确诊.免疫组化示:vimentin阳性率100%(25/25),CD34阳性率100%(25/25),Ki-67阳性率60%(15/25),SMA阳性率32%(8/25),actin阳性率40%(10/25),CD68、S-100、FⅧa及CK均阴性.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容易误诊,需多做切片寻找典型结构和免疫组化进行确诊.
作者:吴斌;彭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22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口服替吉奥胶囊60mg/次,一日2次,连续2周停1周,3周重复,连用2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中CR 0例,PR 12例(54.5%),SD 9例(40.9%),PD 1例(4.5%),总有效率为54.5%.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且均为Ⅰ~Ⅱ度.结论 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对晚期胃癌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一般状态较差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志玖;艾淑颖;宋先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CT及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胆管错构瘤,并证实肿瘤组织内腺癌及非典型类癌、间质瘤并存.结论 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极为罕见,胆管错构瘤的正确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
作者:栾中华;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肿瘤转移也是对癌症治疗的极大挑战.癌细胞侵袭转移首先是癌细胞间黏附作用较正常细胞间低,细胞从原发瘤体分离,其次是血管内同质或异质瘤栓形成,后是癌细胞游出血管.瘤细胞与血管内皮及皮下基膜异质黏附是侵袭转移的关键.它的病理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体,浸润在周围间质中生长,并通过脉管系统或腔道被转运到靶组织,终形成转移灶的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是一系列蛋白溶解酶家族,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担任角色,对基膜和细胞外基质有降解作用.RECK(逆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是1种能够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抑制血管生成的膜固定糖蛋白,它可以在转录水平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活性,肿瘤的浸润及血管生成与RECK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或者缺失相关性十分密切.MMP-9和RECK的表达量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1].
作者:张运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cIAP1与Dab2基因在宫颈癌中是否有扩增或丢失,确定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方法 对41例新鲜宫颈癌标本进行显微切割和DNA提取;PCR扩增宫颈癌DNA中的靶基因cIAP1与Dab2;运用bandscan 4.3对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灰度扫描,并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发生扩增或丢失的基因.结果 在宫颈癌中,cIAP1与Dab2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宫颈癌组织中cIAP1相对灰度的均值为0.716,正常宫颈组织相对灰度的均值为0.550;宫颈癌组织中Dab2相对灰度值的均值为0.235,正常宫颈组织相对灰度的均值为0.189.癌组织较正常组织中cIAP1与Dab2的拷贝数明显增加,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AP1与Dab2在宫颈癌中均表现为扩增,提示两者均可作为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郑晓娟;胡新荣;唐泽立;李飞虹;黄冰;庞天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前列腺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的粗针穿刺活检(CNB)对前列腺癌筛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前列腺局部出现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的穿刺活检情况.结果 36例全部穿刺成功,活检取材满意度100%.36例患者CNB病理学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约41.7%(15/36),前列腺炎52.8%(19/36),正常组织2例.结论 对PSA>8 μg/l 、CDFI检查局部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活检能够发现早期前列腺癌,而且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彭文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OS),对耐药胃癌SGC7901/VCR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长春新碱(VCR)诱导的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VCR及其亲代SGC7901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及集落形成实验,研究罗格列酮对丝裂霉素(MMC)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及其耐药亚系 SGC7901/VCR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及罗格列酮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MMC的耐药作用.结果 ROS对SGC7901/VCR及SGC7901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作用与ROS浓度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40μmmol/L、80μmmol/L ROS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MMC的耐药倍数(RI)分别为9.6、10.5,与增敏对照组作用相当(P>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ROS与MMC联用降低SGC7901/VCR细胞的集落形成率.结论 罗格列酮能部分逆转多药耐药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对MMC的耐药.
作者:胡剑峰;张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胰腺癌是1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胰腺癌由于位置深且隐蔽,早期缺少特异性症状,极易侵犯周围脏器和发生转移,故大多数患者就诊已属晚期,手术切除不足20%[1];化学治疗暂时缓解率为20%~48%[2].BC369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双重作用,我们采用无免疫功能的裸鼠研究BC369对人源胰腺癌(PANC-1)的直接杀瘤实验,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炳团;张洪涛;张静宇;王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HGF/c-MET信号通路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HGF/c-MET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该通路的标志特征是HGF与其配体c-MET蛋白的结合引起一系列信号传导的酶促反应[1],并由c-MET下游停泊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及接头蛋白1(GAB1)[2]的激活和该信号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间的交联而起作用[1,3].目前,大量研究聚焦于HGF/c-MET信号通路与癌症的关联性,本文着重介绍HGF/c-MET通路在癌症中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癌症中的表达.
作者:苏会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1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EGFR的表达.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块的大小无关.结论 p53和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仇加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34βE12、细胞角蛋白CK5/6、肌上皮标记物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检测34βE12、CK5/6、p63、SMA在30例乳腺普通型增生(UDH)、30例非典型导管增生(ADH)、20例导管原位癌(DCIS)和2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 UDH和ADH组中34βE12均呈阳性表达,DCIS和IDC组中大部分34βE12呈阴性表达,前两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DH组中CK5/6均呈阳性表达,ADH、DCIS及IDC组中CK5/6大部分呈阴性表达,UDH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63表达量依次为UDH组>ADH组>DCIS组,IDC组中其无阳性表达,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DH、ADH和DCIS组中SMA均呈阳性表达,IDC组中其大部分呈阴性表达,与前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34βE12、CK5/6、p63、SMA表达,有助于鉴别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作者:刘国新;马沛;易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