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伍建蓉;白娟;李佽;谷焰;王晓毓;刘都礼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确诊.免疫组化示:vimentin阳性率100%(25/25),CD34阳性率100%(25/25),Ki-67阳性率60%(15/25),SMA阳性率32%(8/25),actin阳性率40%(10/25),CD68、S-100、FⅧa及CK均阴性.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容易误诊,需多做切片寻找典型结构和免疫组化进行确诊.
作者:吴斌;彭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药配方颗粒辨证施治对肿瘤患者化疗后重度呕吐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重度呕吐,化疗第2个周期给予中药配方颗粒口服,记录并比较患者第1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呕吐程度.结果 第1个周期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呕吐平均评分值分别为3.47和2.20(P>0.05),根据呕吐评分判定:显效23例(38%),有效18例(30%),无效19例(32%).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辨证施治对肿瘤患者化疗后重度呕吐疗效较好.
作者:姚伟荣;焦一鸣;喻燕敏;曾麟;孟晓晖;万会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32例大肝癌患者行TACE联合MWA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CR 9.4%(3/32),PR 56.3%(18/32),SD 25.0%(8/32),PD 9.4%(3/32),中位生存时间为(19.0±2.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6.1%和36.9%.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Child分级、病灶数目、是否伴有门静脉血栓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TACE联合MWA治疗大肝癌是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桢;张涛;苏晓妹;朱亚杰;杨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联合CT引导下的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T引导下的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23例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结果 23例患者中CR 5例,PR 11例,SD 5例,PD 2例;中位生存期为296天;23例中有4例发生Ⅲ度骨髓抑制,2例发生Ⅱ度骨髓抑制,经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 BAI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术是治疗周围型肺癌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沈俊杰;张俊祥;谭元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HGF/c-MET信号通路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HGF/c-MET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该通路的标志特征是HGF与其配体c-MET蛋白的结合引起一系列信号传导的酶促反应[1],并由c-MET下游停泊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及接头蛋白1(GAB1)[2]的激活和该信号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间的交联而起作用[1,3].目前,大量研究聚焦于HGF/c-MET信号通路与癌症的关联性,本文着重介绍HGF/c-MET通路在癌症中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癌症中的表达.
作者:苏会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CT及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胆管错构瘤,并证实肿瘤组织内腺癌及非典型类癌、间质瘤并存.结论 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极为罕见,胆管错构瘤的正确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
作者:栾中华;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前列腺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的粗针穿刺活检(CNB)对前列腺癌筛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前列腺局部出现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的穿刺活检情况.结果 36例全部穿刺成功,活检取材满意度100%.36例患者CNB病理学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约41.7%(15/36),前列腺炎52.8%(19/36),正常组织2例.结论 对PSA>8 μg/l 、CDFI检查局部小范围不规则血流信号异常增加区活检能够发现早期前列腺癌,而且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彭文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胰腺癌预后极差,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胰腺癌病程短、进展快、死亡率高.虽然各种技术不断改进,但是患者长期生存率仍很低,5年生存率为5%~6%[1].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手段,但大多确诊时已为晚期,另因胰腺解剖位置关系,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仅有15%~20%.化疗是治疗胰腺癌的另一重要手段,但是敏感性差,有效率为20%.近年来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和影像学的发展以及新型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的出现,胰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分析3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3D-CRT同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中晚期胰腺癌的可能性.
作者:施哈日巴拉;侯斯琴高娃;陈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 1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女性患者占88.1%,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发或继发病变发生率高达57.6%,其中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灶性淋巴细胞增生及桥本甲状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0.4%、28.0%和0.3%.乳头状增生发生率为5.3%,甲状腺癌继发率为3.1%.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女性多发,继发病变多,诊断时应给予重视.
作者:赵时梅;罗宇;史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胰腺癌是1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胰腺癌由于位置深且隐蔽,早期缺少特异性症状,极易侵犯周围脏器和发生转移,故大多数患者就诊已属晚期,手术切除不足20%[1];化学治疗暂时缓解率为20%~48%[2].BC369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双重作用,我们采用无免疫功能的裸鼠研究BC369对人源胰腺癌(PANC-1)的直接杀瘤实验,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炳团;张洪涛;张静宇;王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当今人类的健康正饱受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煎熬[1].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造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机体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当两者并存时可互相作用而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本文就两者的相关性加以阐述.
