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疗中床高变化与摆位误差的相关性研究

李明;储开岳;徐雪峰

关键词:质量保证, 治疗床高, 摆位误差
摘要:目的 探讨放疗中床高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应用CBCT对其前3次治疗摆位误差进行测量,测量值分别标记为Ⅰ、Ⅱ、Ⅲ组.Ⅰ组目的 是寻找肿瘤中心,确定治疗床高度H1;Ⅱ组是尚未对治疗床高度进行限制时的摆位误差;Ⅲ组是对治疗床高度进行限制后的摆位误差.结果 Ⅱ组测量的摆位误差在X轴为(2.48±1.18)mm、Y轴为(2.33±1.09)mm 、Z轴为(2.46±1.01)mm.Ⅲ组测量的摆位误差在X轴为(2.35±1.01)mm、Y轴为(2.04±0.90)mm 、Z轴为(2.09±0.92)mm.对Ⅱ、Ⅲ两组摆位误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摆位误差X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Z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放疗摆位中,对治疗床高限制后能减少摆位误差,将治疗床高作为放疗摆位的一个参考依据,有利于放疗质量保证(QA)的实施.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护及功能监测

    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特别是双侧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伴有肺部转移需行131I治疗的有效的方法.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甲状腺全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为1.8%~35.3%[1],目前仍无有效治疗方法[2].我院于2009年3月~2011年2月对48例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甲状腺全切除术,2011年3月~2011年10月对40例采用术中原位保护甲状旁腺的手术方法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现将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学明;邓莅霏;王一凤;魏运辉;唐亿华;史俊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眶Masson'瘤1例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Masson'瘤又称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是1种良性瘤样病变,可见于任何部位的血管,但头颈部、手指和躯干的病变易于发现.我们报道1例Masson'瘤发生于眼眶,并结合文献复习.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岁,因左眼眶包块伴肿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前与小朋友玩耍时木棍触伤左眼眶,局部皮肤可见淤青,稍有肿痛,当时行对症处理,近1个月患处渐隆起包块伴肿痛.

    作者:彭发全;黄传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CE组和TACE联合3DCRT组,按照WHO肿瘤评定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以3年内生存率为指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TACE组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总有效率(CR+PR)为54.17%.TACE联合3DCRT组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6例,总有效率(CR+PR)为70.83%.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3%、33.33%和16.67%;TACE联合3DCR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17%、54.17%和25.00%.结论 TACE联合3DCRT组疗效优于TACE组.

    作者:龚巧英;李金高;康恭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蜂毒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目的 探讨蜂毒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蜂毒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和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的水平.结果 蜂毒素低、中、高剂量组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 48.78%、38.33% 和33.82%.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蜂毒素处理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蜂毒素可降低肿瘤组织 MVD,且蜂毒素处理组 bFGF、HIF-1α和 NF-κB 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1).结论 蜂毒素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 NF-κB 活性,抑制 HIF-1α转录,进而下调 bFGF 表达,终阻碍肝癌血管生成.

    作者:宋长城;吕祥;程彬彬;李柏;凌昌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腺上皮及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主要为透明肌上皮细胞成分.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示肌上皮细胞中P63、CK5/6、SMA、Calponin均呈阳性表达,ER及PR呈阴性,而腺上皮细胞中RE及PR呈阳性表达.结论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罕见,起源于良性腺肌上皮瘤,腺上皮及肌上皮成分均可恶变,但以肌上皮恶变多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是诊断关键,恶性腺肌上皮瘤具较强侵袭性,如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复发则预后不佳.

    作者:高仁里;张丹;叶慧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I在直肠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直肠癌Mile's术后可疑复发患者,采用常规SE序列行轴位T1WI、T2WI、DWI,矢状位T2WI及冠状位T2压脂盆腔平扫,其中2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MRI检查诊断结果与再次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2例经再次手术(切除、探查)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复发,MRI表现为骶前及会阴部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抑脂序列显示好),DWI呈高亮信号.复发肿瘤侵犯前列腺8例、精囊腺5例、膀胱7例、骶椎6例,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18例.另16例随访8个月~2年证实为术后纤维瘢痕,T1WI、T2WI及DWI均表现为低信号,且骶前脂肪间隙清晰.结论 MRI检查在鉴别直肠癌术后复发与纤维瘢痕、明确肿瘤侵犯范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岚;徐仁根;王索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诊断腮腺混合瘤的价值

