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铀铀;朱正秋
目的 探讨鼻咽癌血浆EB病毒(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共98例,治疗前行鼻咽及全颈CT,应用PACS中的多边形测量工具,逐层勾画鼻咽原发灶肿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采用面积求和法计算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TV)及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NV),以TV和NV之和表示总肿瘤负荷(TNV).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结果 全组TV、NV及TN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5.9 cm3(9.1~29.2 cm3 )、17.1 cm3(0.7~64.1 cm3)、44.1 cm3(20.4~87.4 cm3).全组血浆EBV DNA检出率为73.5%(72/98),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6×104 copies/ml(2.0×103~3.6×105 copies/ml).按TV分组:≤20 cm3、>20 cm3者各58、40例, 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5×103 copies/ml(0~1.6×105 copies/ml)、1.6×105 copies/ml(2.2×104~4.6×105 copies/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按NV分组:≤20 cm3、>20 cm3者各52、46例, 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2×104 copies/ml(0~1.8×105 copies/ml)、1.0×105 copies/ml(6.2×103~5.4×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33);按TNV分组:≤40 cm3、>40 cm3者各43、55例,2组血浆EBV DNA检出率分别为60.5%(26/43)、83.6%(46/55),有显著性差异(P=0.010);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7×104 copies/ml(0~1.3×105 copies/ml)、1.1×105 copies/ml(6.6×103~4.7×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14);血浆EBV DNA水平与TV、NV、TNV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体内肿瘤负荷.
作者:叶新芊;李金高;龚晓昌;袁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血浆EBV DNA水平在监测鼻咽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检测360例根治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并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360例患者中87例血浆EBV DNA检测阳性,273例阴性.在87例检出阳性者中, 25例证实为临床复发,45例证实为远处转移,故其预测肿瘤进展阳性预测值为80%(70/87).在273例血浆EBV DNA检测阴性患者中,共有17例复发和4例转移,故其阴性预测值为92%(252/273).总计91例肿瘤进展患者中70例血浆EBV DNA阳性,其中复发42例,25例血浆EBV DNA阳性;转移49例,45例血浆EBV DNA阳性.269例临床缓解患者中17例血浆EBV DNA阳性,故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77%(70/91)、94%(252/269)、6%(17/269)、23%(21/91)、90%(322/360).复发患者、转移患者、肿瘤进展患者和临床缓解患者EBV 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分别为:60%,4 700 copies/ml ;92%,425 000 copies/ml ;77%,38 000 copies/ml;6%,<500 copies/ml.复发患者与转移患者比较、肿瘤进展患者与临床进展患者比较,血浆EBV 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EBV DNA水平的检测是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
作者:龚晓昌;李金高;袁霞;廖朝晖;敖帆;邹学森;陈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腮腺手术是头颈部常见手术,其中80%为良性肿瘤手术,80%位于浅叶.传统的手术方法,易出现面神经麻痹,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涎漏等并发症.我们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保留腮腺筋膜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推广.
作者:宋彬;李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瘤区注射超抗原生物制剂高聚生(HAS)协同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后临床疗效及局部免疫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7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患者,其中39例行无水乙醇治疗后进行瘤区注射HAS组(治疗组),另39例为单纯无水乙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于无水乙醇治疗后3周、4周、7周分别进行瘤区局部注射HAS 1 600 U,同时行肝穿组织活检,标本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随访观察其生存及复发情况,同时进行两组间累积生存率和未复发率的比较;并分析局部免疫细胞浸润与生存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①治疗组和对照组1、2、3 、4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63%、83.04%、74.14%、61.78%,和88.89%、80.81%、65.69%、46.99%;治疗组生存率和未复发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两组各19例患者近期未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术后,未复发组免疫细胞阳性浸润均高于复发组(P<0.05);治疗组近期未复发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P<0.05).结论 PHIT协助PECT治疗肝癌能够有效地进一步增强肝癌患者局部抗肿瘤细胞免疫;肿瘤患者局部细胞免疫影响其预后状态;PHIT作为PECT治疗肝癌后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降低PE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复发率.