作者:韩秋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1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EGFR的表达.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块的大小无关.结论 p53和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仇加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抑制基因(HS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SG的蛋白主要在细胞胞质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纤维腺瘤与正常乳腺组织HSG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正常乳腺组织中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纤维腺瘤与正常乳腺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G和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也与ER、H-erb-2的表达有关,而与肿瘤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年龄因素无关.乳腺癌组织中HSG的表达与EGF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ER、H-erb-2正相关,而与PR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联合检测HSG和EGFR的表达对判定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景华;王保信;汪萍;张德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T1-MMP和MMP1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7例肺鳞癌和42例肺腺癌组织中MT1-MMP和MMP11蛋白的表达.结果 MT1-MMP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中分别为68.1%(32/47)和64.3%(27/42)(P=0.705),其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MMP11蛋白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7%(29/47)和57.1%(24/42)(P=0.662),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MT1-MMP和MMP11表达呈正相关(γ=0.332,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T1-MMP和MMP1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MT1-MMP和MMP11的表达与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阳性表达均提示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作者:廖渝蓉;钟萍;胡兴胜;邹心怡;刘雨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肿瘤转移也是对癌症治疗的极大挑战.癌细胞侵袭转移首先是癌细胞间黏附作用较正常细胞间低,细胞从原发瘤体分离,其次是血管内同质或异质瘤栓形成,后是癌细胞游出血管.瘤细胞与血管内皮及皮下基膜异质黏附是侵袭转移的关键.它的病理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体,浸润在周围间质中生长,并通过脉管系统或腔道被转运到靶组织,终形成转移灶的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是一系列蛋白溶解酶家族,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担任角色,对基膜和细胞外基质有降解作用.RECK(逆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是1种能够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抑制血管生成的膜固定糖蛋白,它可以在转录水平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活性,肿瘤的浸润及血管生成与RECK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或者缺失相关性十分密切.MMP-9和RECK的表达量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1].
作者:张运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表达情况,分析化疗疗效,并作生存分析.结果 10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6.6%(48/103),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第1组[ERCC1(+)TP组]:ERCC1阳性表达者采用TP化疗方案;第2组[ERCC1(+)GP组]ERCC1阳性表达者采用GP化疗方案;第3组[ERCC1(-)TP组]ERCC1阴性表达者采用TP化疗方案;第4组[ERCC1(-)TP组]ERCC1阴性表达者采用GP化疗方案.第1、2、3、4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6.7%(4/24)、50.0%(12/24)、52.0%(13/25)和33.3%(10/30),第1组与第3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化疗有效率为50.0%,与第3组和第4组疗效相当(52.0%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4组总体生存曲线相同,χ2=1.3589,P=0.7152,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RCC1阳性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耐药,吉西他滨能提高铂类耐药患者的化疗有效率.
作者:郑玲;伍建蓉;白娟;李佽;谷焰;王晓毓;刘都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形成结缔组织或者形成新的上皮组织,这些细胞不会再表达上皮细胞的特性,而是具有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和转移的特性,这些特性诱使细胞转移和侵袭.EMT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胚胎发育时发现,目前证明与癌细胞的转移、侵袭存在密切关系[1].
作者:冯和林;郑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γ-射线(0、5、10、20Gy)照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后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γ-射线(0、5、10、20Gy)照射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照射6、12、24、48 h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MMP-9 mRNA表达,选择MMP-9 mRNA表达强的照射剂量;在照射细胞6、12、24、48 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9蛋白表达,并于照射前1 h加入地塞米松1 μmol,检测MMP-9蛋白表达.结果 60Co γ-射线(5、10、20Gy)照射RAW264.7细胞系6、12、24 、48 h后MMP-9 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24 h达高峰,10Gy增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10Gy照射细胞6、24、48 h后MMP-9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以24 h明显(P<0.01);照射前1 h加入1 μmol的地塞米松,10Gy照射24 h后检测MMP-9蛋白表达,与未加地塞米松组相比,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γ-射线照射巨噬细胞系RAW264.7,可显著增强MMP-9 mRNA及其蛋白表达;地塞米松可有效抑制电离辐射诱导的MMP-9蛋白表达,MMP-9可能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展.
作者:周勇;王科;何忠时;吴峰;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OS),对耐药胃癌SGC7901/VCR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长春新碱(VCR)诱导的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VCR及其亲代SGC7901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及集落形成实验,研究罗格列酮对丝裂霉素(MMC)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及其耐药亚系 SGC7901/VCR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及罗格列酮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MMC的耐药作用.结果 ROS对SGC7901/VCR及SGC7901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作用与ROS浓度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40μmmol/L、80μmmol/L ROS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MMC的耐药倍数(RI)分别为9.6、10.5,与增敏对照组作用相当(P>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ROS与MMC联用降低SGC7901/VCR细胞的集落形成率.结论 罗格列酮能部分逆转多药耐药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对MMC的耐药.
作者:胡剑峰;张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性, 42岁,因咳嗽3月余于2012年3月23日入院.患者既往于2008年3月,因右肾包块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提示为上皮样脂肪瘤.2011年11月底开始出现咳嗽,伴咽痒,咳少许白黏痰,无发热及胸痛,无咳血,起病以来自行口服多种止咳药物并静脉使用抗感染治疗3天,症状未见改善,遂于2012年3月2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杨胜利;赵家亮;颜昭君;刘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