    超声检查腮腺始于1972年,以闭式水囊机械线扫方式进行.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诊断仪器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超声已成为腮腺疾病检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手段.我们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腮腺,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付志勇;万淑华;管湘霞;孙智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肿瘤患者术后长时间皮下积液淋巴漏的放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术后长时间皮下积液淋巴漏放疗疗效.方法 18例肿瘤患者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淋巴漏,置管时间长达7天以上,每天引流量为15~92 ml,实行皮下清扫区域、引流区域的局部小剂量放疗.结果 18例患者放疗剂量为Dm 4.5~26.4 Gy,放疗2~11次后拔管,拔管后均未再出现皮下积液等,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小剂量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肿瘤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愈的皮下积液淋巴漏.

    作者:李宗民;郭克锋;李景刚;张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癌痛治疗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中重度癌痛患者强阿片类及第一类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从疾病类别、患者年龄及性别方面,回顾性分析1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口服制剂、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情况.结果 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P=0.004<0.05).强阿片类、曲马多口服制剂及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日大剂量男性均大于女性.使用强阿片类药物(P=0.030<0.05)和盐酸布桂嗪针剂者(P=0.019<0.05)的日平均剂量,男性也大于女性.≥60岁组便秘发生率高于<6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0.05).结论 癌痛患者中男性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比率高于女性,且强阿片类药物与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日平均应用剂量也高于女性.50~59岁组强阿片类药物的日平均应用剂量高.因强阿片类药物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重,尤其是便秘,该类药用药剂量应酌减.

    作者:邓明佳;李云霞;沈丽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阑尾黏液性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41~71岁.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一般不能做出准确诊断.阑尾增粗、腹盆腔黏液及卵巢黏液性肿瘤,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肿瘤性上皮和(或)黏液累及范围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预后有关;卵巢及腹盆腔病灶继发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有赖于免疫组化CK20+、CK7-、MUC-1-、MUC-2+、CEA+、CDX-2+、ER-支持.结论 阑尾明显增粗,且有黏液、黏液性腹腔积液及双侧卵巢黏液性肿瘤时,应高度怀疑阑尾黏液性肿瘤.肿瘤性上皮侵犯深度、范围,对判断肿瘤良恶性为重要.免疫组化结果对确定卵巢、腹膜病灶的来源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杨军;叶英;张丽娥;郑样贞;赵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18例,2例术后石蜡切片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术后石蜡切片诊断为乳头状癌30例,滤泡状癌2例.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临床常见病,术前B超检查、术中冷冻送病检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率,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良好.

    作者:罗华友;钟鸣;田衍;舒若;孙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患者晚期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XRCC1 Codon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LDP连接检测反应扩增,得出XRCC1 Codon399的3种基因型.随访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对晚期放射性损伤进行评价,比较XRCC1 Codon399不同基因型与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60例患者中,XRCC1 Codon399 Gln/Gln基因型6例,Arg/Gln基因型21例,Arg/Arg基因型33例,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Gln/Gln基因型者1、2、3级皮肤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66.7%、0,Arg/Gln基因型者为52.4%、42.9%、4.7%,Arg/Arg基因型者为63.6%、36.4%、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皮下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66.7%、0,Arg/Gln基因型者为38.1%、57.2%、4.7%,Arg/Arg基因型者为42.4%、57.6%、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黏膜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00.0%、0、0,Arg/Gln基因型者分别为80.9%、14.3% 4.7%,Arg/Arg基因型者分别为93.9%、6.1%、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涎腺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00.0%、0、0,Arg/Gln基因型者分别为80.9%、14.3%、4.7%,Arg/Arg基因型者分别为93.9%、6.1%、0.经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间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XRCC1 Codon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黏膜、涎腺晚期放射性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尚不能将其应用于对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程度的预测.