作者:程慧桢;王秀玲;郑慕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能否提高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1-TK)/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系统对卵巢癌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 用携带tk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用含G418的培养液筛选获得抗性克隆(命名为SKOV-3/TK).采用PCR方法检测HSV1-tk基因整合情况.分别用SKOV-3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作为对照组和ATRA组,用SKOV-3细胞与SKOV-3/TK细胞按8∶2比例混合细胞建立的动物模型作为HSV1-tk/GCV组和HSV1-tk/GCV联合ATRA组.于接种细胞后15天开始实验用药,从用药第1天开始每5天测量肿瘤体积1次,至用药结束后2周,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并取瘤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TRA组、HSV1-tk/GCV组抑瘤率分别为25.5%、38.8%,联合用药组抑瘤率高达67.8%,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点、片状坏死,以联合用药组为重.结论 HSV1-TK/GCV系统对卵巢癌有体内杀伤作用;ARTA可以提高HSV1-TK/GCV系统对卵巢癌的体内杀伤作用.
作者:徐梅;吴强;谢永;朱孝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化疗剂量强度对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3例晚期乳腺癌给予不同剂量强度的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化疗,紫杉醇按标准剂量每3周175 mg/m2 ,剂量强度为58.3 mg/m2;表阿霉素按标准剂量每3周60 mg/m2 ,剂量强度为20 mg/m2,评估其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6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总有效率为49.2%,相对剂量强度为>1.0、1.0~0.8、<0.8,三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6.5%、53.1%、7.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晚期乳腺癌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标准剂量强度可以产生较好的化疗效果,且毒副作用可耐受.
作者:曹轶林;徐李容;屈元姣;陈熙;梁百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与内镜治疗器械的进展,对食管狭窄患者进行内镜下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避免了手术,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秋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p53、Ki-67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60例癌旁乳腺正常组织中Survivin、 p53、Ki-67的表达.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8.3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00%(P<0.05),但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相关.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与乳腺癌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p53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urvivin、p53、Ki-67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p53和Ki-67可以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在乳腺癌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李梅;陈芸;张丽娟;胡早秀;杨承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yclinE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寻找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子,为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DNA/cyclins双参数法,检测4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鼻咽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中cyclinE的表达,所有数据应用SPSS软件包行χ2检验.结果 cyclinE有23例(53.5%)表达阳性,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而与性别不相关.结论 cyclinE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提示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汤声波;胡国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3DCRT治疗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不能手术的胆管癌28例,10例胆管引流术后行3DCRT;单纯3DCRT 18例,肿瘤PTV单次剂量2 Gy,30~35次、6~7周完成,总剂量60~70 Gy.结果 肿瘤病灶完全缓解(CR)16例(57.1%),部分缓解(PR)8例(28.6%),总有效率(CR+PR)为85.7%,1年生存率为60.7%.结论 3DCRT治疗胆管癌能有效控制肿瘤,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及反应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包德强;苏华臣;董泽华;林凤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膜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 (简称TCT) 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刷取354例支气管黏膜细胞行TCT检测,同时钳取这354例支气管黏膜组织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后光镜观察,然后比较细胞学和病理活检的符合性.结果 354例中,TCT诊断癌142例(40.11%),可疑癌37例(10.45%),非恶性175例(49.44%).与病理活检对照,完全符合298例(84.18%).结论 TCT能制出良好的涂片,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支气管黏膜病变情况,它联合病理活检能提高对肺癌的诊断率.
作者:陈世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6年12月应用长春瑞滨+顺铂联合治疗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并与CAP方案作对照,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淑娟;宋印利;赵元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胃癌细胞增殖和P-糖蛋白(P-gp) 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95例胃癌手术标本P-gp、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率(SPF) 和细胞增殖指数(PI),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P-gp表达阴性39例(41.1%);P-gp表达阳性有56例(58.9%),其中轻、中度表达有29例(30.5%),重度表达有27例(28.4%).95例胃癌中非整倍体肿瘤48例(50.5%),非整倍体肿瘤SPF和PI显著高于二倍体肿瘤(P<0.0 1),非整倍体肿瘤P-gp表达低于二倍体肿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的肿瘤倍体例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 1);胃癌中-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的肿瘤倍体例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 1).以胃癌发生部位、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SPF、PI、P-gp和倍体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FCM检测胃癌P-gp表达水平和DNA倍体可为临床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周星明;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放射线诱导hEgr-1-CD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鼻咽癌CNE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将pcDNA3.1(+)Egr-1-CD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入鼻咽癌细胞株,给予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观察基因表达与放射的剂量效应关系,观察不同的放射线及不同剂量的前药对鼻咽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电离辐射可诱导增强自杀基因阳性鼻咽癌CNE细胞株中CD基因的表达,电离辐射与前药5-Fc的联合应用大大增强了对自杀基因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杀伤作用大于单独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和单独照射.结论 hEgr-1-CD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鼻咽癌CNE细胞株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与放射联合应用对CNE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杀伤作用.
作者:邱素芳;潘建基;吴君心;谢云青;郑秋红;郑天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针双电极射频适形消融治疗肝癌的原理和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多针双电极射频消融肝肿瘤16例,全部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剌,单纯射频消融治疗15 例,射频消融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1 例.结果 全组有12例患者治疗1次后影像学检查见肿瘤完全消融,4例首次射频治疗后1个月影像学检查见肿瘤消融不完全,2例再次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消融.甲胎蛋白阳性者6例治疗后全部转为阴性.结论 多针双电极射频不仅能增大消融范围,而且可以根据肿瘤形态适形消融肿瘤,是1种新的有效射频消融技术.
作者:彭振维;庞雄昊;陈敏山;张耀军;梁惠宏;张亚奇;李锦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年轻宫颈癌患者保留卵巢适应征范围及提高保留卵巢功能的方法.方法 58例4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实施了卵巢移位术,其中53例在根治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术,包括6例宫颈腺癌病例及12例术前行髂内动脉介入化疗病例.术后辅助放疗16例.5例在根治性放疗前行单纯卵巢移位术.通过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测定及随访性生活状况等评估术后卵巢功能.结果 58例卵巢移位术前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别(P>0.05).卵巢移位术后放疗组雌、孕激素水平虽较未放疗组低(P<0.05),但仍显著高于根治性放疗组(P<0.05).随访中,无1例因卵巢转移复发.结论 卵巢移位术是保留年轻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安全有效的方法.恰当选择宫颈腺癌病例及通过新辅助化疗使部分中、晚期患者保留卵巢成为可能,尽可能的将卵巢移至远离放射野是提高保留卵巢功能的主要方法.
作者:马玲;李胜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RAGE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 50例胃癌组织标本,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RAGE表达情况.选取9例新鲜手术切除胃癌标本用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RAGE在正常组织表达于内皮、平滑肌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多(P<0.05).RAGE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RAGE的表达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γs=-0.399,P=0.004).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RAGE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浸润深度与RAGE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385,P=0.06 ).不同浸润深度的RAGE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Western blot 结果分析表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RAGE的表达呈正相关 (γs=0.744,P=0.001).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组织中,RAGE蛋白含量呈依次上升趋势(P<0.05).结论 RAGE在正常胃组织低水平表达,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 RAGE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聂跃华;姜浩;伍尤华;杨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PTTG和VEG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50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10例组织中PTTG、VEGF的表达.结果 PTTG、VEGF在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 ,F=8.5 ,P< 0.01).结论 PTTG、VEGF异常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对肿瘤新生血管起关键作用,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参考指标.
作者:康凯夫;石祥呈;陈小伍;陈坚平;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或Ak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CR7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32例胃癌及相应癌旁对照组织中CCR7mRNA、PI3KmRNA、Akt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CR7、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CCR7mRNA、PI3KmRNA、AktmRNA与癌旁对照组织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CCR7mRNA与PI3KmRNA、Akt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CCR7、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P<0.05),两者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有关(P<0.05),并且CCR7、P-Ak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CCR7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胃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夏铀铀;朱正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1897年Schlatter首先施行全胃切除术成功后,直至1943年,世界文献共报道该手术303例,手术死亡率高达40%[1],以后手术死亡率逐年降低.近10年来,随着对胃癌生物学特性及其转移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主张对胃癌应扩大根治范围,认为全胃切除术为胃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5%左右[2].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间共施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景华;刘远廷;马杰;赵辉;胡继卫;岂怀华;李景武;孙志国;赵亚亭 刊期: 2007年第02期