    作者:翟小明;王建平;顾科;张军宁;宋云风;王宜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FHIT和WWOX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脆性位点抑癌基因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的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FHIT和WWOX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FHIT和WWOX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与胃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FHIT和WWOX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FHIT和WWOX基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马玉英;张朝霞;袁葆琳;陈素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1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中GLUT-1表达情况;观察GLUT-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中GLUT-1阳性表达率为61.7%(50/81),而乳腺纤维瘤组织中未检测到GLUT-1阳性表达(P<0.001).GLUT-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肿瘤有无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和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5).GLUT-1阳性组和阴性组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48.56±3.35)个月和(66.79±4.50)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LUT-1高表达提示肿瘤具有较强浸润生物学行为,GLUT-1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沈春燕;穆海玉;佟仲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12例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副反应.方法 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伽玛刀放疗,50%的处方剂量线完全覆盖PTV,60%~70%剂量线包裹95%以上GTV,照射剂量以50%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3~12 Gy/次,总剂量40~60 Gy,1~3周完成治疗.结果 治疗后3~16个月所有患者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R)率29.5% (33/112),部分缓解(PR)率为60.7%(68/112),总有效率为90.2% (101/112).6个月和1年的局控率分别为98.8%(80/81)、92.3%(36/39),生存率分别为100%(81/81)、94.9 %(37/39);放射性肺炎为其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9.8%(11/112).结论 LUNATM-260型伽玛刀作为1种新的SBRT设备,能够有效地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潘雪峰;郑国宝;邢红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良恶性组织中UNC5B及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UNC5B和VEGF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UNC5B及VEGF的表达,观察43例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UNC5B及VEGF的表达与DFS之间的关系.结果 良恶性肿瘤之间UNC5B及VEGF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异(P<0.01).UNC5B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TNM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受体情况无关(P>0.05);与患者5年DFS呈正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TNM分期、病理类型及受体情况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DFS呈负相关(P<0.01).乳腺癌UNC5B表达与VEGF呈负相关.结论 UNC5B在乳腺良性病变中均有高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低;VEGF在乳腺良性病变中表达率极低,而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且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5年DFS 与UNC5B表达呈正相关;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 UNC5B与VEGF两者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向芳;金霞;殷先利;刘振洋;李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asp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p53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asp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 对9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maspin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及相关性.结果 maspin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p53蛋白的表达则与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相关(P<0.05).maspin与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γ=-0.18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 Maspin及p53蛋白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本研究未发现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作者:齐淑轶;邓莅霏;蔡勇;高文;付爱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临床资料,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 6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发病年龄21~77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腔积液及附件包块,CA125水平可增高.卵巢甲状腺肿类癌6例中术前怀疑为恶性肿瘤4例,其余术前均未明确诊断.1例行右侧附件切除;3例行腹腔镜右侧附件切除;1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1例行子宫及患侧附件切除.结论 对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患者行双侧输卵管、卵巢及子宫切除术或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其预后相近.

    作者:孙晋萍;翟建军;樊庆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8F-FLT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对特罗凯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18F-FLT标准摄取值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对特罗凯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DNA3.1- snail和空pcDNA3.1转染SPCA-1细胞株并稳定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EGFR的表达,应用γ-counting well(SY-2021定标器)对细胞内外的放射性进行计数,计算18F-FLT的标准摄取值.采用MTT法检测特罗凯(erlotinib)对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扩增Snail后,SPCA-1细胞中snail表达增强,细胞变得细长,细胞融合度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高于对照SPCA-1细胞株 (P<0.01),vimentin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 (P<0.01).EGFR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18F-FLT的标准摄取值实验SPCA-1细胞株高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erlotinib对SPCA-1的抑制率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结论 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质转换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时,对erlotinib的敏感性降低,18F-FLT的标准摄取值增加.通过摄取率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的状态,并为临床筛选药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作者:杨伯平;侯茹蓉;任瑞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iRNA逆转T24/ADM细胞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对膀胱癌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 设计针对MDR1基因的siRNA,转染膀胱癌T24/ADM细胞,应用RT-PCR分析MDR1 mRNA 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MDR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积累量.MTT法检测阿霉素对T24/ADM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3条siRNA均能不同程度地逆转T24/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使MDR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内阿霉素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siRNA可逆转膀胱癌的多药耐药性.

    作者:陈从波;姚启盛;王晓康;杨勇;刘正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